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安住,如是降伏其心

发表时间:2023-07-10

浏览量:779

如是安住,如是降伏其心

金刚经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须菩提问佛:“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

这部经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:如何安住?如何安心?

须菩提的问题,正合世尊意。这个问题非常重要,是众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:人们不能安心,不能降伏其心。众生心就像猿猴一样,不停地攀援、跳跃、躁动,取着六尘。很难有一刻真正安心,即便一时安心,也是通过抓取,而不是通过无依来安心。

佛言:善哉!善哉!佛说: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及时,太好了。“须菩提,如汝所说”,须菩提啊,正像你说的。“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”佛陀示现在这个世间只做一件事情,就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觉悟实相,回到当下。

“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”大众要认真仔细听,下面佛陀就要开示怎么来安住,怎么来降伏其心。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

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,应立刻提醒自己,这是佛陀把我们叫回当下的咒语,这是提醒我们回到当下的一句妙法。就是这样回来,就是这样安住。从妄念中出来,回到妄心未起的现实中来。从妄念中出来,回到六根上来。就能安住,就能降伏其心。

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我们要时常念这句无上咒,无等等咒。

我们乍一看这句话,似乎是为了强调后边的开示:应该这样来安住,这样来降伏其心。我们会期待佛将要讲的话,而把佛当下的这句话错过。

佛是什么样的人?他的心是一种什么状态?佛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,他的心是安住的。所谓安住,就是安于平常,心无所住,没有执着,没有过去心,没有未来心,现在心不住。

佛一直安住当下,一直活于正念,一直在为众生表法。从这部金刚经的开始,佛就上演最平常的佛法: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我们看,佛陀做的事跟我们平时做的事没有任何区别,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。但是佛陀的心是安住在当下的,六根是不外驰的,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只是穿衣吃饭,走路行乞,洗足坐下而已。

佛陀一直向大众表活在当下的法,表最平实的法,表直用六根的法,表最简单的法。但众生总是向意识中取度佛法,流入未来心,错失当下的“如是安住”、“如是降伏其心”。

什么是“如是安住,如是降伏其心?”你现在做什么,就在那里修行,就在那里安住,就在那里安心,就在那里开悟,就在那里解脱。不要离开你正做的事,就能安住,就能安心,就能自在。这是佛陀所讲的法中最高级、最上乘的法。

如果你把安心和答案寄托在下一秒,你永远无法安心,也永远找不到答案。

回到此刻这里,从思虑里出来,你会发现一切都在那里。

不管你问任何问题,请收回你的问题,答案和奇迹就在那里。

你的问题没出现的刹那就是一切的答案,也是宇宙唯一的秘密。

当佛陀讲: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我们要看佛陀在做什么?他不过是在做一些最平常的事。他刚吃过饭,洗过足,坐在那里,他在说话,有条不紊,缓缓道来,并没有急于要表达下面的问题。但是我们却以为他下面的话更重要,而错失了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

佛陀讲法的过程中,在他的那些听众中,唯有迦叶,又一次会心地微笑了。上一次他听懂了佛陀最高妙的法时,是在佛陀拿起一枝花的时候,迦叶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用意,他会心一笑。这一次,当佛陀说: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时,大迦叶又笑了。他知道,佛陀最高妙的法已经讲完了。

佛在这样讲的时候,根基好的人言下就顿悟玄旨,就像大迦叶一样。他会被佛当下示现的一言一行所触动,立即开悟。

我们的每一个当下,一语一默,一个动作,一个眼神,一回头一转脑,一起身,一坐下,都是悟道的机会。当你心不外驰,一念回光,就能做佛。

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”须菩提说:我们会认真仔细地听,怎么来安心,怎么来降伏其心。当须菩提这样说的时候,佛陀最直接的开示已经说完了。须菩提代表的是大多数错过当下的听众,代表那些没有听懂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”的人。

佛陀只能继续巧施方便,详细讲解在下一个当下,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如何安住,如何降伏其心。

金刚经中的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,我们要反复地参寻、受持这段话。须菩提问佛: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:善哉!善哉!须菩提,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
佛陀说:你们应像我此时这样安住,像我此时这样降伏其心,像我说话时这样活在当下,像我此时这样心中没有任何期待,像我此刻这样安详。

明明已经讲了,只是大多数人听不懂,没听见,听而不闻。

大家于金刚经此处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,若能反照,安住当下,不流入未来心,即会佛意,即会修行。也不劳看佛陀后面委曲开示,一遍葛藤。

我们再念一遍这句咒语: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
回来,回来,回到呼吸上来。

回来,回来,回到觉知上来。

回来,回来,回到手或脚上来。

回来,回来,回到耳根上来。

回来,回来,回到触受上来。

如果不能言下相应。那么依教奉行,读诵金刚经。通过读诵金刚经,领悟解脱的妙理,在读诵金刚经时安住,降伏其心。

这部经在末法时代,尤其我们这个时代,流传的非常广泛。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受持这部经?因为受持这部经确实能够起到降伏自心、安心的作用。

现今人心越来越浮躁,尤其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,比如自闭症、焦虑症、烦躁症、抑郁症、恐惧症。经常有人会跟我讲:“师父,我特别的不安,特别的恐惧,也没有原因,在家呆着就很恐惧,找不出任何原因,而且多年了。一直受着这种无明恐惧的折磨,就是不能安心。请问师父,我该怎么办?怎么才能安心?

我们病的时候,只知道求药,而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这样?你为什么会不安?为什么心里会慌、会恐惧?因为你被妄念宰割!因为你没有收摄妄念的能力!因为你相信了你的念头,被它不停地消耗着。现在有个词叫“精神内耗”。你的心识已经离开了你的本尊。你一直心向外驰,流浪迷失,于幻境中捞摸,导致你身体的精力全都没有了,所以你会慌,你没有心力把妄念收回来。

当你习惯了活在妄识中,你就会不安。那怎么才能把心收回来呢?受持读诵金刚经!

读诵时,把心安住在每一个文字,每一个读音上。通过读诵,一次次收回自己向外分散的心。要发心多听经闻法,多亲近善知识,常来道场,要让大众加持你。

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其心烦躁,总是不安。其心躁动如猿猴一样,拿起这个,又盯着那个,放下这个,又拿起那个。正是因为六根不停地向外攀缘,导致心神和精力大量地消耗。生命力耗空了,整个人处在一种无力的状态,身心疲惫。所以会有种种的不安、种种的恐惧,难过、焦虑现前。

你抓取什么,只是感觉一时安心,其实那个东西会增加你不安的错觉。不安也是错觉,但是一旦你习惯了,它就变成了真实的,让你非常痛苦。所以当我们习气出来的时候,一定要通过大量地做功课来转变这种习气。

当你专注地读诵时,眼耳鼻舌身意都在金刚经上,就是安住,就是降伏其心。

这部经佛陀讲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?是读诵、信解、受持。读诵是这部经的主要实修方法。几乎就像一个交响乐一样,就像一首磅礴的音乐一样,不停地在演奏着同一个主旋律:读诵。难道我们还听不出来吗?如果你真的很认真地读金刚经,你一定能读得出佛陀的用意。

如果我们不去读,这部经的作用就很难在你身上发挥出来。古人不诵《金刚经》,可以直接牧牛,直接安住。我们不诵《金刚经》,就会去贪六尘,就很难安住,无法降伏其心。

“师父到底怎么来安心呢?”“读金刚经。”

“读金刚经怎么就能安心了?”“你不读,就会一直问问题,就歇不下妄想,就不能安心。你去读,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。其实根本没有问题,你就是想问。”

“你给我的这颗种子,真能长出西瓜来吗?”你要去种啊!

有些人还没去读金刚经呢,就给自己弄一个台阶,奔下滑:金刚经不用读诵,知道意思就行了。为自己的懒惰和放逸找借口。

金刚经云:“菩萨但应如所教住”。是让你按照佛陀所教的去安住的。单纯从读诵金刚经这件事上,很多人就放弃了。因为真正去读诵的时候,你要花时间,要花精力,要布施六根的享受,身体要累,要布施很多的娱乐、休息时间,布施睡眠,布施饮食。这些都要放弃的,都要牺牲的,都要布施的。

金刚经讲得最多的地方,一个是受持读诵,还有一个是布施。这才是金刚经的主旋律,而这些都是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

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,应如是布施,都是让你不着、不住、不染,让你当下安住,降伏其心的。怎么舍?怎么布施?怎么不着?怎么安住?老老实实地读诵,通过读诵来牧牛,来安心,来于念离念!

一旦你通过读诵金刚经养成了活在当下的能力和觉知,那么,生活中一切处,做一切事,你都能安住,都能言下相应,如同世尊。你也就明白前面所说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”的含义。那样,二六时中,无论你做什么,你都在受持金刚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