学山禅戒第十四讲

发表时间:2021-07-10

浏览量:887

学山禅戒

第十四讲

同修们下午好,我们继续来学习《学山禅戒》。

咱们上午学到了第十八条,就是不见他人过失,不评判世间的各种事情,大大小小的事情。也不与人发生争论,不管是家庭的、世俗的事情。同见的就同行,不同见的,拱手道弥陀,也不跟他争,争是争不出结果的,大家各执己,谁也不会听谁的。牛有牛道,马有马道,谁也说服不了谁,见不和扭身就走,你说服不了他。

如果是跟我们学的这个法门有缘的,有时候一句话就相应了。你不用多讲。费了半天都没说明白,不是他弱智,是你弱智。这个需要我们对法理,对佛性有一个透彻的认知,要知众生根基。为什么佛法里边讲因缘?因缘不具足,你又看不到这一点,你就在那费劲瞎忙活,最后把你累得半死,他还是坚持他那一套。

什么是佛性?十二因缘就是佛性。佛性是无常,你别认为佛性是常。佛性是常,那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一个常。世间那些事里边,就能考验你的智慧,考验你有没有佛性。有好多人都说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。”他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。他不知道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唯独他自己没有佛性。

现在有一些人,这段时间经常在道场听我开示,每次禅七都参加的人,逐渐领悟到师父,我现在越来越清楚了,其实修行真的跟别人没啥关系,没有别人的事,全都是自己的事。”

不管你以任何原因、借口,你的心还在向外驰逐,还在关注外在的人事物、对与错、善与恶,不管是什么,只要你关注的不是自己,那都不是修行,不是一个道人。道人只关心自己的心态、自己的起心动念、自己的想法、念头。看得见自心的分别和烦恼。起了烦恼不去找别人的原因,而是找自己的原因。

昨天自己待着的时候,就想起石巩慧藏禅师牧牛。有一次他在厨房坐着,马祖就问:“你干嘛呢?”“我在牧牛。”“你怎么牧?”“一吃草我就给它回来。”“子真牧牛也。”慧敏一天坐那儿坐着,“你干嘛呢?”“看孩子。”“你怎么看?”“嘘,别吵。”“你真会看孩子。”

你得知道怎么修行,我们天天说善护念。随便来个对境,你就不护念,就随境跑了。天天说长养圣胎,天天说牧牛,你根本就不会牧,你俩眼老盯着这个对,那个错。

好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现象,跟事实都是反着的,你看到的东西跟实相是反着的,为什么?你投射的东西一定是倒影,你迷在了投射上的东西,它一定是颠倒的。反过来看自己,不会有人做错事。

会修行,永远看的是自己。外在的一切,你看不见。有智慧根本就不会往外看,你看见了,住著了,评判了,自己马上察觉,然后转念,离开那个相。不然就是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分别外境就是分割你自己。

六祖大师说的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这句话是我们在道场修行和在世间生活的座右铭。你见世间过,就是见自己过,是你自己有问题。这是修行的一个核心。

除了你的念头,你不可能跟外在的任何人事物在一起。人,是你的念头;事,是你的念头,物,是你的念头。

看清这一点,你只需要跟你的念头和谐相处,在引起你注意的地方看到自己在外境上的投射,别被这些念头困惑,你的世界就清凉无比。

当你在心里评判某个人的某个行为而为此感到不舒服时,这时你需要立刻看到,是自己的妄念在那个人那件事上投射,告诉自己,那只是你的猜测和想法而已,事实并不是你想的那样。

你看到的只是你心上生起的幻象与错觉,你捕捉到的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妄念,而跟外在的人事物无关。

当你能够这样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时,一切烦恼都会消失。因为烦恼是由你的念头编织的,而不是外在给你的。收回你心里的投射,烦恼就会消失。

我们不论在哪,你都得看得到,除了你的妄念,没有外境和诸法。其实外境也好,什么也好,其实都是你的念,你的分别。只不过,这个念太快了,以至于你不知道是自己先有个念,先投射出去的分别。你以为直接有个境,所以你才会迷到有个境中去。你以为有个我,有个心,有个法,所以才会分别。这中间有个很快的妄念在起作用。

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练习独处,练习无依,练习活在实相中,要识得本心,不识本心你就著相。所谓的本心,不是你意识里想出来一个内在的东西。什么叫本心?不向外看就叫本心。什么是真心?不被假的骗就是真心。你找不到真心。什么是实相?别迷在幻相里就是实相。你老找实相,用识去找实相,你找不到。你找的一定都是幻相。咱们都做观自在菩萨,观自在菩萨就是不向外看菩萨。

师父,我怎么总观不了自在呢?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观自在。自在自在,你别他在,就是自在。你别掉到他境界里那就是自在。没有自在,没有一个实有的自在,别掉到他境界里就是观自在菩萨。

你别掉到你投射的作用里边就行。或者你知道这是你投射的作用,不即不离、观赏、游戏,就没问题。你别执著一个内,也别执著一个外,说是观自在,你不执著外就叫观自在。你别不执著外了,又去执著一个内,有个内跟执著外又一样了。所以要不即不离。

我们看第十九条:每天至少一次不少于半个小时的发呆。

前半年,具体多长时间忘了,我在学山禅院官网上发过两次,一次就是学山禅院四门功课,后来又补了一个五门功课,里边有一个“一物不为”的功课。就这里写到的“一次不少于半小时的发呆”,就是一物不为的练习。

“发呆”这词很难来形容这个功课怎么做,只能找一个接近的词叫“发呆”。它并不是一种发呆的状态,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,但又没生清楚想。既不是无记,也不是昏沉,也不是系念、时刻盯着它,都不是。是一种千圣亦不识的状态。

这个只能靠你自己对实相的领悟,然后自己一点点去练习。到底怎么个一物不为,怎么来牧牛,我没事的时候奔这一坐,怎么与实相最相应,这个需要实修的,需要自己去操作,去练习。所以说,佛法是自行圣智境界,非是言语分别意识境界。

大家也要自己去领悟。有一个公案我们可以参考,就是一段关于药山禅师如何做功夫的记载。这一段我们都反复讲了很多次了,就是有一次,他在石头上坐着,石头禅师就问他干嘛呢。两个人来来回回有几段对话。其中药山禅师提到了“一物不为”的说法。

如果你对一物不为还不太清楚,还不知道怎么来练这个一物不为,那么,这段公案你要好好看看。

说是练,其实不是练,就是你会修,你会用,跟它相应。不管是坐着也好,走路也好,躺着也好,你都可以去做这个一物不为。只不过坐着的时候,你的妄念会更少一些,你的困难会少一些。其实我们讲到一物不为,我们平时会有很多状态跟一物不为相似,或者是用不同的名词来形容它。关于一物不为有时候我会说独处、无依、不思善不思恶、不抓取,心无所住,于三界不现身意。等等,这都是和一物不为理事相应的状态。

甚至说发呆、觉知,讲的都是一个言下解脱的状态。就是让你减少对幻尘、幻境的贪著、依赖、抓取,减少识心的造作,减少识的熏修,减少对识的喂养。所谓喂养,就是它需要抓,你就满足它,然后它不停地需要,你就不停地满足,你永远无法安心。

这就是一物不为的作用,通过形式上的无为,来减少识心的抓取习惯。我们可能虽然没有完全悟到无为的佛性,但是我们可以先从外边去做,去练习一物不为。慢慢去适应它,去熟悉它。就像鸡蛋孵小鸡一样,孵小鸡有两个作用,一个就是小鸡从里边往外啄,还有一个就是母鸡用热量来孵它,从外边给它施加力量,让蛋壳破出来。小鸡从里边的,我们可以说是自己自悟的东西,自己领悟的东西;母鸡从外边来孵这个鸡蛋,让它破,这就像我们练习独处,练习无为,练习不依六尘,它也会起作用。

佛法不可思议,不是你想的那样。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你不好好学祖师禅,很容易就跑一边去了,忘失了另一边,或者是执著一边,而疏忽另一边。一物不为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
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很多人,几乎所有的人现在都是这个样子,就是他必须要做事情。世间再少欲知足的人,再淡泊的人,再有智慧的人,很少看到他一个人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,很少很少。

也有,但是他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在那里干嘛?思考,沉思,说白了,就是打妄想,思虑他的工作下一步怎么做,或者是想某个人、某件事,再有一个就是,实在太累了,坐那歇了一小小会。你会问,思考也是做事吗?当然,所有的做事都是从思考这个意上说的,一个人在洗衣服、开车、纺织,如果他只是专注于他做的事,没有胡思乱想,甚至都可以说他没有做事。做事主要是从头脑的活动这个层面来讲的。

当然,一般人不管做事,还是不做事,头脑都在做事,都在开小差。如果他学会在做事或不做事时都休息头脑,那么,他一定是个觉悟的人。对于现代人而言,头脑彻底的休息,不论以任何方式,这一点越来越难。尤其现在有手机,下至孩童,上至七十岁的老翁,每个人手里有一部手机。手机就象征了十八界——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有了这样一个现成的随时可以打开的虚拟世界,人们一刻都不愿休息大脑和神识,贪婪地汲取着。

我见过很多七十多岁,八十几岁学法的老人,他们特别喜欢禅宗。但还不能歇下求佛求法的心,每天看到什么,着什么。为什么?年轻时没做过休息的功课,没进行过长时间的实修,所以头脑意识活动的习气根深蒂固,很难改变。

我们现在有些五六十岁的人,还不肯歇下来进行实修,将来越老越难休息下来。修行要趁早,早早地养成习惯,最后把休息变成一种享受,余生诸苦断尽,只剩涅槃寂静为乐,为此付出多少都值得。

年纪大的学禅宗的也有很多人,你不用再去研究经论,执着戒律,甚至考虑要不要皈依这些问题,只要能老老实实歇着,是最好的修行。如果不会练习觉知,也搞不懂怎么练习,为什么练习,也不要练了。咱就穿衣吃饭,坐那儿等死,这个简单吧。

简单是简单,可是人啊,多老都不老实,不想那么简单地活命,不想坐那儿等死。你不想这样不行啊,禅宗的修行就是生活简单到极致,就是每天无所事事,就是等死。你都七十几岁,八十多岁了,还不认命等死,那我们这些二十几岁,三十几岁,四十几岁的人,我们都等死好几年了,我们也是这样过的。

禅宗不是谁都能学的。这个法门里没什么玄妙和让你抓的东西,谁歇的干净、彻底,谁就能得道。你年纪大没关系,最重要的是你甘不甘心等死。如果不甘心,那就继续轮回,没有休止。

有的人觉得生活很美好,家庭很美好,夫妻感情很美好,孩子很美好,这一切美好都很长久,甚至以为永远都不会结束,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在梦里,而看不到如影随形的无常,梦随时都会破灭,而且必然会破灭。无论你经历了多久的美好,破灭来时,都是一瞬间的事,而那时,你根本无法接受美梦破灭的现实。

当无常真的来时,你才发现,原来的贪着是多么的愚痴,那些美梦是多么的虚幻和无意义,它们来到的速度如此之快,而你却久久无法接受这种失落。因为你用一生所有的时间都在熏修神识的抓取,你不停地在幻境里打捞,你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停止那种因丧失美梦而带来的空虚和痛苦。

地狱就是这样来到你身上的。

醒醒吧,还沉浸在世间美梦里的可怜悯者。

在一篇文章里我写到,在这个世间,不管你学不学法,修不修行,有一个人他能自觉地坐在湖边,或是坐在田边,坐在溪边,坐在院子里,甚至坐在床上,什么都不做,也没有想什么,就只是坐在那静静地坐着,这个人一定是个觉悟的人。

当一个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坐着,而不是恰好处在了那种没做事也没想事的状态,我们说他是一种自觉的觉悟”的状态。虽然这样的休息和修行未必代表已经有所成就,但是他已经趋向于觉悟和解脱,他已经觉醒了。别说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,就是能够一个人在户外打个坐,自觉休息身心而不生一切想,只是在那里打坐而不做打坐想同,你要看到这么个人,这样的人都很了不起了。

这个世间,尤其是经济、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物质极大的丰富,娱乐极大的丰富,人们可以极大地满足六根的享受,谁愿意找一个地方静下心来休息,反其道而行呢?但是呢,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,我们确实六根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满足之后呢?是什么?极大的空虚。所以抑郁症出现了,各种精神疾病出现了。有很多人得的病根本就查不出来是什么病,查不出来。医学现在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,根本就解决不了,克服不了,攻克不了。再怎么研究也攻克不了,它都是众生神识妄念编造出来的。如果会了修行,所有的绝症都能够攻克,只是人们不会而已。

万病的罪魁祸首都是妄念的住着对身体的消耗。为什么说佛是大医王呢?他能医治众生一切的身心疾病。身心疾病是我们自己妄念创造出来的,我们的念头能投射天堂,也能建造地狱,六道也是它建,三界也是它建,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念头——识,意识的识,是它造的。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实相,我们要不要从识的沉迷中出离?要不要远离对六尘的贪着?要不要保护自己的这个识、这个念头?

对于没有训练过的人,也没有学法修行过的人,甚至说见解偏差的人,他很难去做这个一物不为。我们都知道世间有一些现象,有一些退了休的人,不管是干各种行业,退了休,这个人就开始得病,甚至很快就离世了。其实就是因为他无聊,闲的难受,不适应突然什么也不做的状态。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。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。我不得不提起一部电影,叫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

这部电影里有好几个人离开了监狱之后,他们到了保释期,十五年二十年监禁到期了,提前保释出来了。从监狱里出来之后,有一段时间要给他们安排在一个超市、类似社会福利机构这样的一个地方,因为他们都是有犯罪记录的,到外边很难找工作,政府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工作,到那个地方。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去了之后没过几个月都在一个地方上吊自杀了,为什么?孤独、寂寞、无聊、不适应社会节奏,他离开了原来的环境。原来在监狱里边他适应了监狱里慢节奏的生活,监狱里的生活也是可以完全适应并满足的,只要你愿意。大家在一起,有很多伴,他不寂寞,那样的生活喂养了他的识心,让他一时之间能够满足。所以他就习惯了,他有那么个依。

出来之后他就一个人,跟世间人格格不入,他想再去建立新的友谊就很难。所以没过多久,他就不适应外边的生活了,最后全都上吊自杀。你看人的这个意识多么可怕,这里边有一句话就是:对于这个监狱,一开始你恐惧它,慢慢地你适应它,最后你依赖它。

我们对于一个人,对于一件事物,对于一个环境,也会经常起这种依赖的心。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一物不为,练习不依六尘,练习独处、无依的生活。

其实说无依,说不为,只是相对的,并不是说让你孤零零的真的什么都不干,什么都不依靠。我说的这个无依、独处不是说你成仙了,你不吃饭不吃不喝了,不是。就是减少自己的依赖,尽量多的去减少,这样你的苦就会减少,你的苦和烦恼就会越来越少。你依赖什么,什么最后就会成为你致命的弱点,就会让你很痛苦。为什么?因为依赖的东西是无常的,它是不真实的。你依赖着一个虚妄的东西,那多危险啊。

众生其实真的非常可怜,为什么叫可怜悯者?每个人都拼命地抓取虚幻的东西,为它要死要活。直到死,仍不知道他一生经历的那些事都是假的,都是幻境,是一场梦。

我们有时候看世间人,过的都不错,都挺好,他都是有依,暂时的。你觉得他生活美满,他暂时挺开心,都是有依。那个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它一定会破灭,它破灭的时候地狱就现前。所以说不修行,等待每一个人的一定是三涂,一定是经历自心创造的这种觉受上的反差,反差越大,越恐怖和痛苦。谁也躲不了,除非你修行。你别羡慕那些人,觉得他现在挺好,生死无常绕过谁?我们有时候正经历这段无依,正不适应的时候很痛苦,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不适应,这个无依,并且要知道为什么会无依,怎样习惯无依,才能解脱。

你别觉得你吃亏了,你学法你就傻了,你是先觉醒的人。别人先依着一个东西,他早晚都得长大,早晚都得面临着觉醒,谁都要走过这一段黑漫漫的路,才能够完全觉悟和独立,谁也绕不开。这是第十九条,每天至少一次不少于半小时的一物不为,也就是什么都不做,只是坐在那里休息身心。

我们给大家定的五门功课,做功课的最佳的时间是四十五分钟。这个时间是相对的,它能达到一定休息识心的作用,时间太短作用不够;时间太长,对于很多人做不到。我们不像一些出家人,有很多时间来坐禅,来做一物不为的功课。在家人,毕竟还要工作,还要养家糊口,所以能抽出四十五分钟闲坐、发呆、什么都不干,已经很奢侈了。再加上其它的功课,还要打坐四十五分钟,还要读经,还要行禅练习觉知,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了。

这一条,得向道的心非常强烈才行。还是那句话,我们这二十八条学山禅戒,不具有普遍性。只是为了想真实解脱,想走出世这条路,走的绝决而彻底的人而设的,大家自愿去学去做。

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学法和修行,改善一下世间的生活,协调自己的人际关系,那你完全不用学这个戒律。它是对想真实解脱的人的要求,你做得到就做,做不到就放弃。

这个东西不是我发明的,佛与祖师都是这样过来的。你想学法有大成就,这些都是过来人的经验。祖师的语录里边、经典里边记载都有相关的记载,只不过时代不一样了,出世的精神是一样的。

在佛经里边,独处和无依叫自悉檀,也叫自证圣智境界。就是你得自己勤加练习,你得真正去练。它不是说我头脑里想着一个无依、无为,你想的那都是有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