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悲行愿,祖佛无异

发表时间:2022-10-16

浏览量:623

大悲行愿,祖佛无异

师父好,经常看您的文章和开示。您在弘扬禅宗,但同时您一直又强调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自觉觉他。我知道佛经中有很多关于菩提心和发愿的记载,但就我所知,禅宗祖师门中,唯论见性,直指人心,示第一义,并不强调发菩提心,圆满六度,自觉觉他。比如永嘉大师云:顿觉了,如来禅,六度万行体中圆。黄檗禅师云:无始以来无次第佛。修六度万行而得成佛,只是声闻佛。请师父开示,如果学习禅宗,要不要发菩提心,祖师门中,有没有关于发菩提心的开示?

答:禅宗一门,虽不强调发心及六度万行,不代表不具足菩提心和六度万行,就能见性成佛。从古至今,发菩提心,具足大悲行愿,是入宗门的必要条件。

佛言:若诸众生,直下便能悟得无生,即不需修道。以不了无生之义,故须修道,以方便法引导入于如实法,令悟无生之义

圆觉经云:菩萨唯以大悲方便,入诸世间,开发未悟,乃至示现种种形相,逆顺境界,与其同事,化令成佛,皆依无始清净愿力。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于大圆觉起增上心,当发菩萨清净大愿,应作是言:愿我今者住佛圆觉,求善知识,莫值外道及与二乘,依愿修行,渐断诸障,障尽愿满,便登解脱清净法殿,证大圆觉妙庄严域。

祖师一门,虽不着重强调有为及种种方便法,并非否定有为助道法及菩提行愿。大多禅宗行人皆是已经具足六度、满足功德,因缘会遇之时,闻一句半句佛法,便顿悟菩提,彻见真如本性。

如六祖大师云:常念修行,是愿力法。

又云:于同见同行中发愿受持。

又云:时当弘法,不可终遁。

又云: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,不可沉空守寂,即须广学多闻,识自本心,达诸佛理,和光接物,无我无人,直至菩提,真性不易。

永嘉大师云:既能解此如意珠,自利利他终不竭。

又云:无价珍,用无尽,利物应机终不吝。

又云:震法雷,击法鼓,布慈云兮洒甘露。龙象蹴踏润无边,三乘五性皆醒悟。

长芦慈觉禅师: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。

大慧宗杲禅师:自利利他,绍圣种族。

圆悟克勤禅师:行常不轻行,学忍辱仙人,遵先佛轨仪,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,坚固四摄行。到大用现前,喧寂一致,如下水船,不劳篙棹,混融含摄,圆证普贤行愿,乃出世世间大善知识也。

古人根利,一闻佛法,便发无上道心,理事兼修,行解相应,具足一切佛法,非不发也。

过去祖师皆是愿力身再来,弘扬正法,非无愿力也。

又有悟道禅师,初时只图清净,不务出世弘法利生,被他同参道友或善知识提醒鞭策,最终出弘法,利益众生。

又有祖师已生死自由,可以随意随时舍报身而往生,以未完成弘法之事,而自舍清净涅槃,长久住世,利益众生。

你提到佛经中多有劝发菩提心的开示,而宗门无。佛心和祖意岂有二?宗门和教下岂是二法?只是众生根基未熟,佛先以种种言说方便之法引导之。善根因缘成熟,再示以如实法,引入宗门。众生修道,诸佛成就无上菩提,从始至终,贯彻菩提心,不断大悲佛种。岂有佛说菩提心,祖师否定菩提心之意?

纵观历代禅宗祖师,上至达摩慧能,中至沩山黄檗,下至圆悟大慧,哪一个不是将此身心奉尘刹于弘法利生之路上,受尽艰辛,乃至粉身碎骨,亦不退缩。如是精神,如是志愿,岂非菩提?

以众生我执未去,种种习气未除,故佛劝一切行人发菩提心,示以三乘教法。二乘行人,虽得道果,非是究竟。此是诸佛巧设化城接引,非真实解脱。

未具菩提心,只图自我解脱,只是佛法的初级目的。

利他,为一切众生修佛菩提,才是佛法的终极目标。

自觉只能解脱分段生死及贪嗔痴粗重的烦恼。

觉他才能解脱变易生死和无始以来微细的烦恼。

为自己修行,能改善自己的人生。

为众生修道,能圆满自己的性。

自觉,就像在一条长远路上的驿站,有些人走累了,需要休息一会儿。自觉自利的修行,就像驿站和化城,只是众生修道暂时的休息和歇脚处,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。

自利的修行,把这个暂时解脱的驿站和化城当成了最终的目的地,不知道圆满究竟之处,还在前方。而那一段路,只能通过觉他,才能完成。

维摩诘经云:生死无数劫,意而有勇;观佛无量德,志而不倦。又云:大慈悲故,不住无为;满本愿故,不尽有为。

华严经云: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菩萨智慧花果。何以故?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

故修道之人,先发大愿,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佛道,是名成佛正因,亦名菩提正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