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讲记第十二讲

发表时间:2022-04-03

浏览量:840

金刚经讲记第十二讲

这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读诵金刚经,关于读诵有两个内容:一个是读,一个是诵。读,是熟读,就是看着金刚经的经文去读。我们有一个金刚经卡片,道场有一个人自己读诵的,也有跟大家聚在一起读的。有人从一开始读得很生,到越来越熟,速度也越来越快,这是读这一部分。

还有一个就是诵。我们读熟了,有些经文就能记住了,光是自然的记忆还不行,还要主动地去背诵。诵,有背诵的意思。在背诵金刚经的时候,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心力去记忆,需要更加专心地阅读。在背诵的时候,收摄身心的能力就更强。通过背诵来收摄六根,而且又不入于一潭死水,这样把我们的本性就活出来了。在背诵的过程中,训练的是你思维记忆的能力,锻炼的是记忆的能力,磨炼的是心智的运用。你别觉得背诵是一个枯燥的、死板的事情,它对我们整个的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。

有些人不爱背诵,是因为他没有尝到背诵的这种作用,他不知道背诵对于我们学法、对于我们思维义理是起很关键的作用的。我们为什么不爱背诵?是因为我们平时的用心太散了,没有把“本是一精明”放在一件事情上面,而是分为六和合,用在了色声香味触法,用在了五欲六尘,用在了世间琐事上面。如果给他来一笔钱,让他数几百万,我估计他连着数八个小时也不觉得累,而且会非常用心,一张也不会数错。如果是数钱,他就很用心地去记了,为什么?因为他有兴趣。当你对一个东西有兴趣时,你就会很认真。

对于我们背金刚经,如果你深刻地认识到它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解脱;它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;它是一艘法船,能渡我们到彼岸。如果你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,一定会用心地去背诵!就像你知道金钱能给你带来舒适的生活,所以你爱钱一样。你背诵一句金刚经,能消无量恒河沙的罪业;你背诵一句,这段时间就没有任何的妄想。你光读的时候还有妄想,背的时候一点妄想都没有。因为有妄想你根本就背不下来,你要特别特别地用心,才能把经文背下来。大家想一想,这训练的是一种什么能力?这才是真正的牧牛,这才是真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虽然你一直在用头脑,在记忆,但是字字都不会住,虽然能记住,但不会着在字上面。背诵的时候,你的六根如行云流水地运用。背诵的时候,你会念念善用其心,念念不思善恶,不会考虑过去,不会考虑未来,也不会住在当下。所以我们正背诵的时候是最好的用功的时候,就和古人参“狗子还有佛性也无?”这一句话头的作用是一样的。其实古人没有一个因为这句话开悟的,都是因为他在参这句话的时候做的功夫,日积月累,天天这样去参。他的功夫用到了,忽然有一天他才明白:原来实相没有在这句话里。但是这一句话起了关键的作用,甚至起了最重要的作用。金刚经也是这样,它并不是彼岸,它是一艘代表法的筏。法如筏喻者,在读诵这部经时起了一个最好的体现。

大家对读诵金刚经一定要有信心,而且要身体力行,一定要背。这部经我从一开始讲,讲到最后,强调的最多的就是读和诵。读的部分是基础,读多了,就可以背了。世尊在说这部经的时候,也是这样,从一开始就劝大众读诵。读诵是这部经的主旋律。古人读金刚经都明白这一点,因为古人的根基好,一看金刚经就看明白这一点了,不用多讲,自己就去读,就去背了。但是现代人不明白这一点,所以要不停地劝大家读诵,了解读诵的意义。

咱们道场有一大半儿人,估计有百分之八十的人,已经把这个金刚经从头到尾背过一遍了。我的要求并不是一次把整部金刚经背下来,而是每天选择一段来背诵。我们第一次是把金刚经分成了十二部分,然后每天大家都背一部分。大部分人第一遍都已经背完了,有少部分人开始背第二遍了,也都快背完了。咱们一定要坚持!在背第二遍的时候,你也可以按照金刚经的分法,分成三十二品来背,一品一品的背也可以。或者有的人记忆力差一点,再小一点的段落也可以。但是一定要每天坚持背,你不用考虑我几天把这部经全背下来,不需要想那些。你就只是背,自己每天能背多少就背多少。要的是你每天做这个功课,练的是这个心力。你因为背诵金刚经而养成的这种专注的功夫,要的是这个,训练的也是这个,正是这个专注力,是你安心的力量,也是你出离烦恼的力量。希望大家一定明白这个理。你越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愿意做这个功课。不然的话,你总觉得我背下来金刚经又有什么用呢?背下来金刚经确实没用,但背时你的用心有用。如果你不会用金刚经的义理去生活,那确实没用。如果背金刚经时候的纯一用心你掌握了,经文的义理你也会用在生活中了,那背金刚经就太有用了。说再多,不背都没有。光说不练假把式,谁读谁背谁受益。

现在我们继续看金刚经的经文,(第二十八品)“须菩提,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。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。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须菩提,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”这里先讲到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,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。但是如果有人能够通达一切法无我,这个“知”是通达的意思,是很清楚地觉了一切法无我,能够得成于忍。这里的“忍”是无生法忍,是智慧忍,是无忍可忍。通达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也是这部金刚经所要传达的一个实相。实相只有一个,只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。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就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也即人无我与法无我。即是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之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正是通达了一切法无我,证悟到了无生法忍,才能够无所得。觉悟到了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。觉悟到了本来无一物,无有定法可得。

如果有人以满恒河沙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所得的功德,不如有人真正悟到这一实相。我们学金刚经、背金刚经,也就是为了悟到这个实相。就算你诵得再多,你持诵得再好,你金刚经背得滚瓜烂熟,倒背如流,随便抽出一品来,你都能背得很清楚,而且每一个词、每一句话你都能找出典故来,你把自古以来八百家注疏都研究透了,如果你没有悟到一切法无我,你没有实证无生法忍,那也没有意义。我们读诵金刚经,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精进的能力,不是为了抬高自己,不是为了说明自己有多么精进,多么聪明,多么有智慧。我们正是为了通达一切法无我,为了证无生法忍,所以才受持金刚经。金刚经的希有,佛不停地在赞叹此经,正是因为此经传达了这一点。我们多诵多读,我们深入地学习,也正是为了亲证这一点。一旦你证到这一点:一切法无我,在任何对境的时候,都能以无我智来观察,念念清净,念念不愚,念念正念现前,一切境界都骗不了你,那你所得的功德,比你用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,还要殊胜。

为什么你的功德这么殊胜呢?“何以故?须菩提,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”因为这个福德并不是实有的,因为他知道没有一个实有的福德可受,不会贪着这个福德。如果我们学法是为了贪福报和功德,我们错解了金刚经里所讲的福德,认为有福德可得,才去受持这部经,然后再去学习,那你这个福德永远是有限的。以菩萨知道福德性是无,福德不可得,所以才说得福德多。

“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”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?不是说受持这部经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吗?你要明白所谓的无量无边的福德即非福德,所谓无量无边的福德是指不染着,所谓无量无边的福德是指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而得福德。有福德吗?方便说有,但是不贪着,没有能受福德的人,也没有所受的真实的福德,这就是讲法身的功德了,讲我们自性本具的、无形无相的佛慧。用,则无尽;找,则一点也找不到。

“须菩提,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着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”以不贪着故,所以可以一直用,用之不竭。可以清净用,解脱用,诸佛用。如果贪着,就变成了众生用、烦恼用,变成了有限的,变成了狭隘的。

(第二十九品)“须菩提,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、若坐若卧。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傅大士写了一个《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》,这部颂也挺长的,它里边有很多偈子,对三十二品中的二十几品都做了解释、注疏,非常精彩。有一个偈子是这样的,“如来举身相,为顺世间情。恐人生断见,权且立虚名。假言三十二,八十也空声。有身非觉体,无相乃真形。”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开示如来法身,如来的佛性,真实如来。什么是真实如来?我们每天都讲佛、世尊、如来,凡夫就会着一个如来的相、佛的相,认为那个高大的、相好庄严的、具足三十二相的色身是佛。这个佛是一种示现,是为了随顺世间而示现的一个报化身,它只是法身的一个工具,一个幻相。它真正的意义是给众生传达如来性。那真正的如来是什么?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无形无相,离一切相。如果有人说来去的、有形的、坐的、卧的那个是如来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,他没有听明白如来的真实义。如来的真实义是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是无相的法身,超越一切名相概念,不可思议。整部金刚经开示的正是这个法身。所谓的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,“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”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讲如来,讲法身,讲佛性。三藏十二部也不过是为了传达佛性的真实义理,然后再给我们提供如实的、有效的方法去认识它,让我们通过种种助道法去修行,最后亲证这一点。

对于众生来讲,学法初期,大家都着相,所以金刚经里面很多地方都是在破相。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“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”等等,都是让我们离相、离想、离有所住,让我们心如虚空,又不做虚空想,随用随空。

可是如果整部金刚经一直只讲这些,要离相,要心如虚空,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那有一部分人就会落入断灭空,就会落入对无相的知解,而不能真正解佛所说义。所以佛在恰当的时候还要补充,也不能认为佛可以不用三十二相来见,莫做是念。如果你执着了一个意识里的无相、意识里的不以具足相见,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,就落入断灭空里面,他就不会真正地发菩提心,他就会堕入小乘,堕入声闻乘,走入一条歧路,就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,就会沉迷在化城里面。这也是这部金刚经圆满了义究竟的地方!它不会光给你讲一个空,讲一个理上的无相和离相,他要告诉你怎么做到这一点。就是你要持戒修福,你要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,你发发菩提心,修一切善法。无量佛所,当然也包括你这一世。可能有的人才刚接触到金刚经,这也是你初发心修行的第一步,你信向佛道的开始。有的人可能是久修佛道,已经早就种诸善根了。这样的人一遇到金刚经,就能够生信心,就能够信解,就能够欢喜受持,就没有丝毫的疑惑。而有的人呢,还会有疑惑,还不能完全地受持,或者是只能受持少部分,那这也是一个金刚种子,会为你未来劫种下善根和福德。这也是为什么佛在这部经里不停地、反复地讲,受持这部经所得的功德福报,它是三根普被的。根基成熟的人,一听就明白,自己愿去受持,不用多讲。古代根基好的人,一看到金刚经,他就把这些重点全都看到了,直接就去读诵了。我们现在天天这么讲,有些人还是如聋如盲,有些人还是不信,有些人还是觉得我修禅宗的何必要读诵这些个呢?你那个“缠宗”是真正的“禅宗”吗?是绞丝旁的缠吧?自己被自己的妄想给缠住了。佛这么讲我们都看不到这一点,就说明末世众生的根基越来越差,佛也早就看到这一点了,所以不停地嘱咐我们。

有心的人一看到佛这样讲,就会按照佛所教的去做。按照佛所教的去做,你就消业,就增长了善法,你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少,你就能够降伏其心,你就会念念安住。

(第三十品)“须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。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则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则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”这里讲微尘众,其实又讲到了法身,讲到法身的无量、无相、无形、不可思议。这时候佛举了一个例子,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磨碎了,磨成微尘,我们想一想,这么多的微尘,已经无量无边,不可称记了。因为太多了,所以叫微尘众,不是一个两个微尘,是无量无边的微尘,这么多的微尘众多不多?须菩提说:甚多,世尊!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微尘众只是我们的妄念而已,这个妄念是没有实性的,是空的、不真实的。可是你不明白的时候,把这些妄念和世间的万物都当成真的。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经常会妄念纷飞。诵着六分钟的楞严咒,还有无量的念能够插进来;诵着十五分钟一部的金刚经,有的人念头还很多。有念头没关系,但是你不要被它骗,别随它跑,能够拉回来。微尘众也是这样,并没有实质。有再多的微尘,也都是空。之所以说微尘多,福德多,是因为没有实体。如果有实体,它就有限。如果有数量,它一定不是多。因为没有量,没有实体,所以才说它多。这个就是形容法身,形容我们的本性,本性是没有量,已过量,没量。

我们看古人开示里经常会讲到一个“没量大人”,这个“没量”就是没有限量。“惟有过量人,通达无取舍。”

“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则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”你在这个地方看到“世界”这个名相,不要生世界想。你要透过“世界”看到一心的佛国,看到真实的世界,看到清净的法界,看到如来的世界,看到觉悟者的世界。觉悟者的世界,世界只是个名字,没有真实的世界,世界只是一个幻梦,世界只是一个影像,甚至说连世界的概念都没有,连影像的概念都没有,连幻梦的概念都没有。虽见而不生见想,常应诸根用,而不生用想。一如而不生一如想,诸法如义而不生诸法如义想,完全地默契相应,这才是真正的世界。

“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则是一合相。”如果世界是实有的,就变成了有数量的、有限量的、可以思维的,就变成有限的,那就不是真实的、实相的世界。实相的世界是无相的,非是和合相的,不是一合相。如来也说一合相,是假名一合相,不是真有一合相。如来也说佛性,但是这个佛性不是一合相,它不是和合的,它不是我们一动念、一形容、一思维就能想象到的佛性,它只是假名,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有的人对这个一合相就会生心动念,总想弄明白一合相是什么意思;一说佛性,他就想把佛性搞明白;一说无生法忍,就要思维这个无生法忍;一说麻三斤,就玩儿命地去想麻三斤到底是什么意思。二斤都不行,就一定要三斤,他给你解释出来的麻三斤也非常的精确,非常的富有逻辑性,特别的精彩。你跟他讲,你说错了,是麻二斤,他还是能给你解释出来关于麻二斤的一篇论文。

所以思维、知解、住着,是众生的一种习气,他就是要分析和分别概念。关于小鹅是怎么从瓶子里出来这个问题,他都能给出你答案来,他假借高科技的手段就能把小鹅给弄出来。

我们学法修行其实就是为了去除这个思虑、意识知解的习气。不是说不能思虑,不是说不能思维,而是你不要到意识里不停地找一个东西。我们背经论,参话头,其实是以毒攻毒,以这个东西代替那个烦恼的东西。如火烧木,灰飞烟灭;如汤消冰,最后冰也没了,汤的热气也没了。法就是这样,以法度法,以法去法,最后回归实相。《圆觉经》云:对离幻垢,说名菩萨;垢尽对除,即无对垢及说名者。

“须菩提,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”,为什么呢?只是一个假名,一个概念,一种形容。“但凡夫之人,贪着其事”,凡夫不达此理,见什么着什么,一看到“一合相”就着“一合相”。“一合相”就变成了一个紧箍咒,变成了一个枷锁,就把我们枷在那里,怎么枷呢?就是因为有住、有所得。

(第三十一品)“须菩提,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”这部金刚经里边有两处提到“四见”,也就是“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”,它跟“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的区别是什么呢?其实没有区别,都是一念无明。只是表现的作用有所不同。“我相”是指根本我执,而“我见”是由我执所升起来的一个烦恼执,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观念和知见,就是我执的叠加和递增、住着,它又表现得更加强烈而已。

我们都知道,我们面对逆境或者一些危险的境界时都会恐惧,有时候我们看到动物、遇到恶劣的天气、忽然有人吓你一下……我们会被吓到、会恐惧。这个恐惧,包括我们被有些东西碰到会疼,这都是俱生我执,是根本无明,而它同时又是佛性的一个妙用,它本身不住,就是佛性。众生不达其理,执着有个我,于疼、恐惧、妄想一住,烦恼一起,就变成了无明。所以说,无明实性即佛性。一念疼、无明起的时候,这时还不是烦恼。在这个根本我执、俱生我执之上,又生了一念心,住着了,产生一个牢固的、根深蒂固的观念,这个才是我们苦和烦恼的原因。正所谓知上立知即无明本。当然根本是佛性在起作用,若无佛性,则无这一切觉受。是自心取自心,所以非幻成幻法。所谓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在观念和想法中加固的,是在生起了知见上加固的,因为知见会让人的执着越来越厉害。这个能知能见,就变成了一种烦恼。如果说没有这个执、没有这个住,作为人来讲,作为一切法、一切法相来讲,它都有一个正常的法性的体现。你拿东西割树,树也会留汁液;这个动物你一追它,它就恐惧,它就会害怕;人也是这样,冷了,热了,谁说你一句了,或者一提你的名字,我们第一念、第一个反应,都会产生我的想法。这个是俱生我执。这个俱生我执,如果你没有觉悟它的实质的话,而是随妄念流转,就会生出各种的见解、各种的分别、妄想、妄计,导致于种种执着的行为产生。俱生我执是一种遍计所执,其实都是一念无明,只是你住着的时间越来越长,才产生的苦。为什么叫众生?众生是知见,知见乃众生。我们去烦恼、去执着,最难去的其实就是去知见。你一切的行为,一切的想法,你所做的一切事情,都是因为知见和见解导致的。

那有的人就说,佛他也会讲我怎么怎么着,佛也会讲你们要按照佛所教的去做,佛的知见等等。佛也会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佛也会讲众生有什么想法,你有什么想法,他有什么想法。但是佛这样讲的时候,佛是很清楚的,他并没有这些见解,他并没有认定众生是实有的。所以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是真实的,是假名,是方便说。而不明白这一点的人,他会觉得你有你的见解,我有我的见解,大家都各有各的见解,而且这些见解都是真实的。他经常会说:认知不一样,没办法对话。其实大家的认知都一样,你有再高的认知,也都是假的。连佛的认知都是假的,更何况凡夫的认知。不要觉得你的观念比别人高多少。说不和别人吵,但是认为认知有高低,嘴上不说,心里还是会有诤论。

任何的认知和思想观念,如果生了执着,认定那是真的,都是众生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在我执的基础上又加深了见解的执着。它的根源其实都是一个,就是无明,就是不了达实相。正是因为这一点,所以佛才建立了一切万法的名相,才建立了所谓的佛的知见。对于众生来讲,要入佛知见,如果这个佛的知见你执着,还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到了祖师那里,“佛无知见,知见乃魔尔。”你如果跟我论佛的知见的话,佛没有知见,佛没有定法可得,他没有固定的见解。所以有一句话叫做:文殊菩萨才起佛见法见,便被贬至二铁围山。

“须菩提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”可以有知见吗?可以有知见,但不要在知见上更立知见。知上立知,即无明本,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你要像佛那样,虽然也说一些见解,但是没有牢牢地执着这个见解,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定论、定法。要如是知,如是见,于一切见,一切法,不生法相,不生定解。随顺世间,该怎么做事情,就怎么做事。该怎么思考,就怎么去思考。该怎么安排,就怎么去安排。该用逻辑,就用逻辑,该分辨的时候分辨,该分别的时候分别,非常的清晰,做一切事情有条不紊,但就是不当真。不是说你学了佛法,有了智慧,人家说左,你非得说右,人家说这个是桌子,你非得说那是空的,这就搞错了,搞乱了。这就不是智慧,是愚痴了。

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也就是说,求佛道者,想成佛的人,发心学法想解脱的人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。“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。”怎么知、怎么见、怎么信解?于一切法不生法相。知道它是名字,随顺世缘,任运无碍,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执着,都没有认为这件事就应该是这样,没有这种坚固的执着,没有牢固的思想观念。所谓众生,不过是被他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,他认为就是这样的,这就是我妈妈,这就是我的身体,这就是我的财产,这就是我的屋子、我的车、我的衣服、我的饭,你不能跟我抢!因为这些观念而又导致了无量的冲突、无量的诤论、无量的烦恼。你对啦,我不对啦,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观念的冲突导致的。小的冲突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争论争吵,昨天还好好的,今天就翻脸了。朋友、亲人之间的争论,这是小的方面。大的就是疾病、战争等,都是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的认知不一样,导致自己和自己,自己和他人的冲突。不管你的认知是什么,如果不觉悟实相,都是无明,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恼。

修行就是为了于一切法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、不生法相。虽然如是知,但别着在一个法相上。

“须菩提,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”所谓的“法相”,就是没有什么相,没有什么非相。没有什么法相,也没有什么非法相。只是个名字而已,你执着某个东西,某句话,某个意思,某件事,它就成了法相。你把它当成实有的了,你生了心,起了贪着,那就是法相。不执着,没生心,就离开了法相,也即离了一切相。你执着什么了?什么也没有。什么又叫执着呢?执着也没有。那法相有吗?法相也没有。别一说法相,你就又执着法相。明明告诉你不生法相、不生心、不生解、不生执着。用就随便用!用过就放下。随时都能放下,随时都能撒手。

(第三十二品)“须菩提,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”这部经快结束了,佛又一次在讲,受持读诵这部经,甚至只有一四句偈、一句话,比如:“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”,“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”,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……随便一句话,能够深解义趣,把它用在生活里,你所得的福德,超过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来用布施。

“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”,还要懂得把这个实相之理传达给别人。“为人演说”又分不同的层次,最初级、最浅的演说就是按照文字的义理为大家讲。那什么是更难的演说呢?从究竟来讲,怎么才是演说?云何为人演说?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这八个字看上去简单,实则很难做到。这八个字才是这部经要传达的主旨,你做到这个主旨,才是真正地受持金刚经,才是真正地为人演说。这叫以身演法,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讲法。

我们讲得再好,读得再多,如果不能够做到于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,不能够通达一切法无我,不能够得成于忍,那讲再多也没有用。那你是自欺欺人,你不是真正的觉悟。能够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面对一切境,不生烦恼,不会有无明。能够随时以实相的智慧面对一切境界,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演说,才是真正的受持读诵此经。

“何以故?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为什么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呢?因为所有的相都是自心境界,没有一个能取和所取,一切法都是自心的幻影,是自己投射出来的,并不实有。整部经都在讲,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忍辱波罗蜜,即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世间法出世间法,一切万法都是自心的幻影,如梦如露,如电如幻,不可得,如水中月,如镜中花。生心则有,息心即无。取是妄取,一无所有。所有的法,只要形成概念,你能讲出来的,你能表达出来的,一定都是有为法,都不可得,我们都不可执着。如来所说法都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。应这样去观察诸法实相,刹那不住,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。

整部金刚经讲到这里也就到了尾声。

“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,及诸比丘,比丘尼,优婆塞,优婆夷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

这部经到这里我们就学完了。因为本身金刚经就是很精炼的,我一开始想多讲一点,但是这部经佛说的已经非常简单、简洁、直接了当。一部篇幅并不长的经讲太多也没有意义,我们还是要去身体力行,直接去读诵,在生活中运用金刚经的智慧来解决一切烦恼。对一切法、一切现象、一切人、一切事情,以智慧去面对,别生取着,别自寻烦恼,然后再把这个智慧,通过自己的修行,用自己饱满的、充满正能量的状态把它演出来,利益周围一切人。就像灯一样,一灯照千灯、照万灯,我们也通过自己的修行把这个法传出去,这也是发大乘心,发菩提心。

好了,今天咱们就到这里,金刚经讲完了。说讲完,其实讲不完。昼夜演说,都说不尽。随喜大众,同证菩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