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觉知的文章合集
发表时间:2020-08-19
浏览量:2012
关于训练觉知的文章合集
1
觉知的意义(一)
现在流行一句话:“活在当下”。
这似乎成了当今时代一个时髦的话题,最前端的生活方式。
不管是佛弟子,还是学心灵法门的人。不管是工薪阶层,还是佛系青年。不管是企业老板,还是小资生活者,大家全都在传唱“活在当下”,探讨“活在当下”,解说“活在当下”。甚至教导“活在当下”。
然而,真正能“活在当下”的人,亿万人中,少有一人。
为什么?不去实践活在当下,没有好的方法做到活在当下。
活在当下并不神奇,只是我们缺少锻炼。有的人就算练习,朝三暮四,时断时续,不能持久。加之心里挂碍太多,就算练习,也心不在焉,收效甚微。
活在当下,从练习觉知开始。
怎样练习觉知?
就从你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动作开始,从起身穿衣开始,从下床穿鞋开始,从走到厕所开始,从蹲到马桶上开始,从刷牙开始…
从你现在正要起身,或者坐下,或者走路,或者说话,你正做的任何微小的事开始。
怎样练习觉知?
起床时,起身的每一个动作,都要带着觉知。手拿衣服,系扣子,下床,这每个动作,都要了了觉知。
从卧室走到卫生间,脚底能够感受到每一步踏到地面,只是单纯地感知。妄念想法来时,觉察之,然后回到脚面接触地面的觉受上来。这时,你就是活在当下。
开门时,手接触到门把手,觉知门把手的热度。手关门时,感知门被手推动的过程和你所用的力度。当你的觉知一直放在开门和关门的动作上,你不可能不安心。
然后打开水龙头,开始洗脸。水接触手、接触脸部,都要去觉知。牙刷接触牙齿,在口腔里转动…这一系列的动作,都要觉知。
当你带着觉知做这些事时,你正“活在当下”,你正专注地做着只有佛陀和觉者才做的事。
你正做着一件了不起的“大事”。
喝水时,觉知自己手伸向暖壶,端起暖壶,然后缓缓地把水倒进杯子,放下暖壶,拿起杯子,将杯子送到嘴边,嘴唇碰到杯子,水进入喉咙,水的冷热湿滑…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觉知,都要了了分明,不要错杂和漏失。在这过程中,一旦自己离开了对这些动作和感知,立刻觉察,然后回到喝水的这个简单的事上来。
喝水简单吗?喝水不简单。
喝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,难得超过你的想象。
所有人都在喝水的时候干着别的事。
人们每天喝水,却一直错过喝水,一直不会喝水。
会喝水者必是觉者。
知喝水重要者,必是大修行人。
把水喝好了的人,能把所有的事做好。
2
觉知的意义(二)
吃饭时也是如此,端起碗来,手拿着筷子,把饭送到嘴里,慢慢地咀嚼,尝到食物的软硬、味道,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吃饭这件事上。古人云:粒粒咬着。
到户外散步,感受到微风吹到脸上,觉知草的气息,看得见蓝天和白云,听得到鸟叫。多用六种感官同时生活,而不要总是使用大脑去思考。
有僧问大珠和尚:您如何修行?大珠回答:饿了吃饭,困了睡觉。僧云:一切凡夫皆是如此,岂不是都会修行?大珠云:他吃饭时不好好吃饭,百般思索;睡觉时不好好睡觉,胡思乱想。我吃饭只是吃饭,睡觉只是睡觉。
赵州禅师说,我除了两次吃饭的时候是杂用心,其他一切时中都在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。
龙树菩萨说:就算你去干一件坏事,如果能带着觉知去做,你都是一个大修行人。好坏是别人赋予的。正在干“坏事”的人,他沉浸在自己做事的当下。
我们看古人得道者,他们的修行没有什么神奇之处,不过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而已。
带着觉知把每个当下,每个平凡的小事做好了的人,一定是觉悟诸法寂静的人。
能带着觉知过好简单生活的人,一定是看破了世间种种皆是虚妄的人。
能带着觉知活在当下的人一定是觉悟头脑空虚,诳惑于人,引人沉迷,贪恋生死,而从中出离的人。
你想离一切苦,做一个真正的觉者吗?
从带着觉知做好眼前每一件事开始。
即使你正在剪指甲、扫地、给花摘掉叶子这样的小事,也带着觉知去做。
滚动电脑鼠标时手指和鼠标间的摩察,不要错失。
正回头时、手整理衣角、说话的瞬间,都带着觉知去做。还有什么修行比这更广泛、更绵密、更精纯的?
不要觉得这很简单。这是最难的修行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练习,才能养成从头脑幻城中一次次拉回来的功夫。
佛陀把这样的练习叫做“四念处”修行法门。
修学“四念处”就是练习活在当下,活在觉悟中。
觉知是提醒我们从头脑的幻境中出来,从烦恼的淤泥里拔出。当我们有一天不再执迷于头脑和妄想,自然地安心于当下,连“觉知”都不必刻意生起,你会自然地专注于当下的生活。
当你带着觉知临在你的生活时,你会发现,生命中哪有什么大事和光辉璀璨?
这点点滴滴的平凡,才是真正的灿烂。
3
觉知的练习
关于觉知的练习,我们经常会忘失。所以每天抽出一段专门的时间或在经常的动作上训练觉知,就变得很重要。这对培养自己安住当下会起很好的作用。
我还没出家的时候,曾经在河边经行,专门练习四念处和觉知。那时每次经行一个小时,就是专门感知双脚从抬起到落在地面的觉受,也即身念处和受念处。在进行这样的训练时,念头一离开当下,就拉回来,这是法念处。心因此获得了安宁,这是心念处。
与经行同步的是在河边打坐。打坐时如果妄念多,就观呼吸,这仍是觉知的训练。平时走路时要么觉知脚下和地面的接触,要么就觉察呼吸。通过这样专门和有意的训练,觉知会变成一种习惯。
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一直都在坚持四念处的修习,这和祖师所说的牧牛、于念离念是一样的。所以就算做事很快,平时也很少出错。这就是觉知的作用。不会活在头脑和妄想里,什么事过去了,自然就放得下,因为习惯了活在当下。
练习觉知虽然很难,很枯燥无味,但是要想转变所依,养成活在当下和出离妄想的功夫,必须经过长久地练习。
想出离烦恼,就从觉知练习。这里的“觉知”和其他人教的二六时中提起一念觉心,时时觉照,起念就觉,是两码事,不可同日而语。后者是错认了修行的目标,以妄为觉,头上安头。而我所说的练习觉知是培养专注力和定力,正是教你从妄想和意识中出离,回到见闻觉知的当下,直用本性,舍识用根。他人所谓的觉照,是多余的,是知上立知,是法执和束缚。正是古人所言:“随照冥蒙”、“随照枉迁流”。若通达法性,则纵横无照,最为微妙。大家不要搞混了。
大家在练习觉知的时候,有几个动作和时刻可以提起注意,着重训练:
一,接手机电话或拿起手机要看消息的刹那,停三到五秒,再去接看手机,而且带着觉知去做。
二,开门的时候,刷房卡或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的瞬间,停下来,过三到五秒,再刷房卡,或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,慢慢打开门。
三,出门关门的时候,关门的瞬间停下来,提起警觉,慢慢地关上门,看着门缓缓地关上,看得清清楚楚。这样也避免了很多人都犯的毛病,明明关上了门,总是忘了到底关上没有。
四,下车的时候,不论是出租车,还是公交车,抬起屁股要离开座位或车门的瞬间,回头看一下座位,看看是否有东西落下。如果是出租车,关车门的时候,一定带着觉知,用力适度地把车门关上,不要嘭地一声关上车门。
当你在这样几个类似的关键点都带着觉知去做的时候,再有小孩儿在你面前摔倒或有什么东西突然掉到你面前,或突然间有一声巨响出现的时候,你就不会慌张地去扶去躲被吓到了。而是会很镇定做出最快的反应,并且一点都不惊慌。正所谓古人“鉴在机先,风尘草动,亦照其端倪,况日常应酬扰扰哉?”故古之觉者,智性峻捷,过于雷光,生杀予夺,皆在一拳,是真得佛祖之风,不动眉毛,疑煞天下。
4
四念处
四念处有事四念处和理四念处,即有为四念处及无为四念处。
所谓事四念处者,即身念处,受念处,心念处,法念处。
四念处者,又名四念住。佛以此念住法,令众生心念有所专注处,转移妄想情识,令心安住,故名念处,又名念住。是佛陀为众生修行,离诸妄想尘劳,远离忧虑思计,转移识心计度所设的方便之门。
修身念处者,行者于身体一切动作,如举手放脚,回头转身,乃至扬眉动目,起身卧身,皆心念觉知,了了清楚,安住于此,是名身念处。
受念处者,行者于二六时中,感知空气冷热,凡与身有所接触处者,如手摸门,脚落地,风吹脸,身触床,于此心念觉知,或软或硬,或冷或热,或痛或痒,了了清楚,安住于此,是名受念处。
心念处者,行者于行住坐卧,凡起心动念,思维分别,计较判断,念起念灭,了了清楚,知其来去,观其生灭,恒时观察,安住于此,是名心念处。
法念处者,行者知身知受,随知随空。知念所起,不随妄念,于念离念,令心安住,是名法念处。
此四念处法,虽是有为,然能以幻治幻,涤除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情垢,是助道之妙法,安心之甘露。故学人于此练习纯属,以不住妄想烦恼故,远尘离垢,心得清净,能生定慧,入于实相。
理四念处者,又名第一义四念处。
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阿难,如汝所问,佛涅槃后,依何住者?阿难,依四念处严心而住。观身性相,同于虚空,名身念处;观受不在内外,不住中间,名受念处;观心但有名字,名字性离,名心念处;观法不得善法,不得不善法,名法念处。阿难,一切行者,应当依此四念处住。
此四念处者,悟四大空,五蕴幻,不生对治,是名身念处。
观受不实,无我无主,是名受念处。
观心是妄,起心即有,息心即寂,觅心了不可得,是名心念处。
观法本无法,从心念而起,毕竟是空,是名法念处。
又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如来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,云何愿言如来常住娑罗树林?又无住者名修四念处,如来若住四念处者,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不住住。
故知,佛说四念处法,乃是令众生先得心安住,后悟无心及无所住。即是究竟安住,非有法可安可住。
故四念处者,有理有事,有权有实,有顿有渐,因机施设,不可偏废。
以众生妄想情垢粗重故,佛以有为事四念处法令众生心得初住,以心安住故,能离烦恼,能修圣道,悟第一义四念住法,住无所住,理事不二,获大涅槃。
《涅槃经》云:善男子,譬如国王,安住己界,身心安乐,若至他界,则得众苦。一切众生亦复如是,若能自住于己境界,则得安乐,若至他界,则遇恶魔,受诸苦恼。自境界者,谓四念处。他境界者,谓五欲也。
5
头头逢归路,处处达故乡
开车,画画,写毛笔字,做饭,扫地,缝纫,搬运,走路,整理衣物,这每件事都是修行觉知觉悟的最好时机。
当你正开车时,手握方向盘,脚踩油门,眼看路况,时时觉知,莫打妄想。若打妄想,可能就会违规,可能就会错过高速路的出口,可能就会出交通事故。一念专注,一念佛国,一念成圣。圣人是做得,非是头脑思维所得。开车需要高度的专注,是用功练习觉知,出离妄想的好时机。
画画、写毛笔字也一样。手握毛笔,每一笔落下,笔在空中徐徐落下,笔端在纸张上滑动,手腕的运动,眼睛看到线条和笔画的形成,写成什么样不重要,重要的是安住在每一笔画的动作和觉知中。一念安住,一念作佛,一念解脱。佛是当下做得,非是想得、修得、未来得。
削土豆时,每削一下,刀子落在土豆上,慢、稳、准,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手、刀和土豆上。此时此刻每一刀,都如上战场打仗一样,事关生死。古人云:轮刀上陈,亦得见之。此一刀能杀能活。一念走失,离开刀柄,是名自杀。一念握住刀子,虚空粉碎,大地全失,活汝法身。见性须是眼前,做佛须是握刀,开悟不在头脑,此刀利根能拿。
走路时,步步踏着,念念在道。每走一步,向涅槃城,登解脱岸。步步不失,六度齐修。步步安住,成佛做祖。步步出离妄念,心心汇入智海。涌泉真是涌泉,一切尽在脚窝。一念走失,脚踏虚空,堕落悬崖,粉身碎骨。一念踩到涌泉,忽然顿悟前愆。原来一切现成,只因舍近求远。众皆向上求索,未曾踏到石板。诸方皆认上流,我引众人下看。
吃饭时,筷子到哪里,眼到哪里,心到哪里,觉知在哪里,心安住在哪里。心虽安住,无安住想。只是往日不安,一时灭却。饭进到口里,口口嚼着,粒粒咬到。筷筷如工刀,下手如探灯。夹到饭菜时,识得归家路,不再迷本乡。
善知识,头头归路,处处家乡,本来现成,不必思量。
古人云:神通并妙用,运水及搬柴。
优波离在给别人理发的时侯忽然悟道;
阿难从床上起身的时侯证得阿罗汉果。
古人开悟,别无其特,皆是因缘会遇,忽然出离妄念,回到当下而已。只不过,此事只许自知,他人说的无益。如香严禅师因土块击竹,听到竹子爆裂而开悟。如灵云禅师看桃花而悟道。如洞山过河睹水悟道。如临济被打悟道。如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。
古人悟道,多被人认为有奇妙秘密之处。实无奇特,反而是极其平常,此“玄妙”事,实不玄妙。只是学人终日被妄想欺骗,于真佛日用之时,频频错过。祖师百般引诱学人向自己脚跟底下觑得,胜读三藏十二部。无奈学人不知祖意,偏向他意根下寻觅,如入无底洞,越寻越远。
德韶禅师云:通玄峰顶,不是人间。山外无法,满目青山。法眼云:只此一偈,可起吾宗。此偈因何可起吾宗?此事说得解得容易,行得大难。解行相应,名之为祖。
6
带着觉知会干坏事吗
师父好,您说带着觉知去做“坏事”,也是大修行。那带着觉知去偷东西,难道也是修行,没有因果吗?
答:当你真正带着觉知去做一件事,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,或被人认为很坏的事,那是你生命的一次觉醒。只有这一次觉醒,你还不算会修行,还不能出离“因果”和“好坏”。
我说的带着觉知去做事,觉知已经成为一个人的习惯。这时,不论你做什么,你都能安住在做这件事本身的状态里,而出离了做事的目的和对事情结果的期待。当你一念想到要做成什么,你已经离开了你正做的事,你失去了当下。
所以,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带着觉知去做坏事,那只是一种比喻和形容。当一个人能安住在做每件事的当下,让他满足的已经不是心对未来的期望,不是他要把事做成什么样子,而是认真专注地把眼前的一刻照顾好。做事时的专注、安心、清净已经远远超过了达成这件事带给他的快乐。
一个人去偷东西,或者做坏事,几乎都是因为无明。众生种种行为、习惯,皆因无明,非是觉知。若有觉知,则不会去杀盗淫妄。何以故?觉知者,念念清净,念念安住,不离实相。杀盗淫妄者,以妄见诸法,心生取着,离于当下,被识所牵,故造诸业。
一个人去偷东西的时候确实可以带着觉知。但是,他第一次带着觉知去偷东西时,他会发现,他偷东西的欲望已经减弱了。如果经过正确地引导和开示,第二次,第三次,他会发现,做事时的安心已经让他忘记了对所偷东西的贪婪。偷盗已经没有意义。
如果他越偷越熟练,那不是觉知增强了,而是他对物质的欲望增强了,导致他专注地在偷东西。
一切众生能专注做事,并不是因为会修行,而是未来的功利有所得心在支撑他。若无利益,无兴趣,总不会专注。
觉知不是这样。觉知是在专注中带着智慧,在每个刹那带着觉醒,在每个动作中觉悟无明,在每个觉知的当下领悟空性。带着如此的觉知,才是真正的专注与觉醒,而并非只是单纯专注地做事。如果单纯专注地做事,那么一切凡夫认真地执着,认真地贪求,专注地谋取,安心地享乐,应无烦恼。而事实是,他们的专注长养的是贪嗔痴,带来的是诸苦。所以,一个真正带着觉知生活的人,不会去真正地干坏事。他既没有干坏事的心念,也不会有干坏事的行为。
但是,无明众生可以从听经闻法,训练觉知,减少妄想上开始修行,然后进入真正的觉知。
小偷若时机因缘成熟,亦可因听闻圣道,训练觉知,妄念顿除,成自在人。
正是因此,凡夫虽有根深蒂固的习气和贪欲,皆可因为听经闻法,训练觉知,而悟道解脱。
如石巩慧藏禅师以前是猎人,后遇马祖,被马祖反问,扔下弓箭和马祖出家了。
修行人,越是带着真正地觉知活在当下,越能看到自己的无明和习气,越能转变、减弱甚至断除自己的习气。觉知力越强,越能看到诸法虚妄,但诳识心,徒劳无益。
带着觉知生活,那是你生命的真正觉醒,是你一次次蜕变的开始。
7
紫磨金身,现身说法
一切病苦,皆是大善知识,功超诸佛,智过诸祖。何以故?
以苦引其觉知故。
以痛召其回到当下故。
以苦受令其出离种种妄念故。
苦虽难受,毕竟是空。安住于行苦,知苦受苦,觉苦不实,一切妄想尘劳,皆得止息。
以一苦而救众苦,以一机而泯全机。谁有智人,于正苦时,而不觉悟?
众生不识苦受是大善知识,是诸佛导师,是来觉悟诸人,所以当病苦来时,急急对治,急忙躲避苦之觉受,不愿观察苦之生起与熄灭,错失开悟良机。
苦之大善知识,见世人迷失本心,于三界之中不知醒来。故频频以各种苦痛而觉悟之。
若不知醒,便以地狱之苦而针砭之、敲骨刺髓、逼迫心识,令其知苦、觉苦、受苦,从而息妄知止,不再造恶。
若人能于正病苦时,息心当下,与苦同步,念念觉知,如亲爱子,片刻不离。便能于一切外境、人事而得止息。以止息故,诸缘消散,能除余苦。复以智慧眼,观苦无常,观苦是空,观苦无我,观苦非实,令心缓缓,动作徐为,虽有苦受,转转薄弱,即得安住。
以不背离苦故,与苦同在,而能毕竟化一切苦。
世人之所以苦受绵绵,以对治故。苦非实有,以对治故,对治之心,反成苦受。
以不对治苦故,其心纯一,心物一如,虽有苦受,不更增强。加以少时,不治而愈。
苦是良药,是真善友,是汝之师,是汝父母,是汝路标,是汝灯塔,是汝警钟,是汝桥梁,是汝阶梯,是汝真经。
世间无有一人、一法如身体苦受之大善知识,日夜垂唱,时时提醒,令我觉悟。
苦是真正大觉之师。谁能亲见此师,胜遇诸佛。
苦时时唤汝回到当下,回到头脑之外,回到不对治中来。
苦如欠债,受之即还。心生对治,用种种法,治而愈之,非为治愈。病根犹在,它时还来,变本加厉。一切诸业,亦复如是。受之则了,治之还生。犹如欠人钱财,躲避不免其债,将来遇时,连本带利,一分不少。及时还清,无欠无余,身心安泰。
善知识,不论何苦来加你身,莫急急躲避,莫寻求对治。此是你无始劫法身父母,是你多生多劫大善知识。须具慧眼,方得识破。能识破此善知识,此人一步登天,功德难伦。何以故?身体觉受,整日与人相随,世间万法,亲近莫过于身。以身觉知,其法最利最捷。
身受不止一次来敲你门,苦受不止一次来唤你看它、专注于它、感受于它。
佛陀过去世眼睛被割,身体被肢解,以忍辱波罗蜜力故,身体神奇般地痊愈、复合。佛正受苦时,观苦受念念不实,是名忍辱波罗密。以忍辱波罗蜜故,其身还复如故。其身复原,乃喻不对治而见法身。
世尊涅槃时,二十四次殷勤劝请一切众生瞻佛紫磨金身。十次劝请之后,复告大众:我今时至,举身疼痛。
从来少有人知佛于涅槃之时普示紫磨金身真实深意。
有将紫磨金身做法身解,有将金身做不生不灭解。如是等解,皆是意识知解,非是智慧。徒有其说,于修行者无丝毫利益。或言以三十二相摄受初学。若摄初学,佛则不必十次深心劝请观佛。
佛现紫磨金身之后,举身疼痛。乃示一切众生,当观自己无常危脆之身,念念打磨,处处叮咛。从生到死,以诸苦磨厉,时时警觉。二六时中,常常提醒。昼夜说法,无间断时。行人于四念处,念念观察,知苦觉苦,了苦无苦,是名观佛金身。故六祖云:无常者,即佛性也。若能于苦中单纯受苦,不生对治,安住身心,其苦自灭,还我清净原身,是名紫磨金身现身说法。
8
觉知与住妄想境
师父好,最近您一直在讲觉知的练习。学人有一处不明。圆觉经中说。居一切时,不起妄念,于诸妄心亦不熄灭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于无了知,不辨真实。
您所讲的觉知练习和佛经里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,是不是矛盾。
答:练习觉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从妄想分别和烦恼里出来,回到目前正做的事中。以无妄想烦恼故,则得正念,而能以智慧观察诸法实相。诸法实相无觉与迷。
人无法刻意念念觉知自己正在做的事,那是妄想上所加的妄想。事实上,根本就没有觉知或不觉知。诸佛祖师,乃至一切觉者,都无法找出一个实有的觉知。诸佛觉者只是帮助众生以妄除妄。若人根机猛利,知无妄者,亦不住着一切善恶诸法,亦不必以觉求觉。则常应诸根用,不染一切境。
练习觉知,只是作为修行的一种辅助,是助道之法,不可执着。
经云,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。事实上,这也是一种“觉知”,只不过,它住于意根妄想中而不加了知,只是分别法尘,却无执取,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天马行空地打妄想,又或者在那里做白日梦,或者遐想连篇。我们正打这些妄想时,非常专注,我们是专注在意根上。这时,你没必要再去觉知,因为它已经在自知自觉中。这是佛经里所说的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。于无了知,不辨真实。
此不加了知者,正是觉知,故无矛盾。
而我们正吃饭,正做事时,总是爱浮想联翩,爱计较得失,想这想那,让自己本来很轻松的心情,因为忽然想到什么,就立刻烦恼起来。这时就要提起觉知,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来。此时的提起觉知,正是圆觉经中所说的“居一切时,不起妄念。”起了妄念怎么办?觉知,拉回到当下。
练习觉知,就是练习居一切时,不起妄念。它和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都是真性自然所用,故无矛盾。若于此处亦提起觉知,那是知上立知,反成枷锁。
我们不要看到“觉知”两字,就依文解义,就认为有觉,有不觉的时候。自性无觉知无不觉知,若说又觉,亦不离幻。练习觉知,并不是要所有的时候,做所有的事都要提起觉知。觉知本身也是妄,但是,如果以这个妄而能除另外的妄,何尝不可?
只有当我们陷入头脑的分别和烦恼中,这时才需要通过觉知,离开妄想,回到当下,获得解脱。
9
自己的召唤
我这一生很多事都没做过。
我没吃过水果。
没喝过茶。
没和家人好好呆过哪怕一分钟。
我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。
这怎么可能?
这是真的。
我不喜欢吃水果。
所以,每次吃水果的时候,我都在想别的。我没有一次真正吃过水果。
我对茶一点兴趣也没有。
人们给我各种各样的茶,大家都说这茶好,那茶好。我喝不出有什么好。
每次喝茶时,我都在想喝完茶去做什么。我从来没有一次真正和茶呆在一起。再好的茶,我也无法品尝到。
我没爱过我的父母、妻子、女儿,甚至任何人。
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,我总是心不在焉。仿佛我来自另一个世界,被寄养在这里。
我时时在想着什么时侯离开他们。
直到现在,我仍无法和任何人在一起。我和任何人呆上半个小就厌烦了。
我习惯了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开小差。
仿佛总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。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任何事能满足我。
我也没有认真地吃过一次饭。
每次吃饭,我都狼吞虎咽,根本不知吃到嘴里的是什么。我吃饭时的急躁,仿佛有十万火急的事等着我赶快去做一样。可是,什么事都没有。
吃过饭,我还是焦虑地在那里踱步、不安,不知所措。
我一直活在未来心里。
一直活在头脑的世界里。
一直活在妄想中。
今天,我头一次在淋浴的时候看到了玻璃门上滑落的水珠,并用手去摸了摸它们。我像一个病人似的去看盘旋在房顶的水蒸气。
然后我低下头,看到了自己脚上的泡沫。
我生平第一次在认真地洗澡。
今天我回到家门口,第一次抬头看到了自己家门牌号上的字迹、数字和字体:“花园街56号”。
我第一次看到门牌上的宋体字好漂亮。
我在这里已经生活的十年,居然第一次看到这个陪了我十年的门牌号。
我也第一次看到小区墙角的路灯,那像火焰一般的颜色直接照到我的心里。
我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是怎样生活的。
我做一切事都是急匆匆地。
我从来没有活在现在这个“时刻”。
除了和自己的头脑、无明、妄想在一起,我没有跟任何事物在一起过。
正是这个习惯,让我从来也没有爱过这个世界和任何人。
我也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。
我没有好好有过路。
没有好好地坐在草地上吹过风。
我没有乖乖地坐在家人面前听他们认真地说过一句话。
那是我痛苦、不安、焦虑的唯一原因。
我没有活在此时此刻地觉知中。
虽然长着眼睛、耳朵,我从来不会看,也不会听。
我连一天都没有真正生活过。
不论你正经历什么,那让你痛苦的一定不是当下,即便是你被车撞德头破血流,还是失去了最亲爱的人。那都不会让你痛苦。让你痛苦的是,你进入了头脑和妄想中。
如果你一直跟你的见闻觉知在一起,即便你被车撞飞,你不会恐惧和痛苦。
让你恐惧和痛苦的是你对一切事的想象和抗拒。
不论你正经历着恐惧、厌恶还是痛恨,那是头脑和意识的陷阱。你只须伸手摸一下自己的脸。如果你真的能摸到自己的脸,一切痛苦都会消失。
获得那样的觉悟和能力,随时能摸到自己的鼻孔,随时看得到自己家的门牌号,随时能趴在窗边看雨水从玻离窗上滑落,回到现实中来,回到觉知上来,回到当下来。
这就是你的极乐。
这便是你的净土。
回来,回来,回来。
这是你对你自己的召唤。
10
常应诸根用,而不生用想
顶礼师父!师父在《觉知的意义》里开示学人做一切事都要了了觉知,如喝水时整个过程要了了分明,这和“常应诸根用,而不做用想”,也即喝水不做喝水想怎么圆融?我们在生活中是时时提起觉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,还是要常常忘了自己在做什么?请师父慈悲开示!
答:常应诸根用,而不做用想,是指你做过之后,就别再执着,想来想去了。而觉知是做的当下,自性自知自觉,随觉随空,不生住着。此觉知乃自性般若观照之智,觉用同时,非是意想思维所知之知。你不可能在本觉的当下加上任何觉知,那不过是另一种妄想而已。只不过,众生很难直用其心,直用其性,于处处所做,而生执着。于见闻觉知处,而生种种妄想知解。所以佛说四念处,说正念,说觉知,以妄除妄。以此来转移对世间的执着。
真正的觉知是从本体起用,用而不着,不住于知,亦不住不知。直用其心,正用之时,自性自知,于此知上不复起妄念,不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正是常应诸根用,而不做用想。
众生不通过闻法修行,很难做到六根用时,不生住着、忆恋、取舍和分别。比如你用眼睛看,用耳朵听,如果不是觉性现前,很难看只是看,一切众生都是在看、听、闻、知的同时,在打妄想。这正是常应诸根用,而生于用想。
只有觉悟的人,眼睛正看物时,仅仅在看,而没在看的同时生出种种妄想分别,那才是看而不做看想。正喝茶时,知茶冷热,知其味道,随知而不住,不生知想,是名喝茶,亦名觉知。而一边看,一边说,我看到了。一边端起茶杯喝茶,一边向别人说,我在喝茶,喝茶就是修行,喝茶就是禅,这已经不是在喝茶,而是讲茶,是妄想和无明。
或者正在看的同时,又起一个心,说我正在看。而看到的那一瞬间早就过去了,你却还在起心做看想,那并不是觉知,那同样是在打妄想,正是知上立知,即无明本。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
众生修行,当悟本觉。本觉不悟,于无明妄念中,徒生种种有为心行,起种种对治修练,只增无明,徒劳辛苦。纵多劫修行,终难成就。
11
触摸佛心
没有什么比我走路时觉知左脚踩到地板,右脚踩到地板更重要的事了。
我坚信这这一点。
我坚信只有觉知我当下正在做的事,是我获得安宁的唯一方法。
我坚信没有什么事比这更重要的。
我坚信孩子上学是否迟到,老公什么时候回家?我母亲是不是又犯了高血压,今年的年薪是否会降很多,或者我自己的胃病是否更严重,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事。这些事无足轻重,我保持正念地书写、打扫房间、该做什么做什么,比任何未来的事都重要。
我相信,没有任何事是重要的。
我坚信只要我带着觉知过好每一秒钟,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,只要我视眼前正发生的一切为无比尊贵。那么,我生活中无论再发生任何事,我都是会带着觉知去接受那正发生的。
就算我没办法保证自己一定心如止水。但是我不会疯狂,我不会被无明和恐惧抓获,我不会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。我相信在那样的无常来临之前,我已经为此准备好。
我正在尝试用觉悟的心穿透幻象,在此之前,我只要足够地训练觉知,就有足够的定力来迎接一切的发生。
有谁会相信,把路走好,就能给自己通向那永恒的生活架起一座最坚固的桥梁呢?
有谁相信,当你左脚踩到地板上而清清楚楚地觉知,那会振动十方?
有谁会相信,当你手扶住门把手而觉知到门把手的温度,你便沐浴在八功德水中?
有谁相信,你的手指触摸手机屏幕上的一个字母时,你正触摸着诸佛的心?
不试过,你怎么知道那觉知和安住的神奇?
不训练,你怎么知道那最无奇、最安静、离你最近的你的手臂上的肤色真的是紫磨金色?
12
道在眼前,触手可得
让我们痛苦的都是那些甜蜜的东西。
而真正带给我们安宁的,却是那些不起眼的、索然无味、平淡如水的东西。
让我们揪心的是那些远方的未来期望。
而带给我们安宁的是身边的最普通的事情。
当我们远游万里去寻找幸福,最终都是一身疲惫地回到家里,才发现,老的不行的母亲、墙角的那棵槐树,甚至抬头看一眼天空,才是真正让我们安宁的风景。
灵云志勤禅师说:三十年来寻剑客,几回落叶又抽枝。自从一见桃华后,直至如今更不疑。
古今得道之人,皆是用尽一番辛苦,回头之间,才发现真相一直近在咫尺。可是我们却不知休止地游于头脑的无边幻城。
行者,你是行于头脑,还是行于现实?行于头脑,疲于奔命;行于现实,坐享其成。
行于头脑,役使身体,不知不觉,受尽劳苦。行于现实,随过随空,安宁自在,不劳曲折。
众生以感官为生活滋养,以妄念为舟车劳顿。觉悟者,看破感官只带来暂时的快乐,后有无尽的空虚和不满。没有什么可以填充那虚妄的抓摸。如见深渊,立刻知止。此时不止,更待何时?
唐朝无尽藏比丘尼有诗偈曰: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陇头云。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你真的休息下来,连晒衣服,都那么幸福。
你安静下来,一只小花,可以装点整个房间。
你带着觉知,安住当下。热,不那么热了。酸,不那么酸了;淡里有了甜;平凡里渗出了光。
你不再寻觅,一切都在你面前显现。
你不再抓取,终于回到了大地。
学大道者,切忌远涉。
究竟之乐,触手可摸。
远方风景,只是弄尔。
本地风光,无限婀娜。
13
如是训练,解脱悄无声息地发生了
你的觉知能力到了打开买菜的袋子,也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你买的菜,觉知到你的手指正解开带子上的结;
向水杯里倒水,从水刚开始滴入水杯,直到结束,最后的水滴落入杯中,你都看的到;放下水壶,端起杯子的瞬间,你也没有错过。
不论做什么,比原来慢一些,再慢一些,给觉知以机会和时间。
这看上去有些过分,不,你需要比这更认真、更集中、更有针对性的训练。
自己每起一念想抓什么的心,看到它,并能停止下来;如果无法停止,你也能清楚地觉知自己正在做的事。
去摸手机的刹那,知道自己在拿手机;放下手机时,清楚地感知手机和它所放的地方的接触。
自己的后背倚向沙发,后背和沙发接触的刹那,了了清楚。
转身或回头的时候,几乎从来都不会错过对那一瞬间的觉知。
经常能看的到身边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,比如桌子腿,你裤子的颜色,天上的云。
尽可能多地去觉知你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细节,在每一件小事中让自己的妄想休息下来。尽可能多的让这些小事占满你的生活,而不是那些未来的妄想和幻梦。
坚信你所有的痛苦正是来自那些期待,而真正的安宁,来自对觉知的训练和领悟。
尽可能地满足于这极其微不足道的馈赠,并全身心地投入并理解它们,与它们在一起。
有一天,你会发现,原来一切的秘密,全都在这里喧天动地,坦露无遗。
而你却一直向远处寻觅和求取。
让你安心的东西就在离你最近的地方,近到你都无法想象,近到你会瞠目结舌。
你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觉知而从来都不打妄想,因为就算妄想,也是觉的一部分,只不过你过于执迷它,所以才会带来苦。事实上,你不可能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失去过觉知。觉知与你同在,从来不曾分离。哪怕连一刹那都没有分开过。只不过,你还没有发现、理解并适应于它。
即便你不能一直看到什么或触摸到什么,不能时时保持觉知,你或许还会经常三心二意,走神,不专注地做事。只要通过训练,你的专注力和觉知力可以使你不再受无明和习气的主宰,能够经常回到当下。虽同样在用六根、六识,但它已受你调伏。古人云:它受我调伏,我与它安好。这时,你的修行已经上路。
你不必因为自己的意识或头脑而产生任何困惑,或想消灭掉它们。完全不必。你们互相相安无事,只是它再也使唤不了你。
就像你已经找到了门的钥匙,拿到了去往某地的车票,获得了进入某个地方的许可。
剩下的事变得水到渠成,不复艰难。
你还会像以前一样看风景,吃饭,与人交谈,做你喜欢做的事。但不同的是,你不再沉迷并深陷苦恼。
解脱如此悄无声息地发生了。
14
与觉受在一起,别厌离它
我经常会肚子疼、背疼、颈椎疼。
当我身体疼痛的时候,我选择去感受觉知它们,而不是讨厌并想离开它们。
我在觉知并安住于疼痛的时候,对其他的一切都不再住着。
对于疼痛,我越来越喜欢,就像我找到了一个朋友和亲人。
我并不是说我热爱疼痛,而是我珍惜它的到来,因为它会让我出离幻梦,远离烦恼,觉悟无常。
每次当我们身体有疼痛出现的时候,我们都会习惯性地产生抵触和对抗的情绪。当我们抵抗疼痛时,我们进入了无明。整个人的状态一下子就掉到了疼痛所带来的情绪里。而忘了这时正好是你练习觉知和接纳的最好时机。
身体的疼痛无法带给我们烦恼和痛苦。疼痛只是疼痛,它就像天气,像路上出现的洼坑,像纸上的字一样,它是客观和无害的,除非你赋予了它太多有害的意义。
如果当你背疼的时候,不是带着讨厌的情绪面对它,不是立刻就想消灭它,不是想去对治它,而是冷静地感知它,观察它,陪伴它,与它不间断地在一起。看看会发生什么?
疼痛没有消失。是的,疼痛虽然没有消失,但是什么消失了,烦躁、讨厌、担心和因对立情绪产生的疲劳消失了。
当这些负面的情绪消失的时候,疼痛变得就像一根木柱,就像一幢房子,就像一把椅子一样单纯。
继续保持对疼痛的觉知,即使那非常难以忍受。
不要产生对立和讨厌的情绪,理解那疼痛对你没有任何害意,与它住在一起,一刹那也不要离开它。
因为与疼痛住在一起,而你不再住着于讨厌、恐惧、烦恼和敌对中。
当你不住在那些真正伤害你的情绪中时,你忽然发现,“疼痛”正在不声不响地减弱,甚至消失。你根本不用去对治并驱赶它。
你发现,原来“疼痛”根本不存在。
你发现,“疼痛”是来叫醒你的。
你发现,“疼痛”是喊你回家的。
我们经历的所有不幸和逆境,都是来觉悟我们的。那些打击和警醒,让我们从妄想和执迷中停下来,让我们回到眼前,回到当下。
如果我们不能回来,它就用更加严厉的“痛”来刺激我们,让我们去觉知并感受它。
提婆达多从来不是某个人,他是一切逆境的隐喻,他是没个人最大的善知识。
当你身体的任何疼痛向你发出信号的时候,抓住它,因它而觉悟,别再错过你生命中最大的善知识。
15
觉知,打开解脱之门的钥匙
你无法通过念头来出离念头,那样只能使你沉入更多的妄念。
你无法通过知解来远离妄念,那样你会陷入更多的知解和妄念。
以念来知念,还复成念。以念遣念,念难除遣。念中纠缠,无法离念。
若观念无实性,念则无能为害。但此观智常被妄念无明烦恼覆盖,无法升起。故学人难为之。
以诸妄念覆盖本性,观智难升起故,一切众生被头脑中的念头牵引,不知不觉,堕入烦恼轮回。
训练觉知,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出离头脑和妄念,既而远离烦恼。
如何训练觉知?
走路时,心念觉知脚和地面的接触;手拿杯子时,觉知手碰到杯子;坐下时,觉知身体和椅子的接触;起床时,觉知身体离开床并在空中的动作。风吹来时,觉知风吹在脸上;看到树时,真正看到树;鸟正在身边叫时,听得到鸟叫。
觉知遍布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时,一切处,一切活动中。
你从来不可能离开觉知,除非你进入妄想。就算你在打妄想,那同样是一种觉知。只不过,如果你执迷于自己的妄想,“觉知”被“妄想”遮蔽。
莫错解“觉知”,那并不是后起的“觉知”。
别误解“觉知”这个词,认为它是一种造作。
觉知即是觉性,是本有自然天真之性。
觉知和你永远是同步、同行、同在,未曾刹那间分开。只是你一直被自己的头脑和妄念带走,失去了觉知。
头脑把我们带入知解和分别;觉知使我们回到纯粹的见闻觉知。
头脑让把我们带入幻境和迷城;觉知让我们回到现实。
头脑的特点是向外抓取六尘;觉知使我们安住于当下。
头脑的特点是骗你离家向外远游;觉知时时喊你回家。
头脑的特点是取舍和依赖;觉知使我们满足于现成。
头脑不停地制造问题,编织故事,渲染紧张的气氛;觉知看到没有任何问题、故事,立即解除所有不安的气氛。
用觉知来远离烦恼,是最好的观智。
用觉知来遣除妄念,是最好地牧牛。
与自己的觉知在一起,那绝对安全;与头脑和妄想在一起,是与贼同眠。
一切都会远离你,唯有觉知恒常与你同在。
依于一切,不如依于觉知。
觉知不住,故依于觉知,是无所依。
觉知非法,故依于觉知,非是有为。
觉知本有,故训练觉知,非是知上立知。
觉知是空,故训练觉知,是行于般若。
觉知能瞬间出离戏论。
觉知能瞬间顿除所有的疑惑。
觉知能立即出离所有的分别。
觉知能让不安的心立刻安宁。
觉知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无明和习气。觉知给了我们提起正念和用智慧观察实相的时机。觉知使我们可以瞬间转身。觉知可以使我们觉悟祖师的末后一句。觉知使我们不被任何人事物所骗,觉知能让我们真正践行无上佛道。
古人得道者,二六时中,心不外驰。心不外驰者,必然活于见闻觉知。若不在见闻觉知,必迷入妄念分别。
活于见闻觉知,即是活于本性。以见闻觉知而活,即是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诸行者,先要认识觉知的重要性,理解“觉知”,觉悟于“觉知”。
再去花时间训练觉知。
学道者如牛毛,得道者如麟角。以不知觉知的重要性,不肯辛苦训练觉知。
善根深厚者,得到这把钥匙,勤加练习,解脱在手。
觉性与觉知,实相与觉悟,如孵鸡蛋,子母同时,啐啄同时。
觉知是一把利剑,它能斩断所有的烦恼,也能破除所有口说般若者的邪见。
觉知是一把钥匙,它能打开解脱的大门,使我们稳妥回家。
16
觉知的训练,是一生的必修课
觉知并不是从头脑中生起的意识上的觉知,亦不是思维解释出来的觉知,而是本能本有的觉性的作用。不可做觉知即是觉性解,但觉性亦不离觉知可得。若将觉知做觉性解,认为实有觉知,“觉知”即流入知解,则成定法。
觉知本有,须臾不可离,犹如呼吸、心跳、身体的所有活动,它同头脑和念头都是本性的作用,但区别是,头脑制造问题,念头能起贪着,令人沉迷。而觉知刹那即空,念念不住,了不可得。虽然刹那即空,又恒常起用,非是意识知解的断灭空。六祖大师说,常应诸根用,而不生用想,即是形容此“觉知”。又分别一切法,不做分别想。亦是形容“觉知”。
故知觉知,非是知解思维、起心分别所生起的觉知,而是不可思议,超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“本性”作用,此作用,亦是假说,不可执着,于此幻用而生分别。又见闻觉知不可作见闻觉知解,见闻觉知即是本性,若作见闻觉知解,即是妄念,非是见闻觉知也。如眼见物时,见只是见,不可于正见时生起“我在看”之心。听声嗅味触物时,亦只是听,只是嗅,只是触,此即“觉知”,不可于正听时生“我在听”之心。若生此心,即非听也,而是知解。如正喝茶时,不可生我在喝茶想。若生此想,非在喝茶,非是觉知,而是妄想。
觉知的训练遍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处。不论座上座下,都可以练习。坐禅时,如果头脑思维活跃,妄念纷飞,可以觉知呼吸或住于身念处,让自己的头脑逐渐休息下来,生起观察诸法实相的般若观智。此观智虽然亦离不开思维,却不住于思维,顿悟顿见,了不可得。
座下训练觉知最好的方法是经行。选择一小段安静的路,十米至五十米即可,来来回回地慢走。每抬起一次左右退,都要了了分明。每次脚步落地,都要觉知脚底和地面接触的刹那,及整个脚落在地面时的觉受。一旦念头离开脚下,即觉察到,拉回脚下。
如果你想出离妄念和轮回,安住脚下和手下,是你一生的必修课。
除了坐禅和经行,座下训练觉知的时间和机会更多。我们在家人不像出家人有很多空闲的世间专门练习坐禅和经行,还要做事和工作,所以,在做事中练习觉知是绝大多数人修行的下手处。
尤其在走路和做事的时候,因为我们一天之中,这做两件事花的时间最多。走路或做任何事时,除非有特别着急的事,先从慢下来开始。在慢动作中,我们更能把握住觉知,提起正念,也能觉察到妄念和习气,然后拉回到当下。
于一切事上放慢速度,这是练习觉知的重要前提。动作速度越慢,觉知的时间和机会越多,觉知的越细腻,心安住的越久,妄念越无机可乘,烦恼越无法乘虚而入。觉知力增强了,无明和习气主宰我们的力量就越小,直到完全失去力量。
佛在临涅槃时,阿难问佛:佛灭度后,佛弟子依何而住?佛言:我之弟子,依四念处严身而住。“严身”者,缓缓行动,绵绵密密地觉知,安安静静地观察,不给妄念和烦恼任何侵袭的机会。
除了工作外,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处,比如待人接物、说话、散步、沏茶倒水,穿衣吃饭时,都要有意识地练习觉知。
除了日常生活中安住在动作和觉知中,把握所有的时机来练习觉知,每天还要专门练习觉知的时间不能少于两个小时。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,我们大多数是带着功利心、有所得心、执着心和分别心来做事,很难有质量地训练觉知,无法养成安住当下的习惯。
训练觉知,说其辛苦,是对未练习者而言。一旦养成觉知的习惯,觉知则如同走路、呼吸、吃饭、睡觉,自自然然,而那时,你的生活将彻底改变。你会活在无限的悠闲之中,生活将变得惬意和享受,你会成为无依道人。
修行和解脱没有捷径,只有苦练。谁练的多,谁出离妄念的力量大,谁得力,谁先解脱。一个修行人,如果每天沉迷在头脑中知解佛法,口谈般若,那离道还尚远。什么时候觉悟到觉知的重要性,并开始认真、勤奋地加以练习,持之以恒,什么时候则近道也。
17
但恁么行去,自然得力
师父好,您从前说法中很少谈到觉知的训练,甚至还针对一些学人提出不用观照,更不用修法,直用直行,直接解脱。最近看您文章,您一直在提醒学人重视觉知的训练,这和您以前的教法矛盾吗?
答:觉知的训练,不同于观照。
观照有两种情况。一种是在妄想烦恼趋于减少的情况下,自心自然生起的一种观智,虽不离心意识,然能觉悟诸法实相。此种观照,是学人在安住于觉知而不令妄想烦恼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起的。是名观智,又名般若。
另一种观照,是以思维和有求之心,于本性所起见闻觉知上妄加的“觉知”,妄见真实,于中生见生解,住于定法。如观照自己的念头不真实,如观色即是空,观五蕴是幻等,观诸法无常,认灵灵觉知即是自性。此等观照,非是修习佛法,恰是熏修无明。此等观照,以不了法性故,不识真心故,虽言观照,同于妄念,住于意识知解。如很多学人观念性是空,而不能出离妄念,于念头中无法解脱。何以故?以此“观照”是后知后觉,非是真观也。
我所说觉知的训练,是真如自性起用的当下,未离此当下,亦不住于当下,于此觉知作用中,出离妄念与烦恼,合于法性,起于观智,顺于解脱,是真实佛法,不是意识知解。更非以有思维心,妄测实相,住于佛法。
古人云:本心不属见闻觉知,亦不离见闻觉知。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,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,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,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。即我所说“觉知”。
又洞山禅师云:我今独自往,处处得逢渠。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。渠今正是我者,不离见闻觉知即得见性也。我今不是渠者,莫住见闻觉知以为佛性,莫于见闻觉知上生解。若认此为佛性,起于知见,是认贼为子,故云:我今不是渠。又云:古佛过去久矣。亦是此意。
又古人云:不离见闻觉,超然登佛地。此之谓也。
古人云:于作用上见此本性。所谓:在胎为身,处世为人。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。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。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识者知是佛性,不识唤作精魂。
又在人为有情,在物为无情。在迷为众生,在悟为诸佛。体总是一,相无不周。此古人所谓作用者,即我所说见闻觉知,又名觉知。非实有体,亦非是无,离一切戏论名言,假名佛性。
众生迷于此作用,于中妄生取著,故名为识;诸佛觉悟此作用,于此不住,亦无知解,故名为智。
问:四大分解,六根坏时于何处见此作用?
答:若如是见而不住于见,即不见四大,亦不见六根。不见四大分解,不见六根坏灭。亦不见生,亦不见灭。于一切处见无所见,住无所住,是名见于作用处,亦名见空,亦名无见,亦名佛见,亦名见性。若有所见,若住于“作用”,即非是见,是名为住,亦名邪见,又名知见。作用者,即非作用,是名作用。故知佛法大难,拟心即错,动念即乖。
故我所说觉知,正是祖师所说,直用直行,大机大用,当观密作用,直达解脱。非是修法,亦非不修。如祖师所说,修与不修是两头语,但无染污即可。染污者,离于觉知,住于头脑也。
以学人于幻尘境界中多生妄想取着,忘失本心,不能直用直行,处处粘着世间五欲六尘,或缠缚于佛法,故以自性本有作用而引导之,使离妄想分别执着。若无妄想诸尘劳者,于我所说觉知,亦不可住着知解,即是行于本性,当处解脱。若生执着,则是知上立知,是无明本。
我所说觉知,念念不住,念念空寂,实无有法,亦不可思维测度。若认觉知为佛性者,则同于生死。于觉知生于想者,非我所说觉知。觉知见性,但有名字,做方便说,实无定法。学人但恁么行去,不做恁么想,离一切知解,日久得力,自然明澈。
18
实相难思议,不可分别觉
如果你畏惧死亡,那是头脑在诱骗你进入死亡的错觉。回到觉知上来,回到你的身体的觉受上来。死亡消失了,你的恐惧消失了。
如果你心生妒忌,那是头脑在呼唤你进入我相人相的幻觉,回到脚下来,回到对地面的感知上来,嫉妒减弱了。继续回到脚下,嫉妒消失了。
如果你心中生起嗔恨,那是头脑在把你拽入假象,那是念头在引你进入妄想,回到手指上来,回到茶杯上来,回到嘴唇碰到茶杯的觉知上来。嗔恨被觉知代替了。
如果你不停地想着一件事而无法解脱,那是头脑把你麻痹了。坐下来,觉知自己的呼吸,先是深呼吸,然后让自己的呼吸变得绵长,轻弱,想象着自己快要死去,一直和自己的呼吸在一起。
不论你有任何烦恼,你一定进入了头脑。回到觉知上来,回到脚下、手上、背后、脸上,回到你正看的东西上来,回到你能听到的声音中来,回到你能接触的任何觉受上来。
如果你只是在打妄想,而没有任何紧张、不安、恐惧或烦恼,你本来就在觉知中,你可以继续打你的妄想,做你的梦。你甚至可以一边喝茶,一边听音乐。你可以一边走路,一边与人倾心交谈。你可以同时做几件事,如果你能安心于此,专注于此。
你不是一定不能住于头脑。
如果你专注地思维一个道理,一个道理可以让你明白一件事,从而得到解脱。专注地思维,那也是一种觉知。
你不是不可以打妄想,如果那个妄想可以让你摆脱是非分别及纠结和烦恼。
觉知是一种智慧,觉知有着深广的意义,觉知不会带来任何负担。
觉知虽不离于识,却超越于识。觉知起于识,却不依于识。觉知转识为智,觉知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
佛所说法,引我们认识觉知,看到觉知,领悟觉知,行于觉知,安住于觉知,不分别于觉知。
觉知即觉。觉知之名相不重要,它所早表达的心行才重要。
觉知的概念不重要,依觉知而实行才重要。
问:师父,如果人死了,那觉知还在不在?
答:回到脚下,回到觉知中来,回到无妄念中来,回到无住中来。当我说觉知是佛性之用时,不可于“佛性”之用起于有解,生于常住想。若起于有解,生于住想,非是觉知,亦非佛性,亦不是用。
佛性不可思议,觉知亦不可思议,一切法亦复如是。
听我说偈:觉知不可得,觉知不可住,无觉亦如是,非有有无觉。觉知离生灭,不住生灭法。生法非真实,死亡亦如是。莫起心住著,亦莫分别觉。住著非觉知,不能了生死。觉不可复觉,实相难思议。
19
没有觉知,你的生活是一团糟
你是不是经常走过一条街道,而连一间店铺都没看到?可是当你回来时,看到那条街上店铺林立,商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。
你走过那条街时,到底在干什么?你在打妄想。
你出门的时候,是不是经常落下钥匙、手机或很重要的东西?为什么会忘记拿重要的东西?因为你走神了,在你应该拿什么东西的时候,你没有觉知,而进入了妄想。
你是不是经常忘记自己是否关了门、煤气、电热水壶?而要重新回去看一遍才能确信?为什么?因为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,没有带着觉知。
你是不是在做饭的时候经常被油锅或热水烫到?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你不专心。因为你一边做着这件事,一边想着那件事。
你是不是经常人坐在那里,心思却跑到十万八千里地之外去了。而别人跟你说的话,你一句也没听进去。
当你切好菜,菜板上堆满菜的时候,你是不是很少发现自己是怎么把菜切完的?有时,你还会切到指甲或手指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你没有认真地在切菜。
你是不是走路时经常踢到一些东西,而伤到脚?为什么?你没有安心走路。你一定有过扭伤脚踝或抻伤胳膊的时候,你受伤的那一刻到底在做什么?
你是不是经常喝水抢到,或者吃饭时噎到?为什么。你喝水或吃饭时太急躁了,你没有好好地喝水或吃饭。
你是不是总是心不在焉,人在这里,而心在那里。
不管你在干什么,你是不是总爱和头脑在一起,而不愿意和觉知在一起?你为什么会经常打妄想?因为你执着你想的东西。你太贪恋那些你有过的经历。
你是不是经常毫无理由地发脾气?为什么在你发脾气的时候察觉不到?因为你从来没有活在觉知中。
你是不是经常和别人争论、吵架,为什么会如此?你没有正念,无法看到自己的我执。
你是不是买了一个很贵的东西,买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它,而非常后悔?你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贪心和习惯?没有觉知。
你是不是经常食不知味,话不知说到哪里,每天看着一样东西却熟视无睹,听而不闻?生活昏昏噩噩。为什么?你活在妄想中。
当你无事可做的时候,你是不是经常会感到不安。你想再去抓取什么而又抓不到,然后你陷入恐慌之中?为什么?因为你掉进了头脑中,而没在觉知里。
你是不是因为没有活在觉知中而做了很多荒唐的事,让自己烦恼重重?
怎么才能让自己活在觉知中从而避免上面那些错误和烦恼?
从有意识地训练觉知开始。从认真走路开始。从穿衣吃饭开始。从扫地洗衣开始。从最简单、枯燥、无聊、经常做的事上练习觉知开始。
每个动作都放慢速度,了了察觉你身体的觉受,让那身体的感知经常地陪伴你。不要小看觉知的练习。那是你出离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开端,那是你真正的觉醒。
觉醒不是来自于头脑,而是来自于觉知。
觉悟从端起杯子的刹那开始。你真正触碰到杯子,你才能端起杯子。训练觉知从抬起手臂摸到自己的脑门开始。你每天早晨都会洗脸,觉悟从你真正碰到水流,摸到脸开始。
在这些日常做的最多的动作上反反复复练习觉知,那是你觉悟和解脱的真正筹码。
练习觉知的意义并不是找到什么真理或实相,而是使你从烦恼和苦中出离。当你离苦时,你发现,那才是唯一的真理与实相。
觉知的特点是不住、无缚、清净、无疑惑、无问题;念头的特点是住着、缠缚、烦恼、制造问题、产生困惑。觉知是自性起念,是善于分别诸法相;念头是知上立知,念上生念,无明之本。
觉知是一种习惯,它可以通过训练而养成习惯。诸佛活在觉知的习惯里,而众生活在无明的习气中。
不要沉迷在研究觉知的意义和道理中。勤加练习,实践觉知,意义在你的脚下,而不是在你的头脑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