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本折慢幢

发表时间:2025-04-22

浏览量:27
礼本折慢幢
法达禅师去见六祖,礼拜时头不至地。什么是祖师?看到学人平时的言行举止,一眼便能识别他的修行。
六祖诃曰:礼不投地,何如不礼?汝心中必有一物,蕴习何事耶?法达说: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。六祖说:汝若念至万部,得其经意,不以为胜,则与吾偕行。汝今负此事业,都不知过。听吾偈曰:礼本折慢幢,头奚不至地?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
修行人学法亲近善知识,先须除却心中我慢、观念和知见,具足恭敬心,降服自尊心,方可求法。善知识若见学人心有我慢,要么严厉指出,如果对方根本听不进去,就会直接赶走。如果学人心存傲慢,而不自知,就算学习再多佛法知见,我相不除,空有道理,不得解脱。
六祖大师说: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永嘉大师来见六祖,振锡而立。六祖大师说:夫沙门者,具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。大德自何方而来,生大我慢?
古人求法,不管你是何方大德,只要来善知识处拜见,先要伏下自己的我慢心,恭恭敬敬礼拜。虽然永嘉大师一开始没有礼拜,但是几番对话之后,还是具足威仪,礼拜了六祖。此是求法之人必须要具备的恭敬心。修行既不能拘泥于威仪细行,也要在细节处看到自己的真功夫。礼拜本身不仅仅是尊重善知识的一种礼仪,更是降服我慢的一种方式。
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,见到四众,会一一礼拜,并告诉对方,我不轻视于你。这种恭敬心正是去除我相和我执最好的修行方式。
六祖一直告诉大众要普行恭敬。恭敬遍布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、每件事、每个细节。会修行的人,只行此一事,即能成就无上菩提。
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第一便是礼敬诸佛。诸佛者,一切众生是。
行于恭敬,才是真修行。行于尊重,才是大智慧。礼敬他人,才是真功德。若轻人,有无量罪。
阅读三藏十二部,讲法天花乱坠,证得百千三昧,不如一念恭敬他人之心。
佛法智慧、功夫、功德,无不从恭敬中来。自古以来,得道之人,无不从恭敬中生一切慈悲智慧解脱三昧。
恭敬即是一体,一体即是实相。不行恭敬,能得一体者,无有是处。
佛法的道理和知见可能三五个月,三年五年就学会了,恭敬他人,真正去除我执,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和功课。
有些学法之人到善知识面前求法,经不起师父几句骂,反驳辩解,心生怨恨,愤愤而去。以如此轻慢之心,如何能学无上佛法。
古人求法,皆是志诚慕道,对善知识伏膺诚恳,执掌屈膝,整仪端容。晓夜忘疲,始终虔仰。折挫身口,蠲矜怠慢。不顾形骸,专精至道者,可谓澄神方寸矣。
学人恭敬礼拜善知识,并不是善知识需要你的恭敬和礼拜,而是学人自己需要那样一个礼拜来折服自己心中大大的我慢。
所以,如果这个世间你找不到一个可以恭敬并给他顶礼的人,那么,给你自己顶礼。将你的自我低伏在空无一物的本性里。每一个众生都欠一个顶礼,欠对自己的一个顶礼。
故修一分恭敬,去一分我执,少一分无明,灭一分我见,得一分清凉,享一分柔软,证一分解脱。修十分恭敬,少十分我执,去十分无明,灭全部我见,得十分清凉,享十分柔软,证十分解脱。
恭敬别人,不是迷于别人,高推别人,崇拜别人,重视别人,而是降低自我,降服我相。
尊重,礼拜,恭敬,是所有人的必修课。
让我们在普行恭敬中亲证佛法的智慧和解脱,而不是在语言文字中议论高超的道理和知见。让我们在恭敬心中共享一心的平等,而不是在争论中被自我耍得团团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