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讲记第十一讲

发表时间:2022-04-03

浏览量:881

金刚经讲记第十一讲

同修们上午好,咱们继续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。

(第十八品)“佛告须菩提: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”不仅众生心不可得,你我之心不可得,如来心亦不可得。如来若有心,则为非如来。所以说一切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悉知什么?悉知众生无心。知众生心,即非众生心,是名众生心。

“须菩提,所以者何?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过去心不可住,现在心不可住,未来心不可住。不可于现在生心、不可于过去生心,不可于未来生心。现在、过去、未来,皆不可得,不可住,皆是非心。你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心可住。众生心念念不住,念念不可得。若心可得,心即有住,则为非得,则为非住。我们明白这一点,你真的悟到这一点,也就觉悟了,也就了达诸法实相。金刚经里处处都有这样的正法眼,而且每一处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在讲。包括前面讲的恒河沙,佛说是沙否?是沙多否?其实这些都不是在讲沙,都是在讲如来性,在讲法身,在讲非沙,是名为沙。在讲一切法都是从妄念而有,从概念而有,而真实性、体性、法身离于这一切的名字、名相、概念和分别。在《楞伽经》里,佛说恒河沙是指法身如恒河沙,像恒河沙。为什么?一切牛羊马、恶人从沙上踏过,沙无有心,是以此来形容如来法身。你不能说沙即是法身,而是以沙来喻法身。你不能说猪狗就是佛,但猪狗亦不离佛性而有。因为畜生相对于人来说,没有分别、没有妄念,以此来形容法身、形容佛。虚空亦复如是,须弥山也是这样,恒河沙也是这样。为什么用这些大的、多的意象来表法身?就是取它的一个特点,因为佛性法身不可见,所以我们只能以譬喻得解。

这里所讲到的恒河沙的数量也是这样,讲到福德、讲到福德多也是这样。如果福德有实,即不名福德。如果福德有实,那不是法身的功德,那就变成了福报了,变成有为的、有偿的。

(第十九品)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”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,就是用所有的七宝把三千大千世界都填满了,用这么多的七宝来布施,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

“须菩提,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”这里的“福德”,佛真正要表达的、让我们领悟的,还是法身的无尽功德藏,是不可思议的、是无量无边的、是无限制的、是用之不竭的。但是众生会贪着,所以佛陀又方便讲,受持此经,得无量的福德,功德不可思议。但我们读明白了,你要读到佛的真实用意,是让我们离开对福德福报功德的执着。菩萨于所得福德不能贪着,贪着即着我人众生寿者,即不名菩萨。

(第二十品)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”如果以具足色身见如来,那如来就变成了有限量的,变成了可见的,变成了有相的。不可以具足色身见如来,这是破除众生对相的执着。所以这里须菩提很确定地讲到: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”。为什么呢?如来说具足色身是假名,是方便说,而真正的具足色身,是法身,是非具足色身,是不可思议的,所以是名具足色身。

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?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”为什么?如果具足诸相见,那就变成了一合相,变成了一个定法,变成了可思维、可理解、可把捉、可把握、可寻觅,就变成了一个妄念,所以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“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”佛所说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行好,还有一切的相,其实是讲法身、讲无相、讲无相相、讲无尽相。这个无尽相包括一切世间相,一切法相,它没有尽头,它没有期限,不可思议。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佛虽讲离相,即是在讲法身,讲无相。为什么《金刚经》里有这么多处离相,有很多处都在讲非身是名大身,都是在破相,破相即是法身,并不是别有一个法身。

(第二十一品)“须菩提,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,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佛这时候又讲到,“须菩提,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”为什么?如果如来作是念,如来则有我相,则有法可说,则有法可得。为什么说一般的禅宗祖师,学人来参学,都会给他一句:我若有实法给你,即是骗你。六祖讲过,很多祖师讲过,你到我这儿来求法,我这里什么都没有,我只能给你一个无法。如果我有法给你,就是诳你、骗你。为什么祖师能这么确定无法可得?金刚经读多了!把佛讲的话变了一下嘛。不要作是念:如来会生心,会说有法可说。如来若作是念,则有我相,不名如来。

“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”如果说你认为我这有法与人,那就是骗人,那你就是在谤佛谤法。为什么长庆大安禅师说“吃沩山饭,拉沩山屎,不学沩山禅”。祖师又说:“若于佛祖边求,此人未具眼在。劳持生死法,唯向佛边求。目前迷正理,拨火觅浮沤。”念念你都错过了你的本性如来,你还在佛边求,你还在听佛讲法。听佛讲法,不如听风听鸟讲法。佛讲法不过就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把我们领进实相中来,让我们能听得懂他什么也没讲,让我们悟到这一点。悟到这一点才是最究竟的,前期一切修行都是方便。如果你做了再多的功课,你诵了再多的经,你每天非常精进,二十四小时都在诵经,都不睡觉,可是你就是悟不到这一点,那你所做的功夫也是毫无意义的。我们做这一切的功课是为了明白最后、最根本的这一点:无所得。每个人都能于燃灯佛前授记:“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”。我们学一切法,不过是为了无所得,为了放下一切的执着,一切的妄想。

修行就是通过经典这一艘筏,读诵的筏,修道的筏,三十七助道品这些筏,来达到无所得。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这个世间谤佛的太多了,把佛当真,把佛讲的法当真,执着佛的种种说法,并以此来要求别人,诽谤别人。他认为如来有所说法。像白居易一样,他就曾经问过一位禅师,长篇大论,举出六部经来,三部经和三部经所讲的完全对立。他就认为如来有所说法,而且他相信了。他又错误地理解了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的意思。他把这个真语理解为世谛里边的那个真实,而没有明白如来所说的真语、实语是默契于实相的智慧语。而默契于实相的语言就远远不是世谛所能够表现、表达的。在佛法实相里,你可以呼牛为马,你可以举泥土为黄金,搅长河为酥酪。但如果在世人那里,你欠人家一万块钱,你拿点草叶过去了:“我还你一万块钱啊,一切都是法性显现。”人家直接就给你打出去了。你能用世法来衡量佛法吗?衡量不了。如来无法可说,如果你执着如来有法可说,你又执着佛是真语者,错误地理解这句话,你自己就打起来了,你想破脑子也想不明白佛的用意。佛在很多地方讲的法,表面上看,语言是有冲突的,那是因为你认为有法可得,你执着了文字,没有看懂佛是为什么那样讲,为谁那样讲。所以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:“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、非法、非非法”。“不可取”是不能执着。不是让你都不信,也不是让你全信,是让你真实信,如理如法地信。你得知道佛陀的本意是什么,然后再信受。不能盲信,也不能依文解义。佛从来没有讲错,只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;佛讲的法从来都没有矛盾过,是不同时节,不同因缘,因不同的众生而做的一时方便说,我们都不能执着。

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,认为有佛,佛是一个实法,释迦牟尼佛是真实的,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个佛是真佛,他所说的三藏十二部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,这是谤佛!没有真正明白佛所讲的义理、实相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

“须菩提,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这个“无法可说”你也不能执着。有人问你,今天打板了么?打板了,你就直接回答“打了。”打了就说打了,别不说话。你这一不说话,你是无法可说了,我这中午饭找谁去?维摩诘默然,你也不能执着这个默然,得分场合和事情。该讲话得讲话,不能动不动就不说话。说而无心,说而无说,是名说法。你看佛讲了这么多年法,他还是能确凿地说:我四十九年来一字未说。明明说了三藏十二部,却信誓旦旦地说:我什么也没说。得这样,才是真无说。不能着一个“无说”的相。偶尔不说话可以,别总不说话,除非你是哑巴说不出来,那你真的就法身示现了。我们说法也不能执着,不说法也不能执着。草木瓦石,鸟儿溪水,山色春光,这些都是佛在讲法,你不能说它不说法。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,一切说都是佛说,所有的众生语言都是佛说。为什么?它们无心,正好合道。

“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”可能细心的人会看到前面已经问过这个问题了,(第六品)“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佛告须菩提:莫作是说!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。”这里须菩提又问了一次:“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”

“佛言:须菩提,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,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”这次佛陀的回答,是从究竟、了义、第一义谛的角度直接给出的。你不要问有没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,如果说有,那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;如果说没有,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说有说没有,都要契合于实相。能够契合于实相,你怎么回答都没问题,不能够契合实相,你跑哪边儿都是错的。

你明白实相,“佛殿里的佛是不是佛?”是佛;“佛殿里的佛是不是佛?”不是佛;“佛殿里的佛是不是佛?”是佛又不是佛。你哪句也没错。“佛殿里的佛是不是佛?”吃了吗?没有!还不敢紧去吃饭!

你不明白的时候,你说它是佛,错了,着相;你说它不是佛,错了,你又沉空;你说它是不是佛,又在打妄想。你不明白嘛!

这里佛讲了“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”。没有什么众生信不信这部经,不用考虑这个问题,无关信不信,论不到受持不受持这部经,读不读这部经!因为根本就没有信这部经的主体。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,这才是实相。“何以故?须菩提,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”“众生”是佛安立的一个假名。佛所说的“众生”,是没有众生。他用“众生”要表达的真实的意思其实是佛性,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众生相。佛性是众生,众生是佛性,所以离众生觅佛,犹如离水觅食。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而我们一说众生就会着在一个众生的概念上、相上,佛说众生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《金刚经》里所有讲到,某某,即非某某,是名某某。你都不能理解为断灭无,也不能理解为有。佛这样讲时,都是在讲佛性,讲实相。

(第二十二品)“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”须菩提又问了佛一个问题:世尊!佛所说的这个成佛,他所得的佛果、无上菩提,所觉悟的实相和真理、无上的佛道,是不是无所得啊?“为无所得耶?”是无所得吧?“佛言:如是!如是!”佛很明确地讲:是的!是的!“须菩提,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无上的佛果,佛的真实之意,是没有法可得,没有法是实法。般若绝纤尘,一无所有,离一切相,超心意识,不可思议,常应诸根用,而不生用想。举措施为无不是它,又都不是它,说是又不是,说不是又是,那么也不得,不那么也不得。

这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讲的都是一个主题,佛在燃灯佛前授记也是因为这一点,就是释迦牟尼佛悟到了“实无少法可得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这是整部大藏经的“正法眼”。我们讲出来的“正法眼”,也是带引号的,也不是真正的正法眼。当我们说“无法可得”这只是一种知解,是佛陀的自证境界,不是我们亲证的实相。所以,我们假名叫正法眼。这个无所得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默契去亲证!讲再多我还是觉得鸟儿比人讲得好,一声鸟儿叫比所有的诸佛说法都更动听。

(第二十三品)“复次,须菩提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你光讲一个无所得,可能有的人他就不能理解、不能领会。那佛又换一种说法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你光理解,光知道“无法可得,名无上正等正觉”,又有什么意义呢?你不知道如何去默契、怎么修才能实证这一点、如何去得无所得,佛就给出了一条很清晰、很明确的路,就是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来修一切善法。以断一切恶,止息一切的造作、贪求,来默契诸法实相。怎么去止?怎么去修?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去修一切善法,这一切善法是佛陀的方便教导。对于你来说,怎么能够让自己安心就是善法。我们看过去学祖师这一门的,也有很多的方法:有牧牛,有参话头,有一物不为,有枯木禅……大慧宗杲禅师倡导那个时代的僧人参话头,大家都参一句“狗子无佛性”,以此一念,来替万念。我们现在受持金刚经,包括净土法门里的念佛,包括持楞严咒,行禅,打般舟七……这都是精进用功的表现,用功的方法不一样,但起的作用都一样,降伏其心,安住当下。因缘会遇,我们今天坐在这儿学习金刚经,释迦牟尼佛又一次一次地嘱咐我们:要读诵这部经!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法的特点,我们就是靠读诵这部经来做功夫,借助于读这部经而不打妄想,远离五欲六尘,远离是是非非,远离颠倒妄想无明。这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你要把心安住在这上面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“须菩提,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”这里的“善法”你也不能执着,既不能执着世间的善法,也不能执着佛法,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。我们借助这个工具来与实相相应,来改自己的习气,转变自己的所依。修的时候有一个所谓的修,悟后,悟亦不得,更何况修。

(第二十四品)“须菩提,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诸须弥山王”,这里讲到“诸须弥山王”,所有的山中最高的一个山王。“如是等七宝聚”,这么多的七宝聚在一起,“有人持用布施”。“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。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”佛又一次讲受持读诵这部经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所得的福报福德是无尽的。这里还是在讲能够证得法身,亲证自己的本来面目,乃至于尽未来际都受用这个无尽藏。

(第二十五品)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,莫作是念!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。”前面已经讲了一遍了,(第二十一品)“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”这里又讲“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度众生。”“我当有所说法”和“我当度众生”都是有我相的,都是没有通达实相,都是有我。有我,即是非我,是名有我。而凡夫呢,会认为如来度众生,他自己修到一定程度他也要度众生,他认为众生实有。他也很努力,很勤苦,很精进,也做事,建道场,带众修行。但是如果你不悟到“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,实无有众生心灭度,实无有心去成佛,去发菩提心,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”,如果你不悟到这一点,是名众生,是名无明。

没有发菩提心的人,也没有度众生的人,也没有讲法的人。佛没有这样的心,佛知道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佛,所有觉悟的人都是在这个地方完全地清楚,没有丝毫的疑惑,念念都不会忘失这一点。遇到事,遇到境,这一实相立刻就出来,所以就不会有烦恼,不会有住着。

有人可能会说,如来不说法,如来不度众生,那怎么还讲了三藏十二部,讲了四十九年佛法?那怎么还说世缘已毕,众生度尽,有缘的众生都度尽了,为什么还讲这个呢?下面就是答案。“须菩提,如来说有我者,则非有我”。如来说有我者,说我度众生者,说我说法者,即非有我。“而凡夫之人,以为有我”,是凡夫自己理解错了,认为佛在度众生,认为佛在说法。过去我记得我刚从寺院出来的时候,我去讲法,一直都在讲无佛无众生,没有释迦牟尼佛。那时候就有居士问我:“您说无佛,那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是谁呀?”我给他举了很多例子,讲了很多,他还是执着有佛。这就是“而凡夫之人,以为有我”。他认为佛说的“我度众生、我讲法、我说法”是真实的,而佛只是方便说。如来说有我者,则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佛说世界,则非世界,而凡夫以为实有世界;佛说须弥山王,则非须弥山王,而众生以为实有须弥山王。有些人还专门去调查去研究这个“阎浮提”是什么,须弥山在哪里,“四大洲”是什么,一一用现实世界里的方所去对照。有人说珠穆朗玛峰就是须弥山,说北欧就是北俱卢洲。佛说须弥山,是非须弥山,是名须弥山。须弥山有时形容我慢,有时形容法身,有时形容稳固,有时形容禅定。你别去调查,你调查不出来,对不上号的。那我们也就知道佛说“四大洲”也别有深意,而不是单纯地讲某个“四大洲”,贪、嗔、痴、慢就是四大洲!执着、妄想、颠倒、贪恋,不就是你的四大洲吗?“洲”者,带着水字旁,你的鼻涕眼泪,你的贪欲,哪个不是四大洲?我们就知道如来说法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。

“而凡夫之人,以为有我。须菩提,凡夫者,如来说则非凡夫。”如果当佛说“凡夫之人,以为有我”,佛认为实有这个凡夫,那又不是如来。有时候我们讲着讲着,发现自己特别幸运:你看我多有福报啊,都遇到最上乘法了,有些人还业障深重,还不行,还这这......我们只是说说可以,你别当真,你若当真,你则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佛也讲凡夫,但佛说凡夫,则非凡夫。我们看佛讲法简直太严谨了。因为佛也是针对一些执着文字的人,后面都得交待清楚。你非得诤论,如果不诤论的话,这一部金刚经可以少一半的篇幅。什么“即非”、“则非”、“是名”就不用讲了。但是有些人爱抬杠,所以这些地方,佛隔几段就提一次,让你抬不起这个杠来。

佛讲凡夫或者是讲世界的时候,不会认为真有凡夫,真有世界,而我们有时候一讲起话来,就不知不觉地把所讲的当真了,分别心就出来了,是法就不平等了,就心有高下了。这正是需要我们修行的地方,需要我们转变的地方。

(第二十六品)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须菩提言: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这句话非常有意思,上次慧磊同学问我:“师父,须菩提不是已经明白了吗?前边佛问了这个问题,须菩提已经回答得很明确了:否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那为什么这个地方,须菩提又说: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?”这一句是须菩提被佛陀搞懵了,因为佛一会儿讲否也否也,一会儿讲如是如是,一会儿又讲佛说是沙,一会儿又讲不是沙,一会儿是肯定的回答,一会儿是否定的回答。一会儿破有,一会儿建立,须菩提是被佛陀的语言模式给搞懵了,他忘了佛总会是出其不意的问一些问题,而他的回答还在有为的模式里,还在二法的框框里。这里他觉得我这回说“如是,如是。”应该对了吧,我这是一真一切真哪!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,我以佛眼观对不对?世间相常住啊!须菩提若这样想也对。他以为这次回答应该是对的,他忘了佛讲法是有针对性的,是要解决众生的问题,而不是在那里空讲实相,不是为了一个模式或对错而讲法。就像六祖大师非常了解佛陀讲法的用意。涅槃经里明明讲佛性是常,但是有人执着文字,不懂佛的意思,六祖就说,无常者是佛性。

“佛言:须菩提,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则是如来。”佛这样一讲,我们就知道佛讲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的用意,是破众生着相的习气。其实这里须菩提的回答,也是为了引出佛的开示,也是在替众生问法,因为众生就会着三十二相的如来。如来举身相,为顺世间情。但是《金刚经》本身就是破相的,就是为众生讲,不为佛讲。所以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,那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,那转轮圣王也是如来吗?

“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我们看,前边须菩提回答: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。难道须菩提真的没听懂佛的话?没解佛所说义吗?是随口说出来的吗?不是,演戏呢!

那这时候,须菩提回到实际中来了。他示现了如理如法地思维:是的,如我解佛所说义,确实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。但有意思的事要出现了。很快,佛可能又要说了:“否也,不应该这样讲”。一会儿隔着一个偈子,下边就要这样讲了,菩萨说法不能断灭,不能认为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。如果这么理解,就没有人发菩提心,佛法就变成了断灭了。这不是完全要把众生搞懵吗?一会儿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,一会儿又要以三十二相成就如来法身。

“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这个观点,是针对你的执着,是破你的相。有人把“悟道前看山是山,正悟道时候看山不是山,悟道后看山还是山”,把这三个环节割裂开来了。其实这三个环节是一个环节,并不是三个分裂的东西。那这里也是一样的!不以三十二相观,是从无一切法、无一切相的角度,从无常的角度,从空的角度,从空如来藏的角度来说佛性;而以三十二相观如来,以具足功德见法身,是从不空如来藏的角度,是从要积累一切善法功德的角度,从常的角度来讲佛性。

“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这是对于未悟的,对于众生来讲,不能以色、以音声求我。如果以色、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如果你明白了,完全通达了,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讲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正道,能得见如来。这就是下面要讲的。

(第二十七品)“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”如果你这么认为“不以色见我,不以音声求我”,“不以具足相得见如来”那又错了,那就没有人发菩提心,佛法就成了断灭法。你要知道不以色不以音声求我,是针对着相的人。如果已离相,已经明白了,就不能执着这种说法了。这么讲也没错,那么讲也没错。我有时那么说,有时这么说。有时教你扬眉瞬目,有时教你不要扬眉瞬目,到底扬不扬眉瞬不瞬目?你要向这里觅,就永远出不来了!

如果你在对错里解佛法,就掉到二法里了,就不能受用佛法。佛说,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你不能说佛的这个偈子不究竟。佛这个偈子是究竟的。关键在你如何理解。佛法是药,你理解错了,非但不能救人,还会害人。六祖大师说,本来无一物,没有任何问题,非常究竟,这是从破相的这个角度讲。有人可能因为这一句话,就开悟了,怎么能说这句话不究竟呢?有的人非说这句话不究竟,那是他着在了一个究竟不究竟里,着在了佛法的文字相上,忘了佛法是治病的。能治病,就是好药。能去众生苦,就是真实佛法。如果你执着一句话这样讲是究竟了义的,那样讲是不究竟了义的,你还不会佛法。那样的话,第一义谛反成世论,世论也可以成为第一义谛。如果执着文字,它会变成毒药。

你能够真实地悟到“不以色见我,不以音声求我”,那你一定知道也能悟到如来的常色,如来的常声,如来的常体。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六祖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你也一定明白无一物中具一切法,成一切相,佛法不坏世间相。佛为了破斥一些堕断灭见的人、错误地领会这句话的人,又嘱咐道: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那就是又错了。因为前面虽然须菩提讲:“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”,佛没有立刻给他一个答复。佛没有说“如是,如是”,或者“否也”,佛只是就众生而讲出一个偈子:如果有人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但是佛为了怕众生理解错,着在了一个断灭空里面,不发菩提心了,不继续修道了,落在了“百尺竿头不动地”这个地方,停在了清净无为里,住在了“空”里,不更进一步圆满法身功德,佛就嘱咐道:“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莫作是念!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”

你看,一开始问的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?须菩提回答:“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现在看来,没错呀!所以我们不能执着佛说的,也不能执着须菩提说的。你要明白他前后的意思,不要跑两头,不要落在逻辑的对错里。佛法就是破斥你对两边的执着,既不要执着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,又不要执着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。正所谓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

“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这个“断灭”,是指着空。你执常也是断,你执断也是断。执空是断,执有也是断。只要你一分别,一住,就是断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