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山禅戒第一讲

发表时间:2021-07-02

浏览量:881

学山禅戒

第一讲

我们今天开始跟大家学习《学山禅戒》。前一段时间呢,我自己给大家总结了一份助道修行规范,有二十八条。当时编辑完这二十八条禅戒的时候,对很多学法的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后来又仔细想了想,觉得这二十八条禅戒,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,因为这是对一个具足了出离心,想出家修行的人,而且是学禅宗的人设的一个方便戒律。考虑到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在家人,有家庭、工作种种事务,受持这二十八条戒非常难。所以就把许多条款中的要求放低了一些,让更多的人能够借鉴这份规范,对自己的修行提出适当的要求。

大家都在学禅宗,都喜欢学禅宗,但是禅宗的修行本身要求就是非常高的。你的行持和用心要与实相相应,学这个法门才能有效果。不然,也只是落一个嘴上说学禅宗,实际上完全不相关。

所以,我们只能把一些条款再降低一下,放宽松一点,为大家将来深入宗门修行提供一个方便,有一个入手和操作的地方。所以,我把这些戒律叫作助道规范。

一提到戒律,有些人就觉得是一种约束,不自在。不,戒律不是约束我们的,而是保护我们的,让我们得自由的。没有任何一种自在、自由不是在约束,规范,甚至说是戒律的前提下达到的。一条河流如果没有河道、堤坝,那就不能称其为河流,它会漫延成一片废水,一点点干涸掉。作为一个人,我们学法修道,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。放逸是无法成道的。经云:放逸趣于死。正是因为没有约束,没有自我制约,我们才会做出很多荒唐的事情,才在无明和妄念的引导下,造作贪嗔痴种种恶业,感召到很多的恶果,受种种的苦。以有诸多烦恼苦故,不见佛性。这个也是我们学习戒律、学习规范的原因。

在《法华经》里有一品叫《安乐行品》,这一品里提到四安乐行,安乐行其实就是乐远离行,是菩萨行处,是亲近处。佛说亲近处,更多的是从不要亲近什么来讲的,是从怎么保护自己安住圣道这个角度讲安乐行。这二十八条规范,也是从安乐行这个意义上为大家制定的。

在《大般涅槃经》里边讲到,要想见佛性,就要持戒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要因持戒,乃得明见。持戒乃至后边的忍辱、精进、禅定这六波罗蜜,是我们见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。有人说:师父,禅宗不是讲顿悟的吗?为什么还要有这么一个助道规范、这么一个前提?

我们打个比方说,我们每家都有电灯,当你打开电灯的时候,你按一下电灯的开关,灯就亮了,这个就是形容顿悟。但是你能只安一个开关,按一下它灯就亮吗?只在墙上安一个开关,也没有电线,也没接好线路,灯能亮吗?亮不了。你一定是提前把灯,把线路,把很多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,再按这个开关,灯才会亮。

灯与线路的铺垫,这两种因,在《涅槃经》里面叫缘因和了因。什么叫缘因呢?缘因就是我们的提前工作,把线曹打好,把线埋好了,把线接通了,把线路整顺了,把灯安好了,跟总的电源都接好,照明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,开关都安好了,这个叫缘因。最后,这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,如果开关出了问题,灯还是亮不了。或者是开关也没问题,但是你就不去摁那个开关,灯还是亮不了。

正确地按开关,就是见性的了因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悟。总之有很多因素导致缘因不具足,了因也不具足,电灯就无法亮。缘因不具足,就是中间出了问题。比方说线破了,虚了,短路了,这是缘因不具足。或者有一段根本就没有线,工人疏忽了,那一段没装上线,或者装错了,这是缘因。了因呢,比如说线都装好了,你让他去够这个开关,他个子矮,够不着这个开关,或是他是个傻子,你跟他说去摁开关,他不去摁,他跑厨房找吃的去了。他不知道那个是开关,他跟你弄鬼脸。这样,即使缘因都具足了,灯还是打不开。所以,即便具足了缘因,或具足了因,也未必见佛性。你只修六波罗蜜,还须要时节因缘,还须要最后的顿悟,才能真正见性。如果你只是明理,听别人讲了顿悟的道理,你的心里也忽然有所领悟,但是你修行的缘因,也就是六波罗蜜,三十七助道法不具足,你只是知解佛性,不能亲见佛性,修行不得力,没有功夫转所依识,就不是真正见性。必须是缘因、了因同时具足,还要有时节因缘,才能了了见于佛性。

即便缘因具足了,了因也到了你门前,你就是当下没有悟,就得等待时机。我们学这个助道规范,就是为了具足修行的缘因,同时,也为顿悟的了因做准备工作。虽然叫学山禅戒,也叫助道规范,其实里面讲的都是如何为见性做准备,为悟道做准备。所谓做准备,就是断烦恼,为实修提供良好的条件,提高实修的能力。虽然是为顿悟做准备,也有可能在这过程中,忽然心花发明,顿悟自心。所以,缘因和了因又不是截然分开和独立的。

众生烦恼灭尽,自然得见佛性。见性要具足二因。

可是我们就拿这比喻来讲,前面的准备工作肯定是要花很多的时间,你按开关,就是刹那间的事,所以叫顿悟。但是顿悟前的准备工作,开灯前的准备工作,可能要做很久。六祖大师悟前做了很多年独处、息虑忘缘的准备工作,所以才有他言下顿悟这个结果。还有很多人,都是做了大量的助道工作,比如法达诵经三千部,云岩禅师学法学了很多年也没悟道,香严几十年用功才见成效。

我们学习助道规范,实行助道规范,肯定是要花很多的时间。修行人难成就,就是都想着顿悟,不想着前面要做功夫,不愿做功夫,不肯做功夫。只想一步登天,走捷径。捷径不是没有,是在你绕了远路,有了经验教训之后,才会发现捷径。

大家学法学到今天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绕了很多弯路,学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,就是没有正确指引,没有一个明确的修行方向,没有好好深入佛法,没有好好听经闻法,没有按照佛陀所说的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、六度万行、持戒忍辱布施精进等等去认真的落实。导致虽然学法很多年,都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效果。拿装灯打比方,线也买了,走线的槽也挖了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总是被一些琐事打断,不知道去干什么了。或者你买的线不够粗,最后达不到照明的效果。这就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,没有注重实修,类似密宗里面讲的加行、前行准备的不充分。

有的人认为禅宗不需要前行,不需要助道,那是大错特错。我们知道,过去祖师在成就之前,都是用了多年的时间在做功夫,在保任,在牧牛,在善护念,在学经论、独处、坐禅、行脚,远离世缘,息虑忘缘。不管运用什么方式,方向和方法都是一样的。一定是对世间的五欲六尘,六根对六尘的贪着都有一定程度的远离。咱们学这个助道规范也是一样,就是为了真正的明心见性,究竟断除俱生无明,解除无始以来的疑惑。我们知道怎么很明确的,效率高的用功,修行就有了下手处,就有效果了。

这几年我一直在讲禅宗的见地和修行方法,有些人已经知道怎么修行了,但还是会烦恼。就是因为不去做功夫,只是明白,那远远不够。那个明白也不是真明白,而是有时候糊涂,有时候以为明白。为什么呢?就是你的实修没跟上。你不知道修远离行,不知道和人事物保持距离。我们不比古人,古人不用你跟他讲实修,他自己每天,每时每刻都在实修,不管做什么,他都在密行,都在保任,都在牧牛。我们不行,我们这个时代娱乐、诱惑、可做的事太多,稍不注意,就被境界,被人事物带走了,忘了做功夫。

前期的条件没有具足,当然学法没有成就。自己不清楚这一点,没有这个智慧,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多年修行,却没有成效,还是烦恼一大堆。哦,原来在这方面没有注意。在持戒、息缘虑、远离方面做的远远不够。

助道的功课做好了,对我们的修行是一种保驾护航。我们都知道一艘船在大海里行驶,它需要很多零件,许多配件,需要各种条件来保证船只的运行,使它正常行驶。如果它光是一艘船,没有帆,没有锚,没有桨,没有人,没有辅助性的东西来帮助它运转,它是很难前行的。学习禅宗,不知道善巧,不知道保护,不知道护航,不知道护念,不知道转所依,不懂得护好自己身心这艘大船,也就是不会利用修道的工具,不知道不染万境,不知道怎么去开采佛性宝山,那么,大船就很难安全前行,也很难采到宝。

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善男子,譬如有王,闻箜篌音,其声清妙,心即耽着,喜乐爱念,情无舍离,即告大臣:如是妙音,从何处出?大臣答言:如是妙音,从箜篌出。王复语言:持是声来。尔时大臣即持箜篌,置于王前,而作是言:大王,当知此即是声。王语箜篌:出声,出声。而是箜篌,声亦不出。尔时大王即断其弦,声亦不出,取其皮木,悉皆析裂,推求其声,了不能得。尔时大王即嗔大臣:云何乃作如是妄语?大臣白王:夫取声者,法不如是。应以众缘善巧方便,声乃出耳。众生佛性亦复如是,无有住处,以善方便,故得可见,以可见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取声和修道见性的道理一样,需要众缘,需要二因具足,方能得见佛性。虽然我们知道众生都有佛性,但是如果没有善巧方便,不知实修三十七道品,则无法见佛性。佛性虽有同无。好比如有人知道有一座宝山,里面有一个宝藏。这个宝藏里的财宝取之不尽,用之不完。他发现这个宝藏之后,亲自去采宝藏。采宝的路上,他经历了很多艰难,风餐露宿、食物不够,忍饥挨饿,最后他采到了宝藏。他是在一个很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开采。有了采宝的经验,当他想告诉其他人采宝的时候,他会告诉其他人带足干粮、水,准备好车乘工具,带足盛宝藏的东西,再去取这个宝藏就顺利了。这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,他是过来人,如果他把这些经验,这些方法分享给别人,告诉别人,那这些注意事项也要嘱咐好别人。如果他只是告诉你,哪个地方有个宝藏,你去吧。那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向导,不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,他不是真心想要你去采这宝藏。

如果他是真心想要你采这个宝藏,他一定告诉你,你去应该带什么工具,带什么东西,走哪个路线更近,把这些注意事项都清楚的告诉你,这样你再去采这宝藏就很容易采到。

我们学法也是这样,佛陀为了让众生领悟实相,说了很多方便法,引导众生进入实修。有些事,你自己注意不到,佛陀会告诉你,你要注意。这些事情你注意到了,就能成功开采自己的真如宝藏。这就是我们学习戒律的原因。戒律不是死的,有的人单纯的把戒律看成戒律,一定要做,或一定不能。不知道戒律中有定、有慧。定力就是戒律,智慧就是戒律,不是一味地做或不做某些事才是戒律。掌握了戒律的精神,可能做一些被别人认为错误的事,反而能助成你的修行。相反,如果执着戒律,反而越修离道越远。

楞伽经云:不生不灭,亦复如是,不方便修,则为不善,是故宜应善修方便,莫随言说,如观指端。

把真性戒,自性戒持好了,这些事情做好了,做足了,你就能一帆风顺,就能够直趣菩提路。如果做不好,半路上就会迷失方向,修行就会受到处种干扰,其实都是自己无明和妄想的干扰。干扰永远不来自外在,而是来自执迷。本来这个方向是对的,但是很多事情没注意,就把你引到别的地方去了。这个就是我们学习助道规范的重要原因。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的基础。做任何事都需要基础。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,当然,佛法里面很多东西也非常的不可思议。当我讲到一些东西的时候,有时候非常巧,我写文章,有时候就是有一些学人反馈到我这里,说他们自身的一些烦恼,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。其实这些学人的问题普遍存在。他们的问题我会总结下来,给他们一个答案,也就是让其他人可以参考。

今天我们学这个助道规范,也是有一些人在修行过程中把自己遇的问题和烦恼反馈到我这里,为了给学人一个可以入手的方便,就总结了这二十八条禅戒。

戒律是灵活的。你觉得对你修行有帮助,你需要去持,就去持,就按照这上面去做。有些人不知道这些东西会极大的影响他的修行,所以就不重视。现在你有缘看到这些,如果你觉得对你的修行有帮助,不用我劝你,你自己就会持这些戒。如果你觉得做起来压抑,反而更紧张,更烦恼了,那你就不要持这个戒。

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,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卡在那里,不能转变,导致行为僵硬,思想僵硬,条件反射,不会改变。比如关于投资、借钱,还沉迷于世间的得失里,不知道做那些事只会把你带入无限的烦恼。因为这些事情,会让你失去当下,离开本心,这些事没完没了,一旦你一念迷进去,就很难再出来。

如果你想学无上佛道,要大刀阔斧的砍掉那些分担你精力的琐事,能砍多少砍多少。直截根源佛所印,摘叶寻枝我不能。不管你学到什么时候,最后你都要放下世间的种种营求,不然你没那心力学法,没那心智悟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