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摩诘经第二十七讲

发表时间:2021-02-10

浏览量:1647

维摩诘经第二十七讲

示入老病,而永断病根,超越死畏。

示现生老病死、和凡夫和平常人一模一样,但是内心没有贪嗔痴,不攀缘不造作不执着,永断无明病根。这个病根就是攀缘,有所得,不了达实相,无明。通达没有生死,了达人无我,法无我。所以能超越对死亡的畏惧。

示有资生,而恒观无常,实无所贪。

示现有资产,有买卖。资生就是生计,赚钱的买卖。虽然很富有,有很多的资产、家产,有挣钱的事业,但是能观于无常。这一切资生、外在的财产都是无常、须臾变灭的。心里对这些资生产业没有贪着。

示有妻妾婇女,而常远离五欲淤泥。

像维摩诘这样的在家得道者,中国古代也有很多。比如张商英和他的妻子向氏,裴休,庞蕴一家,还有陆亘大夫和他的妻子等等。也都很富有,身份也很高贵。所以示现有妻子,有仆人等等。但是,内心并不贪着。对妻妾婇女,对世间的快乐,对五欲无贪着,懂得远离。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,在家人修行有一点非常得重要:我们学法很长时间,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提高,不管怎么学怎么修,一遇到事情还会烦恼。问题出现在哪儿呢?出在不懂得远离,不乐远离。每天都和家人和亲朋好友走得太近。不管你和什么人、什么事走近了,一定会产生依赖和执著。它是不知不觉产生的。你的阿赖耶识、六识、七识八识,不知不觉熏染了这种亲近,习惯了。这个东西习惯了,忽然之间有了变故,有了变动,你就会觉得很痛苦。所以真正的修行人、大修行人、有智慧的人,他一定是乐远离五欲淤泥。他会保护自己,当然也是保护对方。你别以为跟别人走近了,那才是爱。那是互相伤害。到时候分开了,无常来时你会伤心,对方也一样。对方没有修行,比你还要痛苦。所以为了保护双方,互相保护,我们要和自己家亲眷属、和所有的人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。不远不近。远了呢是二乘,近了呢就是凡夫。不远不近是菩萨行。

现于讷钝,而成就辩才,总持无失。

现实生活中看到这个人,说话也不利索,甚至还吞吞吐吐、不善言辞,但是关键的时候,讲起佛法来,他会说得很明白。修行心要、心法,他不会忘失。

示入邪济,而以正济,度诸众生。

什么叫邪济?邪济就是一些看上去很邪的方法,让人觉着这个人怎么有点邪呢?不管用什么方法,只要能引导你远离烦恼,看破世间,好好修行,菩萨都会去做。但内心并不是真邪。打个比方,比如一个爱赌博的人,就这么个爱好、就这么一个缺点,人很好,也聪明伶俐。爱赌个小钱,对佛法也感兴趣,但是这个习惯很难戒掉,一时半会儿也戒不掉。菩萨如果看到这个人可以得度,就可以跟着他一块儿去赌博,赌着赌着就把他带出来了。也有的人喜欢喝酒,但是学法的根基很利,就是喜欢喝酒。你不能因为他喜欢喝酒,就远离他,你就认定他不能修行。你也可以陪他喝两盅。喝着喝着可以和他讲佛法,讲还有比酒更好的东西。慢慢地把他引导到修行上来。一开始先不要讲,当然,这个人一定要是有根基。不是随便一个喝酒的人,你就跟他去喝酒,那样不是示现,是自己贪酒,给自己贪酒找借口。这是示现邪法,济度众生。

现遍入诸道,而断其因缘。

示现遍入诸道,而断其恶道因缘。不管什么样的众生,只要他有有出世的因缘、有学法的因缘,都会示现到他身边来,断除他对五欲、对生死的贪着。

现于涅槃,而不断生死。

这个涅槃是清净解脱,随时随地清净解脱,而不断生死,不去求声闻解脱,不取果报。不会去求不受后有。声闻、阿罗汉、辟支佛他们都会求一个不受后有,就是再也不投胎。我们好好想一想,再也不投胎,它的前提是什么?谁不投胎?有个我不投胎,对吗?所以这个不投胎本身就跟法性相违背。法性是没有我投胎或不投抬,你不用去求不投胎,它自然随缘示现,我这个主体干涉不得。又有的人会问:师父,投胎呢?投胎也是有个我。这就是二法。投不投胎,是二法。投不投胎都有我。那怎么才能是不二呢?不生投胎不投胎想,该干什么干什么,法性施为,你莫干涉。众生心灭,则真法生。投不投胎,不干你事。你好好修行,悟人无我,法无我,默契实相,而不生默契想。所以一定得通达实相!没有一个实有的我。一切法都无我,都不实有,不落两边。出离于意识、分别、思想,对待。如果真正通达于,离于两边,就没有这个问题了。你一问,就掉入了分别,意识和思想。所以大乘的菩萨,示现涅槃,示现解脱,但不断生死。他知道没生死可断,佛性不断灭,它会随缘示现。至于示现一个什么形象,他无法以意识去干涉主宰。如果他干涉主宰,那就变成有我了。一个好的修行人,他只关心自己是不是有烦恼,是不是落入执著,是不是起了我执,是不是有所得。当他不起这些个心的时候,他不去想他到底是投胎不投胎,投什么胎,怎么受生。他知道这些都是生死心、是妄想心、他不会起这些心。所以就变成了法性施为、法性无我。他会随缘示现,不是随我示现。是随法性示现,法性施为。

文殊师利!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,是为通达佛道。

这一段讲的都是示现,一种看上去好像不是正修行,都是逆修行、邪修行,反修行的样子;不是正道,而是非道的样子;不是佛道,而是魔道的样子。但内心却不离正道,不背法性。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外在的、外向的、有为的、善恶正邪是非等等,都不真实,都不究竟,没有一个好坏。你不必去善避恶,也不必行正离邪。六祖坛经里有一句话:邪正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也不行邪法,也不行正法。你能够行于非道,才能够真正通达佛道。你既不执着佛道,也不执著非道,随缘示现而心不动,内在不为正邪倾动。这是真正的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。

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:何等为如来种?文殊师利言:有身为种,无明有爱为种,贪恚痴为种,四颠倒为种,五盖为种,六入为种,七识处为种,八邪法为种,九恼处为种,十不善道为种。以要言之,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,皆为佛种。

前面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。这一段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,两个人互问互答,演说妙法:什么是如来种?文殊师利回答道:有身为种。这一个有身为种,一下子就和二乘人修行的见地和境界完全不一样,明显不一样。二乘人他是要断身见的,要离这个身,要灭掉这个身,完全的否定这个身。他认为身体、色身是修行的障碍。一切苦的原因都是因为有身,他认为苦是身体造成的。这个在俗谛上很容易理解,我们也很容易这样想,身体生老病死,我们所有的烦恼、吃喝拉撒,都为这个身体忙,确实它会给我们带来苦。但这不是实相,这是一种错觉。实相,真实的苦因,并不是身体。真实的苦因是我们不能了达实相。我们以为有我,我们以为思想的分别、能够做事的、能够见闻觉知的那个是我,这个才是病的根本原因,而不是身体。

大乘菩萨、真正的修行人,它不会去离这个身,讨厌这个身,灭掉这个身,相反,他还会借助于这个身去修道,去利益众生,去认识法身。他知道身,所有的法都是一样,包括五蕴之身,没有好坏、善恶、是非。唯心所现,非真非幻。身体本身是无辜的,是客观的,是非有非无的。它既不是染法,也不是净法,唯心所现,不生不灭。所以这个身体,它从来不会障碍你。可是你错认这个身体为实有,你把它当成真的,然后你投入了无量多的时间、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去贪着这个身体,去对治这个身体,它才给你带来了烦恼,才让你陷入生死轮回。身体是无辜的,不是身体让你轮回,是你不了达五蕴的实质。

昨天我们讲过,身体不是无常。我们学佛法,首先学的就是诸法无常,身体是无常的。这是方便说,不是实相。无常变化,这都是出自于我们的妄想分别,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,万法都是一如的。生灭无常变化,它来自于头脑,来自于我们不能如实观、如实了达实相。不知道万法是唯心所现,不知道外境就是自心,我们分别外境就是分别自心。所以也没有常,也没有无常。常、无常这都是佛陀的智慧和方便,是一种对治法。但是在某些时候,佛会用无常和常开示诸法实相,但是你不要错解了。佛讲的无常,它不是变化的,它是真常的另一种说法。佛讲常,也不是死常,它是真无常的一种说法。

前面维摩诘给迦旃延开示的时候:佛说的无常,它就是真常;佛说的无我,就是真我。不要错解了佛所说的常无常义。所以文殊师利在这里讲,有身为种。和二乘人讲的不一样。二乘人他们一定要离开这个身体,要证寂灭。不让这个身体再去造作,要完全止息掉这个身体的活动,六根的活动。而大乘人是完全通达实相的人,他不会厌离这个身体、厌弃这个身体,他还会借助这个身体来修道,来利益众生,来做事。成所作智就是转五识为四智,转八识为四智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。也即转五识为成所作智。成就世间出世间事业,自觉觉他。所以跟二乘人完全不是一个境界。二乘人是入了一个无为断灭,他要灭掉这个身体,他要证涅槃。

无明有爱为种。二乘人他是要去无明、断无明的,要破无明。而大乘人了达没有无明。无明实性即佛性,不断烦恼,便证涅槃。不是要你断掉爱,断掉我,不是让你彻底没有情,而是觉有情,没有情执和我执,以没有执着故,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,视一切众生如同己子、如罗侯罗。这个听着也挺吓人的。我们学的最多的,好像是佛弟子不能有爱、不要贪爱、不能起无明。而这里却说,无明有爱为如来种。无明有爱为种,要明白是什么意思。不是让你去生无明,去执著五欲六尘,去执著贪爱。不是。让你通达无明、贪爱、性空,不可得,也不去断除它,也不去增长它。如果你认为它实有,你才会去断除它;如果它不实有,你根本就不会去关心它、对待它。

贪恚痴为种。以贪嗔痴为如来种。如来种就是佛种,就是佛性的意思。贪恚痴性即是佛性。二乘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理论和见解,所以急急求取解脱和涅槃。四颠倒为种。四颠倒,本来是常乐我净,而颠倒认为无常、无我、苦、空。

五盖为种。五盖就是贪嗔痴慢疑,以此五盖为如来种。

六入为种。六入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。二乘人,还有初学的人,他们学法都会去对治,去除灭一些东西。到了文殊师利这里,这些要除去的都变成了如来种。你看,不明理修行,你的方向就会搞错,你的修行就会和明理的修行有天壤之别。

明理的修行,不需要害怕五盖、六入、六尘等,不需要害怕无明、贪爱,也不需要对治。要通达六识、五盖、无明贪爱,四颠倒还有后边的七识处、八邪法、九恼处、十不善道都不可得,都是性空无所有,非是实有之法。通达如是之法了不可得,才是真正的修行。所有修行人都讨厌的、都要离的、要断的,负面的,以为这些东西会让我们堕落的,你要通达,它们其实都是观念的住着,非实有其法。甚至一切的烦恼,六十二见,所有的二乘要对治的,都是如来种,都不用去除。你也不需要除什么见,你要多点见解,你要有六十二见,那才是如来种。宁有我见如须弥山,不落空见成断灭人。《涅槃经》里有一句话:不断我见,唯断取着。我见者,名为佛性。

修行解脱成就后,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呆呆的、傻傻的、没有生机的、死气沉沉的、如一潭死水、如死灰一样的、如草木瓦石一样的人,佛性是天真、自在、解脱、变化无穷的,如果你最后修成一种没有活力的状态,那你错识了方向。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你随便起见闻觉知,你随便应用,你通达它不实有,不要起执著,就对了。那就是我们的本性,就是解脱的状态,而不是去彻底地回避、去断灭、去断除那些东西。你根本看不到一个实有的贪恚痴,看不到一个实有的无明,看不到一个实有的爱、一个生、一个四正法,你看不到,当然也看不到四颠倒。你看不到一个邪见,也看不到一个实有的正见,不着正见邪见,是名佛见。所以任何思想、念头、知见都不会再困惑你,都不会再障碍你。只要你不执着,不因它而生烦恼,都是佛性起用。从这个作用上,我们都能反本还元,够洞察到它的真实性,它的空性;它的不可得性,它的不可思议性,它的无住性,它的无所有性。所以这一切,六十二见、四颠倒、无明有爱,身见等等都是如来种。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,烦恼即菩提。烦恼不可得,烦恼性空。六十二见即非六十二见,是名六十二见。

如果是声闻,会认为这些法是实有,不敢起任何的见,不敢有任何的贪爱,不敢起任何的颠倒想,就把自己束缚在法执上,就不自在了。所以不通达实性,不通达本性,不通达不二之性,才会落入一边,趋一个避一个,憎一个爱一个。才畏惧生死,才贪取涅槃,才被涅槃清净所缚。才不敢起任何的心念,会控制自己,会约束自己,真性就不自在。虽然表面上看你也是无为的、不造作的,甚至彻底断除了烦恼生死,解脱了。但是这个解脱、这个心境,不透彻,不究竟,不自在,不真实,不长久。它是有条件、还是有我的。

所以当文殊师利这样讲的时候,与会的大众,包括一些初发心的菩萨,二乘人听不明白。曰:何谓也?维摩诘就问:你为什么讲这些是如来种?答曰:若见无为入正位者,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如果你执着一个正法,一个正见,一个无为,一个清净。你入了一个解脱,入了一个涅槃,那就再也发现不了真心佛性。你也不能起一个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的作用。你入了无为正位,不动了,被涅槃,被解脱,被清净所束缚住了、约束住了。你住在了无为里,你住在了一个错误的认知里,住在了一个虚妄的解脱里面。这就是二乘人。二乘人就是入了无为正位、证了果了,对生死,对生命,对活着完全失去了兴趣,如一潭死水,如死灰一样,彻底厌离世间、而贪爱涅槃、贪爱寂静。他是一种消极的、一种完全出离的状态。可是实相真性,它是没有什么出离不出离,它是没有什么断灭、无为或有为的。它是不定的,是一种活泼泼的,是会随缘变化,不停地显现,而不像二乘人所证的境界。二乘人是看上去像无为,其实心中还有所贪着,还是有为。看上去是无心,其实还有一个我心、我法未断。看上去已经无我了,其实还有个大大的我。真正的无为在有为里显现,真正的无我是处处显示真我佛性。通达我不真实,不会刻意地无我,自然的不住,即是无我真性。所以菩萨的特点,他的境界,他不是一味地消极避让、谦逊,他不是。他是很主动的。他为众生做很多事情,都是积极主动的,不请而友。不待你去请求,他主动地就会接近你帮助你。当然这个他也不会执著,看有缘的情况下。

譬如高原陆地,不生莲华,卑湿淤泥,乃生此华。

二乘人啊,他落到了一个虚妄的清净的境界里边。好比如高原上,看看没有脏东西,看上去干干净净的,但是那个地方什么也长不了,也不长花也不长草。为什么?太干净了。什么地方会长花呢?会开莲花呢?会有生命呢?卑湿淤泥的地方,就是那些湿乎乎的地方,很低的地方。比喻在众生之中能开出佛菩提之花朵。而不是在一个远离世间、一个清净的地方、一个禅定的寂静境界里,那个地方只能开出一朵小花、小果,开出虚妄的意识心的觉受,开出小空之果,开不出菩提、佛、菩萨果。所以卑湿淤泥乃生莲花,高原陆地不生莲花。为啥?它太干净了,它没办法长养种子。什么是如来种?种就是佛性。你不要把佛性讲到概念里去。它显现在生活中的一切处,一切时,一切作用上。

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,终不复能生于佛法。烦恼泥中,乃有众生起佛法耳!

如果你见有一个解脱可得,你见有涅槃可证,而入了正位,这个时候你再也不能发利益众生的心了。你会满足于这个小法,满足于有余涅槃,再也不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。再也不想深入了达诸法实相、究竟的涅槃、无余的涅槃、大涅槃。你也无法在生死中得大自在。对见性成佛就完全失去了兴趣和信心,你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。所以若入了二乘的解脱,就不能生真正的佛法。而烦恼泥中,才能起佛法耳。我们在烦恼的大海里面,在跟众生接触的过程中,才能够逐渐地认清真正的自己,圆满自己的本性,才能认清佛性。离开众生,你找不到一个实相,找不到一个真我佛性。但你也别执著众生,也不能够离开众生找佛性。心外没有众生,外面没有法,只有自心是法、自心是佛性、自心是佛。这个自心,它可不是个概念。你要知道什么是自心。自心会映现在一切法上,一切法都是心。我们看得到自己吗?看不到。我们看到什么就看到自己了?看到自己的影子,就知道,哦,有这么个人。我们怎么去觉了佛性,觉了本性呢?去觉悟众生,去与众生接触,在众生中看到自己。其实众生就是你自己,一切万法都是你自心的境界,唯心无境。所以你要爱众生,你要帮助众生,你要觉悟众生。你不要逃避它,不要讨厌它,因为那是你自己,那都是你的心念。你借助于一个外在的自己来反观、来完善、来长养自心种种的善法、功德、善念、慈悲心、智慧心、菩提心、直心、深心、无障碍心、解脱心。长养自己的布施心、不贪着心。借助于外在的一个影相,来认识心。一切法都是自心。你不能把自心孤立起来,想象出一个抽象的一个自心来,去求证一个境界上的涅槃。自心的觉悟才是真正的涅槃。不认识自心,你没法修,你修不上去,你也没有入手的地方。你只能落在意识头脑里边,妄想里头。二乘人他就落在自己妄心里头,他在意识境界里打转,他以为所住的寂静是实相。他不知道万法唯心所现,这个最关键。万法是唯心所现,不待取证,不待施功,不劳用心。通达唯心所现,你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再也不会讨厌,因为都是你自心。你也不会避开,也不会去贪着任何外境,因为都是你自心。不即不离。如同水乳交融,圆融无碍,和一切都和谐、和睦、融洽、尊重,接受。

又如植种于空,终不得生!粪壤之地,乃能滋茂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,不生佛法。就像种庄稼,种植物,种种子,你在空中种什么也不会有结果。但是你在地里边,撒上粪,在土壤里种种子就能够生长。乃能滋茂,能够生长,能够长出庄稼果实来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,指的是二乘人。他入了一个虚妄的涅槃,再也不能生出真正的佛法。有涅槃就有我,他不知道涅槃不可得。一切法本自涅槃,不需要再起一个心、起一个妄想,起一个修行去证涅槃。众生也不可怕,你也不可怕,你也没有不必要把自己弄寂灭了,也不用离开众生。要把这样的智慧随缘开示给众生,这才是佛法。而不是我自以为解脱了,谁也不管了,做自了汉。其实并没有了,自以为了了。

起于我见如须弥山,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生佛法矣!

二乘人他知道无我、苦、空、无常,毕竟空,一切法都不可得,他也知道这一点。但是他错误的理解了佛法,他落在了一个定论里。他落入了边见,落入了一个断灭。所以你问他什么是见?一个见都不能提,他认为有知见就不能解脱。执着了一个无见。他不知道所谓无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不是一种断灭的离、对治的离。它是不二的,它是真正的见而离见。于见上不生见,不住见,并不是不生起一个知见。是不在知见上再立一个知见。这叫无知,这叫无见。而二乘人他是彻底不起知见。终日无见,执迷于无见。六祖坛经里,大通禅师就有这样的一种无见论。六祖破斥这种无见论。说: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。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。此之知见瞥然兴,错认何曾解方便?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。

你不起见,不就变成一个死物了吗?那就不是佛性了,不是佛性的解脱,不是本性的解脱。本性的解脱,是一切见闻觉知上都没有执著。它的作用是很自然地生起,但是又通达没有这样的一个法,没有一个实有的见闻觉知。所以这里就讲到:起了如须弥山一样大的我见都没有关系。因为你起多大的见都不真实,都不实有,都是空的。所以一个菩萨,他不是天天弄得自己很清静,一句话也不讲。他会跟你抬杠,一个大修行人他并不是完全地不抬杠,他会跟你辩法。我们也知道诸法无诤对吧?这个无诤,不是说跟谁都不讲都不论,那样就成了一种执着了。你那样跟诤有什么区别啊?对吧。骡、马、牛、木头桩子,它是跟别人不诤,永远不诤,但是起不了佛法的作用啊。当然这是相对于人来讲啊。无情也是法,但很少有人能读懂无情说法。你根基好,你看到木头、看头牛、看到马,你也能开悟。我们就事论事,你不能够让自己堕入边见,堕入一边。

我们看过去的禅师、祖师们,一个个的,明白了以后,他专门去挑衅,去勘验对方是否真的悟了。一到那里,就问问题,就开始辩论。你看临济,赵州是吧?庞蕴,他是一个居士,到处去参访善知识,一到那就跟人抬杠。很多出家人也去找庞蕴。庞蕴,厉害,名声也大,马祖的大弟子、高徒。这帮人天天没事干就抬杠。所以宁起我见如须弥山,也不要堕入一个无为的束缚里面。因为我见根本就不可得,也比你不起我见,对修行和法有执着要好很多。佛经里面讲:宁起我见如须弥山,都不要生一个空见如芥子许。如芥子许的空见都不要生起,为什么?盖住了佛法的妙用。大家一听这话很解脱是吧?哎呦,师父,我就是这样的,我有很多见。这个不是你那种见。你那种见是贱,要去除的。这里的见,是菩萨的妙用,是正知正见。你邪见、俗见太多了,成了见人。这是对那些二乘人、执著于无见的人而讲的。

所以我们学法千万不能学着学着为了对治这边,又跑那边去了。哪边都不要执著。大乘佛法确实能给我们解缚。让我们对以前的一些个烦恼、错误的解脱知见,给以修正,然后再去做功夫,修行就变得很轻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