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论背诵百则

发表时间:2025-03-23

浏览量:71

经论背诵百则

经论背诵一:

夫宴坐者,不于三界现身意,是为宴坐;

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,是为宴坐;

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,是为宴坐;

心不住内,亦不在外,是为宴坐;

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,是为宴坐;

不断烦恼而入涅槃,是为宴坐。

若能如是坐者,佛所印可。 ——维摩诘所说经

 

经论背诵二:

一切障碍,即究竟觉;

得念失念,无非解脱;

成法破法,皆名涅槃;

智慧愚痴,通为般若;

菩萨外道,所成就法,同是菩提;

无明真如,无异境界;

诸戒定慧,及淫怒痴,俱是梵行;

众生国土,同一法性;

地狱天宫,皆为净土;

有性无性,齐成佛道;

一切烦恼,毕竟解脱;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三:

居一切时不起妄念,于诸妄心亦不息灭,住妄想境不加了知,于无了知不辨真实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四:

一切无有真,不以见于真。

若见于真者,是见尽非真。

若能自有真,离假即心真。

自心不离假,无真何处真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五:

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六:

本无一切法,离即是法。知离者是佛。但离一切烦恼,是无法可得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七:

佛说一切法,为除一切心。我无一切心,何须一切法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八:

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: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:

善知识,何为禅定?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外若着相,内心即乱。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本性自净自定,只为见境思境即乱。若见诸境心不乱者,是真定也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十:

汝若欲知心要,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,自然得入清净心体,湛然常寂,妙用恒沙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十一:

善男子,断烦恼者,不名涅槃;不生烦恼,乃名涅槃。善男子,诸佛如来烦恼不起,是名涅槃。——大般涅槃经

 

经论背诵十二:

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着,若无佛性是名虚妄。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。——大般涅槃经

 

经论背诵十三:

于戒缓者,不名为缓。于乘缓者,是名为缓。

 

经论背诵十四:

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,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,一切皆是妄分别有,无所有故,妄计未来诸根境灭,以为涅槃。不知证自智境界,转所依藏识,为大涅槃。——楞伽经

 

经论背诵十五:

言语者,起灭动摇、展转因缘生。若展转缘生,于第一义不能显示。第一义者,无自他相。言语有相,不能显示。

第一义者,但唯自心,种种外想,悉皆无有,言语分别,不能显示。是故大慧,应当远离,言语分别。——楞伽经

 

经论背诵十六:

一切识自性习气,及藏识意、意识见习转已,我及诸佛说名涅槃,即是诸法性空境界。——楞伽经

 

经论背诵十七:

离分别心,无别众生,以智观察内外诸法,知与所知,悉皆寂灭。大慧,一切诸法唯是自心分别所见,不了知故,分别心起,了心则灭。——楞伽经

 

经论背诵十八:

纵灭一切见、闻、觉、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——楞严经

 

经论背诵十九:

一切浮尘,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——楞严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:

言说文字,皆解脱相,所以者何?解脱者,不内、不外,不在两间,文字亦不内不外,不在两间,是故舍利弗,无离文字说解脱也。所以者何?一切诸法是解脱相。——维摩诘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一:

佛为增上慢人,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;若无增上慢者,佛说淫怒痴性,即是解脱。——维摩诘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二:

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三:

觉成就故,当知菩萨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;不厌生死,不爱涅槃;不敬持戒,不憎毁禁;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四:

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,犹如空华,乱起乱灭,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,始知众生本来成佛。生死涅槃,犹如昨梦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五:

未出轮回,而辩圆觉,彼圆觉性,即同流转。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六:

诸旋未息,彼物先住,尚不可得,何况轮转生死垢心,曾未清净,观佛圆觉而不旋复?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七:

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,亦无成佛及不成佛,无妄轮回及非轮回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八:

若修不动者,但见一切人时,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。善知识,迷人身虽不动,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,与道违背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二十九

吾若言有法与人,即为诳汝。但且随方解缚,假名三昧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三十:

身无所起,心无所起,是为第一牢强精进。——思益经

 

经论背诵三十一:

若起精进心,是妄非精进。妄心若不起,精进无有虚。——法句经

 

经论背诵三十二:

若谓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不能解我所说故。——金刚经

 

经论背诵三十三:

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。——金刚经

 

经论背诵三十四:

一切佛法总不用学,唯学无求无着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三十五:

迷时人逐法,悟时法逐人。——悟性论

 

经论背诵三十六:

切忌从他觅,迢迢与我疏。我今独自往,处处得逢渠。——洞山悟道偈

 

经论背诵三十七:

迷人逃境以安心,智者心安境自安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三十八:

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三十九:

色类各有道,互不相妨扰。离道别觅道,终生不见道。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若欲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自若无道心,暗行不见道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四十:
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四十一:

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,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,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——百丈怀海

 

经论背诵四十二:

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。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四十三:

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——信心铭

 

经论背诵四十四:

但自怀中解垢衣,谁能向外夸精进。——证道歌

 

经论背诵四十五:

不离当处常湛然,觅即知君不可见。——证道歌

 

经论背诵四十六:

何须正恁么,切忌未生时。——曹山本寂

 

经论背诵四十七:

兀无不修善,腾腾不造恶,寂寂断见闻,荡荡心无着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四十八:

菩提本有,无须用守。烦恼本无,无须用除。——心铭

 

经论背诵四十九:

沙门果者,息虑而成,不从学得。——传心法要。

 

经论背诵五十:

息念忘虑,佛自现前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五十一:

学道人只怕一念有,即与道隔矣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五十二:

为有贪嗔痴,即立戒定慧,本无烦恼,焉有菩提?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五十三:

知上立知,即无明本。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——楞严经

 

经论背诵五十四:

目前无法,意在目前。它不是目前法,非意之所到。——夹山善慧

 

经论背诵五十五:

切忌道着,道着即头角生。——道吾宗智

 

经论背诵五十六:

不断我见,唯断取着。我见者,名为佛性。——大般涅槃经

 

经论背诵五十七:

常应诸根用,而不生用想。分别一切法,不做分别想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五十八:

不断乐者则名为苦,若有苦者,不名大乐,以断乐故,则无有苦,无苦无乐,乃名大乐。——大般涅槃经

 

经论背诵五十九:

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,于一切法,悉无所见。若有见者,不见佛性,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,不得入于大般涅槃。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。——大般涅槃经

 

经论背诵六十:

如来因地修圆觉者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亦无身心受彼生死,非作故无,本性无故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六十一:

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——圆觉经

 

经论背诵六十二:

若有一法不空,摩诃衍不能胜出,——黄檗禅师

 

经论背诵六十三:

诸行无常一切空,即是如来大圆觉。——证道歌

 

经论背诵六十四:

空者,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、一切苦、一切相、一切有为行,如瓶无酪,则名为空;不空者,谓真实善色,常乐我净,不动不变,犹如彼瓶,色香味触,故名不空。——大般涅槃经

 

经论背诵六十五:

虚明自照,不劳心力。——信心铭

 

经论背诵六十六:

举心动念,即乖法体,即为着相。无始以来,无着相佛。修六度万行,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。无始以来,无次第佛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六十七:

若也爱圣憎凡,生死海里沉浮。——临济禅师

 

经论背诵六十八:

趋者不敢入此法,恐落空无栖泊处,故望崖而退,例皆广求知见。所以求知见者如毛,悟道者如角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六十九:

但能无心,便是究竟。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,累劫修行,终不成道,被三乘功行拘系,不得解脱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七十:

然证此心有迟疾。有闻法一念而得无心者,有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乃得无心者,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。长短得无心乃住,更无可修可证,实无所得,真实不虚。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,功用恰齐,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。——传心法要

 

经论背诵七十一:

药山一日在石上坐次,石头问曰:汝在这里作么?曰:一物不为。头曰:恁么即闲坐也。曰:若闲坐即为也。头曰:汝道不为,不为个甚么?曰:千圣亦不识。头以偈赞曰:从来共住不知名,任运相将只么行。自古上贤犹不识,造次凡流岂可明?后石头垂语曰:言语动用没交涉。师曰: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。头曰:我这里针劄不入。师曰:我这里如石上栽华。头然之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二:

一夕西堂、百丈、南泉侍祖玩月次。马祖曰:正恁么时如何?西堂云:正好供养。百丈云:正好修行。南泉拂袖便去。祖云:经入藏,禅归海,唯有普愿独超物外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三:

一日,师(百丈)谓众曰:佛法不是小事。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,直得三日耳聋。黄檗闻举,不觉吐舌。师曰:子以后莫承嗣马祖去么?檗曰:不然。今日因和尚举,得见马祖大机之用,然且不识马祖。若嗣马祖,以后丧我儿孙。师曰:如是,如是!见与师齐,减师半德;见过于师,方堪传授。子甚有超师之见。檗便礼拜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四:

邓隐峰辞师(马祖),师曰:甚么处去?曰:石头去。师曰:石头路滑。曰:竿木随身,逢场作戏。便去,才到石头,即绕禅床一匝,振锡一声问:是何宗旨?石头曰:苍天,苍天。峰无语,却回举似师。师曰:汝更去问,待他有答,汝便嘘两声。峰又去依前问,石头乃嘘两声,峰又无语,回举似师。师曰:向汝道石头路滑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五:

师(云门)到江州,有陈尚书者请斋。才见便问:儒书中即不问,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,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?师曰:曾问几人来?书曰:即今问上座。师曰:即今且置,作么生是教意?书曰:黄卷赤轴。师曰:这个是文字语言,作么生是教意?书曰:口欲谈而辞丧,心欲缘而虑忘。师曰:口欲谈而辞丧,为对有言。心欲缘而虑忘,为对忘想。作么生是教意?书无语。师曰:见说尚书看法华经,是否?书曰:是。师曰:经中道,一切治生产业,皆与实相不相违背。且道非非想天,有几人退位?书无语。师曰:尚书且莫草草。三经五论,师僧抛却,特入丛林。十年二十年,尚不奈何。尚书又争得会?书礼拜曰:某甲罪过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六:

有僧游五台,问一婆子曰:台山路向甚么处去?婆曰:蓦直去。僧便去。婆曰:好个师僧!又恁么去。后有僧举似师(赵州),师曰:待我去勘过。明日,师便去问:台山路向甚么处去?婆曰:蓦直去。师便去。婆曰:好个师僧!又恁么去。师归院谓僧曰: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七:

玄则禅师,滑州卫南人。初问青峰:如何是学人自己?青峰云:丙丁童子来求火。后谒师(法眼),师问:甚处来?云:青峰来。师云:青峰有何言句?则举前话。师云:上座作么生会?则云:丙丁属火,而更求火。如将自己求自己。师云:与么会又争得?则云:某甲只与么,未审和尚如何?师云:你问我,我与你道。则问:如何是学人自己?师云:丙丁童子来求火。则于言下大悟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八:

纸衣道者来参,师(曹山)问:莫是纸衣道者否?者曰:不敢。师曰:如何是纸衣下事?者曰:一裘才挂体,万法悉皆如。师曰:如何是纸衣下用?者近前应诺,便立脱。师曰:汝只解恁么去,何不解恁么来?者忽开眼,问曰:一灵真性,不假胞胎时如何?师曰:未是妙。者曰:如何是妙?师曰:不借借。者珍重便化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七十九:

师(良遂)参麻谷,谷见来,便将锄头去锄草。师到锄草处,谷殊不顾,便归方丈,闭却门。师次日复去,谷又闭门。师乃敲门,谷问:阿谁?师曰:良遂。才称名,忽然契悟曰:和尚莫谩良遂,良遂若不来礼拜和尚,洎被经论赚过一生。谷便开门相见。乃归讲肆,谓众曰:诸人知处,良遂总知。良遂知处,诸人不知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:

师(九峰)尝为石霜侍者。洎霜归寂,众请首座继住持。师白众曰:须明得先师意,始可。座曰:先师有甚么意?师曰:先师道:休去,歇去,冷湫湫地去,一念万年去,寒灰枯木去,古庙香炉去,一条白练去。其余则不问,如何是一条白练去?座曰: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。师曰:元来未会先师意在。座曰:你不肯我那?但装香来,香烟断处,若去不得,即不会先师意。遂焚香,香烟未断,座已脱去。师拊座背曰:坐脱立亡即不无,先师意未梦见在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一:

雪峰在德山作饭头,一日饭迟,德山擎钵下法堂。峰晒饭巾次,见德山乃曰:钟未鸣,鼓未响,托钵向甚么处去?德山便归方丈。峰举似师(岩头)。师曰: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。山闻,令侍者唤师去。问:汝不肯老僧那?师密启其意。山乃休。明日升堂,果与寻常不同。师至僧堂前,拊掌大笑曰:

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,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!虽然,也只得三年活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二:

师(香严)一日,芟除草木,偶抛瓦砾,击竹作声,忽然省悟。遽归沐浴焚香,遥礼沩山。赞曰:和尚大慈,恩逾父母。当时若为我说破,何有今日之事。乃有颂曰:一击忘所知,更不假修持。动容扬古路,不堕悄然机。处处无踪迹,声色外威仪。诸方达道者,咸言上上机。沩山闻得,谓仰山曰:此子彻也。仰曰:此是心机意识,著述得成,待某甲亲自勘过。仰后见师,曰: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,你试说看。师举前颂。仰曰:此是夙习记持而成,若有正悟,别更说看。师又成颂曰:去年贫,未是贫;今年贫,始是贫。去年贫,犹有卓锥之地,今年贫,锥也无。仰曰:如来禅许师弟会,祖师禅未梦见在。师复有颂曰:我有一机,瞬目视伊,若人不会,别唤沙弥。仰乃报沩山曰: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三:

师(龙潭崇信)忽于一日问天皇曰:某甲身厕僧伦,已果宿志,未蒙和尚指示个心要,伏乞指示。天皇曰:你自到吾身边来,未尝不指汝心要。师问:何处是和尚指某甲心要处?天皇曰:汝擎茶,吾为汝吃;汝持食,吾为汝受。汝和南,吾为汝低首。何处不是示汝心要?师低头沉吟顷刻,天皇云:见即直下便见,拟思则便差。师问已,顿悟指要,便问:毕竟如何保任,则得始终无患?皇曰: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。不要安禅习定,性本无拘。不要塞耳藏睛,灵光迥耀。如愚若讷,行不惊时。但尽凡心,别无圣解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四:

僧问:从上立祖意教意,和尚为甚么却言无?师(夹山)曰:三年不吃饭,目前无饥人。曰:既是无饥人,某甲为甚么不悟?师曰:只为悟,迷却阇黎。复示偈曰:明明无悟法,悟法却迷人。长舒两脚睡,无伪亦无真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五:

师(大颠)初参石头。头问:哪个是汝心?师曰:见言语者是。头便喝出。经旬日,师却问:前者既不是,除此外何者是心?头曰:除却扬眉瞬目,将心来。师曰:无心可将来。头曰:元来有心,何言无心?无心尽同谤。师于言下大悟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六:

僧问:劫火洞然,大千俱坏,未审这个坏不坏?师(大随)曰:坏。曰:恁么则随他去也。师曰:随他去。僧不肯。后到投子,举前话,子遂装香遥礼曰:西川古佛出世。谓其僧曰:汝速回去忏悔。僧回,师已殁。僧再至投子,子亦迁化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七:

一日,马祖升堂,众才集,师(百丈)出卷却席,祖便下座。师随至方丈。

祖曰:我适来未曾说话,汝为甚便卷却席?师曰: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。

祖曰:汝昨日向甚处留心?

师曰:鼻头今日又不痛也。

祖曰:汝深明昨日事。师作礼而退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八:

越九年,师(达摩)欲返天竺,命门人曰:时将至矣,汝等盍各言所得乎?时有道副对曰:如我所见,不执文字,不离文字,而为道用。祖曰:汝得吾皮。尼持曰:我今所解,如庆喜见阿佛国,一见更不再见。祖曰:汝得吾肉。道育曰:四大本空,五阴非有,而我见处,无一法可得。祖曰:汝得吾骨。最后慧可礼拜,依位而立。祖曰:汝得吾髓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八十九:

琅琊觉禅师尝问讲僧云:如何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?对云:起即是病。又问:如何是于诸妄心亦不息灭?对云:息即是病。又问:如何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?对云:知即是病。又问:如何是于无了知不辨真实?对云:辨即是病。师笑云:汝识药矣,未识药中之忌也。——五灯会元

 

经论背诵九十:

六祖大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,因至寺后五里许,见山林郁茂,瑞气盘旋。师振锡卓地,泉应手而出,积以为池,乃跪膝浣衣石上。忽有一僧来礼拜,云:方辩是西蜀人,昨于南天竺国,见达摩大师,嘱方辩速往唐土: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,现传六代,于韶州曹溪,汝去瞻礼。方辩远来,愿见我师传来衣钵。师乃出示,次问:上人攻何事业?曰:善塑。师正色曰:汝试塑看。辩罔措。过数日,塑就真相,可高七寸,曲尽其妙。师笑曰:汝只解塑性,不解佛性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一:

若欲成就种智,须达一相三昧、一行三昧。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不生憎爱,亦无取舍,不念利益成坏等事,安闲恬静,虚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。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,不动道场,真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,如地有种,含藏长养,成熟其实。一相、一行,亦复如是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二:

大圆镜智性清净,平等性智心无病,

妙观察智见非功,成所作智同圆镜。

五八六七果因转,但用名言无实性。

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三:

无端起知见,著相求菩提。情存一念悟,宁越昔时迷。

自性觉源体,随照枉迁流。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四:

因守无常心,佛说有常性。不知方便者,犹春池拾砾。

我今不施功,佛性而现前。非师相授与,我亦无所得。

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五:

说通及心通,如日处虚空。唯传见性法 ,出世破邪宗。

法即无顿渐,迷悟有迟疾。只此见性门,愚人不可悉。

说即虽万般,合理还归一。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

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

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三障。

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

色类自有道,各不相妨恼。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

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欲得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

自若无道心,暗行不见道。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

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

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

欲拟化他人,自须有方便。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现。
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正见名出世,邪见是世间。邪正尽打却,菩提性宛然。

此颂是顿教,亦名大法船。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六:

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

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

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

若能钻木出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

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。

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

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
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

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。

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七:

无上大涅槃,圆明常寂照。凡愚谓之死。外道执为断。

诸求二乘人,目以为无作。尽属情所计,六十二见本。

妄立虚假名,何为真实义。惟有过量人,通达无取舍。

以知五蕴法,及以蕴中我。外现众色象,一一音声相。

平等如梦幻,不起凡圣见。不作涅槃解,二边三际断。

常应诸根用,而不起用想。分别一切法,不起分别想。

劫火烧海底,风鼓山相击。真常寂灭乐,涅槃相如是。

吾今强言说,令汝舍邪见。汝勿随言解,许汝知少分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八:

一切无有真,不以见于真。若见于真者,是见尽非真。

若能自有真,离假即心真。自心不离假,无真何处真。

有情即解动,无情即不动。若修不动行,同无情不动。

若觅真不动,动上有不动。不动是不动,无情无佛种。

能善分别相,第一义不动。但作如此见,即是真如用。

报诸学道人,努力须用意。莫于大乘门,却执生死智。

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。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

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。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——六祖坛经

 

经论背诵九十九:

三祖信心铭

 

经论背诵一百:

永嘉大师证道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