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坐在那里坐着

发表时间:2021-06-20

浏览量:1103

只是坐在那里坐着

我们看第十九条:每天至少一次不少于半个小时的发呆。

前半年,具体多长时间忘了,我在学山禅院官网上发过两次通知,一次是学山禅院四门功课,后来又补了一个,是五门功课。这几门功课里都涉及到一物不为训练。就这里写到的一次不少于半小时的发呆,就是一物不为的练习。

发呆这词很难来形容这个功课怎么做,只能找一个接近的词叫发呆其实,这个功课并不是一种发呆的状态,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,但又没生清楚想。既不是无记,也不是昏沉,也不是系念,不是时刻盯着它,都不是。是一种千圣亦不识的状态。

这个只能靠你自己对实相的领悟,然后自己一点点去练习。到底怎么个一物不为,怎么来牧牛,没事的时候找个地方一坐,怎么与实相最相应,这个需要实修,需要自己去操作,去练习。所以说,佛法是自行圣智境界,非是言语分别意识境界。

大家也要自己去领悟。有一个公案我们可以参考,就是关于药山禅师如何做功夫的开示。这一段我们都反复讲了很多次了,就是有一次,他在石头上坐着,石头禅师就问他干嘛呢。两个人来来回回有几段对话。其中药山禅师提到了一物不为的说法。

如果你对一物不为还不太清楚,还不知道怎么来练这个一物不为,那么,这段公案你要好好看看。

说是练,其实不是练,是要看懂这段对话后面的用意,也就说,得会修,会用,跟它相应。不管是坐着也好,走路也好,躺着也好,你都可以去做这个一物不为。只不过坐着的时候,你的妄念会更少一些,你的困难会少一些。其实我们讲到一物不为,平时会有很多状态跟一物不为相似,你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来形容它。关于一物不为有时候我会说独处、无依、不思善不思恶、不抓取,心无所住,有时说于三界不现身意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等等,这都是和一物不为理事相应的状态。

甚至说发呆、觉知,讲的都是一个言下解脱的状态。就是让你减少对幻尘、幻境的贪著、依赖、抓取,减少识心的造作,减少识的熏修,减少对识的喂养。所谓喂养,就是它需要抓,你就满足它,然后它不停地需要,你就不停地满足,你永远无法安心。

一物不为就是减少识的作用通过形式上的一种作的训练,来减少识心的抓取习惯。我们可能虽然没有完全悟到无为的佛性,但是我们可以先从外边去做,去练习一物不为。慢慢去适应它,去熟悉它。就像鸡蛋孵小鸡一样,孵小鸡有两个作用,一个就是小鸡从里边往外啄,还有一个就是母鸡用热量来孵它,从外边给它施加力量,让蛋壳破出来。小鸡从里边的,我们可以说是自己自悟的东西,自己领悟的东西;母鸡从外边来孵这个鸡蛋,让它破,这就像我们练习独处,练习无为,练习不依六尘,它也会起作用。

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你不好好学祖师禅,很容易就跑一边去了,忘失了另一边,或者是执著一边,而疏忽另一边。一物不为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
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很多人一不做事,就无所适从。现在所有的人都这样,就是他必须要做事情。世间再少欲知足的人,再淡泊的人,再有智慧的人,很少看到他一个人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,很少很少。

也有,但是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那里干嘛?思考,沉思,说白了,就是打妄想,思虑他的工作下一步怎么做,或者是想某个人、某件事,再有一个就是,实在太累了,坐那歇了一小小会。你会问,思考也是做事吗?当然,所有的做事都是从思考这个意上说的一个人在洗衣服、开车、纺织,如果他只是专注于他做的事,没有胡思乱想,甚至都可以说他没有做事。做事主要是从头脑的活动这个层面来讲的。

当然,一般人不管做事,还是不做事,头脑都在做事,都在开小差。如果他学会在做事或不做事时都专注于当下不打妄想,那么,他一定是个近于觉悟的人。对于现代人而言,头脑彻底的休息,不论以任何方式,这一点越来越难。尤其现在有手机,下至孩童,上至七十岁的老翁,每个人手里有一部手机。手机就象征了十八界——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有了这样一个现成的随时可以打开的虚拟世界,人们一刻都不愿休息大脑和神识。

这过去在一篇文章里写到,在当今这个世界上你很难看到有一个人他能自觉地坐在湖边,或是坐在田边,坐在溪边,坐在院子里,甚至坐在床上,什么都不做半个小时,也没有想什么,也没有干什么,就只是静静地坐着。如果有这样的人不是神经病,就是个觉悟的人。

当一个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坐着,而不是恰好处在了那种没做事也没想事的状态,我们说他是一种自觉的觉悟的状态。至少他已经趋向于觉悟和解脱,他已经觉醒了。别说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,就是能够一个人在户外打个坐,自觉休息身心,你要看到这么个人,都很了不起了。

这个世间,尤其是经济、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物质极大的丰富,娱乐极大的丰富,人们可以极大地满足六根的享受,谁愿意找一个地方静下心来休息,反世人之道而行呢?但是,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,我们的六根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满足之后呢?是什么?极大的空虚。所以抑郁症出现了,各种精神疾病出现了。有很多人得的病根本就查不出来是什么病,查不出来。医学现在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,根本就解决不了,克服不了,攻克不了。再怎么研究也攻克不了,它都是众生神识妄念编造出来的。如果会了修行,所有的绝症都能够攻克,只是人们不会修行,更不愿修行而已。

万病的罪魁祸首都是妄念的住着对身体的消耗。为什么说佛是大医王呢?他能医治众生一切的身心疾病。身心疾病是我们自己妄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念头能投射天堂,也能建造地狱,六道也是它建立的,三界也是它建立的,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念头——识,意识的识,是它造的。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实相,我要不要远离对六尘的贪着?要不要保护自己的念不去染着幻境

对于没有训练过的人,也没有学法修行过的人,甚至说见解偏差的人,他很难去做这个一物不为。我们都知道世间有一些现象,有一些退了休的人,不管是干各种行业,退了休,这个人就开始得病,甚至很快就离世了。其实就是因为他无聊,闲的难受,不适应突然什么也不做的状态。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。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。我不得不提起一部电影,叫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这部电影里有好几个人离开了监狱之后,他们到了保释期,十五年二十年监禁到期了,提前保释出来了。从监狱里出来之后,有一段时间要给他们安排在一个超市、类似社会福利机构这样的地方,因为他们都是有犯罪记录的,到外边很难找工作,政府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工作。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去了之后没过几个月都在一个地方吊自杀了,为什么?孤独、寂寞、无聊、不适应社会节奏,他离开了原来的环境。原来他适应了监狱里慢节奏的生活,监狱里的生活也是可以完全适应并满足的,只要你愿意。大家在一起,有很多伴,他不寂寞,那样的生活喂养了他的识心,让他一时之间能够满足。所以他就习惯了,他有那么个依。

出来之后他就一个人,跟世间人格格不入,他想再去建立新的友谊就很难。所以没过多久,他就不适应外边的生活了,再加上人也老了,找不到活的意义,最后选择上吊自杀。你看人的这个意识多么可怕,这里边有一句话就是:对于监狱,一开始你恐惧它,慢慢地你适应它,最后你依赖它。

我们对于一个人,对于一件事物,对于一个环境,也会经常起这种依赖的心。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一物不为,练习不依六尘,练习独处、无依的生活。

其实说无依,说不为,只是相对的,并不是说让你孤零零的真的什么都不干,什么都不依靠。我说的这个无依、独处不是说不吃不喝了,不是。就是减少自己的依赖,尽量去减少,这样你的苦就会减少。你依赖什么,什么最后就会成为你致命的弱点,就会让你很痛苦。为什么?因为依赖的东西是无常的,它是不真实的。你依赖着一个虚妄的东西,那多危险啊。

众生其实真的非常可怜,为什么叫可怜悯者?每个人都拼命地抓取虚幻的东西,为它要死要活。直到死,仍不知道他一生经历的那些事都是假的,都是幻境,是一场梦。

我们有时候看世间人,过的都不错,都挺好,因为暂时还有依,暂时的。你觉得他生活美满,那只是暂时,都是有依。那个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它一定会破灭,它破灭的时候地狱就现前。所以说不修行,等待每一个人的一定是三涂,一定是自心创造的这种觉受上的反差反差越大,越恐怖和痛苦。谁也躲不了,除非你修行。你别羡慕那些人,觉得他现在挺好,生死无常绕过谁?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不适应,这个无依,并且要知道为什么会无依,怎样习惯无依,才能解脱。

你别觉得你学法就傻了,你是先觉醒的人。别人先依着一个东西,他早晚都得长大,早晚都得面临着觉醒,谁都要走过这一段黑漫漫的路,才能够完全觉悟和独立,谁也绕不开。这是第十九条,每天练习不少于半小时的一物不为,也就是什么都不做,只是坐在那里坐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