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德勒思想概要

发表时间:2025-03-13

浏览量:109
阿德勒思想概要
本文摘自网络:
在心理学领域有三大巨头,弗洛伊德和荣格,还有阿德勒。前二位大家都听说过,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一位不为人知的三大巨头之一,阿德勒。不为人知的原因是他的理论超越了那个时代一百多年。阿德勒的理论听起来有点反常识,实际上,如果真正理解的话,他的理论非常适合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还很浮躁的时代,用他的理论指导人生的话,一点不夸张,所有人都能立刻获得幸福。要注意,是立刻,不是在某一个遥远的时间点,你的人生就能像看爽剧一样一路开挂,走向人生巅峰。
下面,我们介绍一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,简称阿,和他的核心理论。阿出生于一八七零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,是一名犹太人,家里面有七个孩子,他排行老二。阿从小体弱多病,是一个有点自卑的孩子,经历了各种病痛后,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。直到后来,阿成为跟弗洛伊德,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,在心理学领域是绝对的大宗师地位。
一开始,阿和弗洛伊德是很好的朋友,直到后来因为在学术上的分歧而分道扬镳。他们两人的观点简单来概括的话,可以这么形容:弗洛伊德认为是过去决定现在,非常好理解,就是说,你之所以是你,是因为你过去的所有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你。这就叫原因论。比如说,你之所以讨厌吵闹的地方是因为你小时候受到了某种心理创伤。所以这一派的心理学家就喜欢找你的伤疤,帮你分析原因,很多人会发现,这样其实解决不了问题。而阿不喜欢原因论,他认为再怎么找原因,也无法改变一个人。而且他认为过去不决定现在,而是现在决定过去和未来,听起来好像用他的理论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一样。现在可以决定未来比较好理解,但是现在可以决定过去听起来就有点荒谬了。已经发生的事情自然是无法改变的,具体是怎么回事呢?
举个例子,有一个人非常害怕出门,只要一踏出房间就会手脚发抖。他特别想改变自己,但是改变不了。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分析,这个人害怕出门,可能是小时候受到过某种虐待,导致他害怕跟人接触。阿不这么认为,大家想一想,如果所有人都是由过去决定的,是说不通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不是所有受到过虐待的人都害怕出门。然后如果过分强调用过去解释原因的话,一个人就永远无法改变。而阿认为过去也许能影响现在,但是不能决定现在。他认为这个人不想出门,不是因为他的童年经历,恰恰相反,是因为他不想出门,才制造出一种不安的情绪。也就是说,是先有了不想出门的目的,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才制造出不安和恐惧的情绪。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。
阿认为心理创伤其实不存在,一个人并不会因为某种心理创伤而痛苦。痛苦这个表象只是因为他想达到自己的目的,然后去过去的经历中找合理的因素,然后创造了似乎是现在痛苦的情绪感受。比如那个不想出门的人,可能是害怕被评价,也可能是想要吸引家人的更多关注,这是他深层的目的。心理创伤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脑编造出来的挡箭牌。
有的人会想,像情绪感觉就不能用目的论来解释,比如说,你走在大街上,突然被人迎面撞上,被泼了一身饮料,然后你大发雷霆,吼了一嗓子,这总不能用目的论来解释吧?很明显,用原因论才能解释。因为被弄脏了衣服,才导致愤怒的情绪。但阿认为,你不是因为愤怒而大发雷霆,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愤怒的情绪,目的是为了震摄撞上来的人。按照原因论,被泼了饮料必定造成你的愤怒,因为过去决定现在。但是如果是一位花季美少撞上来,有可能你不仅不会生气,还会说没关系,因为这个时候,你的目的发生了改变,想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。再比如说,上司训斥员工的时候,正在气头上,老板给他打了个电话,上司的愤怒情绪马上收起来,变成无比温柔的声音,然后电话一挂掉,马上就能切换形态,变成愤怒的上司。
所以说,是先有的目的,才有的情绪。情绪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。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伤害害怕做什么事情,他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选择了害怕,而不是因为心理创伤。
那么,目的论真的适用所有的情况吗?我们看看现实的世界。有的人出生在富裕充满爱的家庭,也有的人出生在贫穷还受虐待的家庭。每个人有不同的民族、国籍和人种,很显然有人天生就很痛苦。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,过去的原因决定现在的你,非常合理。但阿认为,一个人之所以不幸是自己的选择,而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很不幸。这个解释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。用目的论解释的话,这个人的不幸不是因为天生的环境,也不是因为遇到了不幸的事情,而是他认为“不幸”对他来说更有利。
不光如此,阿还认为,一个人的性格也是自己选择的,性格在阿的字典里就是一个人通用的生活方式。就是,一个人怎么看自己,怎么看世界,构成他的性格。把这些你赋予的意义汇总起来,就是一个人的性格。阿说,虽然每个人的人种、国籍、家庭环境等等各种因素,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,但是其实所有的不幸和奇怪的性格都是自己无意识选择的结果,这个选择大约是在童年时或更早发生的。既然是自己选择的结果,那么就意味着可以重新选择。我们出生的时间地点和家庭是选择不了的,但是问题不在于过去,而是现在。不管你现在是选择跟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,也即性格,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,关键在于你自己。
话是这么说,但真实的情况是,很多人都是想改变的,但是根本改变不了。阿就说,这是因为你给自己下了“不改变”的决心。这听起来有点狡辩的意思,具体原因每个人都有差异。可能是因为仅管你现在不快乐、不幸福、不自由,但是,你还是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更舒服,不做改变对你来说更轻松、更安逸。所以过去的经历就变成了一个不做改变的好借口。
再比如说,有的人想写一本小说,但是他怎么都写不出来,原因是没有时间,工作太忙,实际上,他可能是通过这些方式,让自己觉得,如果我怎么样,就能怎么样。他只想活在“只要我有时间,我也可以”这种可能性中。这样就不需要面对作品很差,受到种种不好的评价等等。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结果,而不是没有时间导致的结果。
再有,有的人害怕告白,说是因为脸红恐惧症,如果没有脸红恐惧症,就可以大胆告白。实际上,不告白可能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,而是因为不需要鼓起勇气,不用担心被拒绝,所以脸红恐惧症,不是原因,是为了达到不去告白的目的而捏造的借口。
那么具体要怎么改变自己的选择呢?绝大多数人都是害怕改变的,不变的话,结果是不满。而改变的话结果是不安。正常情况下,大多数人会选择忍受不满,接受现状。阿说,通过改变获得幸福的关键就是要有勇气。阿心理学其实就是勇气的心理学,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幸,不是因为他的过去、他的环境,也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,只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。所以阿心理学认为,你的人生不取决于过去,而取决于现在。现在的你想要获得幸福的关键是勇气。
目的论就讲到这里,用一句话总结就是,你的过去不会束缚你,除非你让它束缚。
接下来要讲阿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: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。听起来有点太绝对了,其实还真找不到反例。
比如说一个人的烦恼是长得丑,这跟人际头系有什么联系呢?还真有。因为丑就意味着有漂亮的,穷意味着有富的,胖意味着有瘦的,失败意味着有成功的。这些都是因为有对比,也就是人际关系。也有人说,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的话,那如果没有人际关系,是不是就没有烦恼。但是,世界上真的只有一个人,还是会有烦恼,就是孤独。所以,阿这句话是错的。不过,事情真是这样吗?其实一个人只有被周围的人疏远,才会感到孤独。而且世界上如果只有一个人,孤独这个概念都不会存在。也不会需要语言、逻辑和常识,只有一个人在无人岛上想念岸上的人,这个时候才会孤独。所以,孤独感仍然来源于人际关系。
如果任何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的话,处理好人际关系就非常重要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获得幸福。阿认为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,就必需做好一件事情,就是“课题分离”。
人际关系出了问题,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。课题分离说的是,两个人的关系分为你的课题和我的课题。就是说,我的事情我来决定,你不要干涉我的事情。然后你的事情你来决定,我也不干涉你的事情。
比如说,老公想要辞职回家躺平,做不做这个决定是老公的课题,老婆不能干涉。但是老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。因为老公辞职回家躺平,老婆有两个选择:一个是离婚,一个是辛苦多赚钱。具体怎么选,这是老婆的课题。她不能能对老公说:不行,你不能辞职。这就是干涉了老公的课题。就是说,每个人控制自己能控制的部分,而不要试图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部分。老公要辞职,老婆做出什么决定,老公是控制不了的。老公能控制的是要不要辞职。同样的,老婆控制不了老公要不要辞职,她能控制的是做出什么样的选择。阿说,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起因几乎都是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,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。一旦进行课题分离,所有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和谐。而一旦课题混乱,人际关系也会混乱,双方都会陷入痛苦之中。
而课题分离的重灾区发生在亲子关系中。其实,就算是自己的孩子,也不应该干涉他的课题。比如说孩子的学习、工作、婚姻,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。父母最好不要干涉。具体怎么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呢?比如孩子认不认真学习,这是孩子的课题。那么去让孩子认真学习,是不是父母的课题呢?答案的关键就是要看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。孩子不认真学习的后果,就是成绩不理想,上不了好学校,最终的结果不是父母承担,而是孩子自己来承担。所以,认不认真学习,这是孩子的课题。
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用“为你着想”来干涉孩子。但是这些干涉行为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孩子,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,虚荣心或控制欲。这种课题分离,听起来就好像孩子直接不管不顾就行了。阿说,不是的。父母需要的是了解孩子,守护孩子,去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他自己的课题。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要准备好随时给他适当的建议。但是,如果孩子没有求助,父母就不能上去指手画脚。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人生,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,就很容易失去自我,对自己和孩子来说,就成了灾难。这样的父母其实需要意识到,一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他有独立的想法。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,可能是不要让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,而是让他学会为了自己而活。
说到这里,就感觉连最亲近的人,都要保持课题分离。听起来会觉得这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,实际上,课题分离不是一个目标,而是人际关系的地基。地基就意味着,如果做不到课题分离,就很难建立深厚稳固的人际关系。就像看书一样,眼睛贴着书就什么都看不到。
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适当的距离,就算是最亲近的人也一样,但是也不能距离太远,这个尺度大概是伸手能触及,但是又不进入对方的地盘。如果能够保持这种适度的距离,在人际关系中就不会有烦恼。
但实际生活中,我们经常碰到好意帮助我们的人。如果按照课题分离原则,不就是说别人在多管闲事吗?其实这是一种回报思惟。就是说,不管对方对你做了什么,也不管是不是你需要的,你都觉得必须报答他,不能白白让别人付出。阿认为,不管对方为你做了什么,你都要做自己的选择,也就是你怎么回应他,你是自由的。不要因为对方做的事情你总是要给予相应的回报。用课题分离的原则来看,我为你做了什么,是我的课题。你怎么对我,是你的课题。但是我不能干涉你的课题,也就是说,我不能因为我为你做了什么,就要求你同等的回报。实际上,你可以什么都不做,也可以做点什么,这是你的课题,不要受到回报思想的约束。
可能有的人做不到这一点。大家可以这么想,如果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,就是为了回报的话,就会非常痛苦。因为对方回不回报你,这是别人的课题,是由他来决定的,不是由你来决定的。对此你是无法控制的。想要控制无法控制的东西,就会非常痛苦。同样的,如果一个人被帮助后,总是想着回报别人,就会陷入恩惠的枷锁,做一些不想做的事,说一些不想说的话。别人的帮助反而变成了你的烦恼。抛弃知恩图报的观点。这样听起来很有一种“白眼狼”的感觉。我帮了你,结果你根本没想着回报我。其实,一个想帮助你的人如果这么想的话,就说明他帮助你的目的不是为了帮你,而是为了得到回报,最终还是为了他自己。同时,你还要受到道德绑架。这个人际关系就会带来烦恼。所以,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,就不要想着回报。在被帮助的时候,也不要陷入回报思想中。
有人说,我害怕别人说我不懂得知恩图报,这就涉及到别一个问题,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很多人是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,如果一个人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,看着别人的眼色行动,为了满足别人的预其而活,这个人就会失去自由。他的行为就取决于周围的人。这样做的好处呢是不会被其他人讨厌。那么,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,就感觉这个人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其实不是这样。恰恰相反,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做到了课题分离。你怎么做是你的课题,其他人怎么评价你,是其他人的课题,你不干涉。如果其他人想要通过他的看法来影响你的课题,那么,其实这是一种以他的自我为中心的做法。然后,正常人都想要被人喜欢,这是人的自然欲望,没有人想被讨厌的。但是,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就非常不自由,也不可能实现。不管你多么的小心翼翼,总有人讨厌你。
所以,阿说,想要获得自由,就需要付出代价。这个代价就是在人际关系中,被一部分人讨厌。当然,这不是说故意去让人讨厌,而是要做到课题分离。比如说有人不喜欢你,这是别人的课题,你不能去干涉。同样,你不喜欢别人,这是你的课题,但是对方不能说,我对你这么好,你却不喜欢我?这就是干涉了你的课题。他喜不喜欢你是他的课题,你喜不喜欢他是你的课题。对方说这个话是一种回报式思维。所以阿说,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,就不要畏惧被人讨厌,要有被讨厌的勇气。用一句话概括课题分离就是,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课题,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。
刚才我们说,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,那么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?阿说,是共同体感觉。这里说的共同体包括家庭、学样、工作单位、社会、国家,还包括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甚至还包括动植物和非生物,它指的是囊括一切跟自己有联结的人事物。
比如家庭是一个共同体,学校也是。最小的共同体是什么呢?就是我和你。只要有两个人存在,就会产生社会,产生共同体。那么共同体感觉指的是什么呢?比如说,在一家公司里,公司的所有人都是伙伴,你能感觉到在为伙伴们做贡献。在做贡献中你能感觉到自己的位置,就叫共同体感觉。
换成家庭的话,家里的所有人能在家庭中认识到自己在做贡献,并且在做贡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阿认为,这种共同体感觉是幸福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。既然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,换句话说,幸福的来源也源于人际关系。要注意的是,阿说的做贡献不是说去讨好别人,获得别人的认可。
比如说A正是因为不想被B说他不好,所以A特别在意B认不认可A,这其是就不是真心地在关心B,而是对自己的执着。因为A只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,而不是真的关心B。所以,A的行为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。阿认为,拼命寻求认可的人,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,所以才会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。在共同体里面,讨好别人的本质还是为了自己,以自己为中心。但是在共同体里面关心别人,真正的从对方的利益出发,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,这才是非讨好式的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利他行为。就好像我们看地球仪,可以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中心,也可以把非洲看成世界的中心,每个国家都可以看成世界的中心。同时每个国家又都不是世界的中心。换成人来说,每个人可以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,但是同时也是共同体的成员,是整体的一部分,所以不管是谁,都不是世界的中心。在共同体里面,比如说家庭里,老公如果以自我为中心,在跟老婆相处的时候,就会这么想。但是老婆不是为了老公的预期而活着。这样时间久了之后,老公的期待一步步落空,共同体里的伙伴就慢慢变成敌人。
所以,在任何关系中,把自己放在世界中心的话,就会很快失去所有的朋友。阿说,在人际关系中,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,而是必须思考,我给这个人什么。这样才能融入到家庭、学校、公司等等各个共同体里面,并且在这些共同体中找到自己产位置。
那么,应该怎么做到课题分离的同时还能形成“我属于这里”的共同体感觉呢?就是说,怎么在保持距离的同时,还能让关系的距离非常的亲近。阿提到了一个概念,叫做横向关系。也就是两个人是平等的关系,而不是纵向的上下级关系。
比如说,我们平时应该经常表扬孩子,认为表扬孩子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阿的立场是,不可以表扬孩子。听起来很反常识。不表扬,难道天天批评孩子吗?阿认为,表扬这个行为其实含有“强者”评价“弱者”的特点。比如我夸你,不错啊!你真了不起!或者是你做的很好!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别扭,因为表扬里暗含了一种上下级关系,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一级。而且表扬别人,其实是一种操纵行为,用来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人的做法。表扬的含义里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。所以,阿认为,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,就是用糖还是用皮鞭的区别,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别人。
也有人说,站在孩子的立场,哪个孩子不想被表扬呢?又有哪个下属不想被上司表扬呢?被表扬好像是你本能的渴望,其实,不管你是表扬别人,还是被别人表扬,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上下级关系。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两个人是不平等的。只有生活在纵向关系中,才会希望得到表扬。而阿心理学的立场是,反对一切纵向关系,他提倡所有人际关系都看成是横向的平等的关系。上司和下属,孩子和父母,家庭主妇和在外赚钱的老公,他们虽然身份不同,但是是平等的。
然后干涉别人课题的行为,背后的原因也是这两个人建立的是纵向关系。就比如说,父母命令孩子好好学习,原本是善意的,结果变成一种操纵。但是,如果把纵向关系变成横向关系,干涉问题就不会有了。两个人是平等的,就不会有居高临下命令孩子,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,提高孩子独立面对自己的课题的能力。在这个过程中,既不要表扬,也不要批评。
大家想一想,表扬或批评孩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?一个孩子想要获得表扬,就要符合别人的期待,这就会让孩子不断地迎合别人的价值观,来获得表扬或者避免批评,他的人生就变得不自由了。
有人说,既不能批评又不能表扬,那要怎么做呢?答案是,接受孩子的每个状态,在平等的基础上去鼓励孩子。具体怎么鼓励呢?平时人和人相处的时候,既不批评也不表扬,感觉什么台词都没有了。大家可以尝试不要去评价别人,多说谢谢。在被帮助后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。比如说,你帮了我大忙,我很高兴之类的话。这些方式都是横向关系鼓励法。有的父母可能会反驳,孩子每天调皮捣蛋,完全没有对他说谢谢或者你帮了我大忙的机会。这种说法,其实是把孩子放到了你的行为标准里面,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好、上好大学,进好公司,把自己的孩子套用到自己的标准后,相当于开始评价孩子。而评价是纵向关系的行为。阿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比较。孩子不是别人,他只是他自己。不要按照理想的标准去评分,而是从零出发,让他自由生长。
最后,我们讲讲如何获得幸福?阿认为,幸福其实就是共同体感觉,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,让自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你在共同体中是有贡献的,并且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比如说对家庭的贡献,对社区的贡献,对国家的贡献,对人类的贡献。要注意的是,这里说的贡献,没有大小之分。不是要多么了不起的贡献。只要你能感受到自己在做贡献就行了。这里的重点是你的感觉,而不是让别人评价你有多少贡献。就比如说,你为家里做了一顿家常便饭,你为社区清理了几片垃圾,你为国家种了一棵树,什么贡献都可以,只要你能体会到贡献的感觉并且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那么具体怎么获得幸福,也即怎么获得共同体感觉呢?阿给出了三个要点:自我接纳,他者信赖,他者贡献。
第一条,自我接纳。就是说,不要纠结无法改变的东西,在开头的目的论中我们讲到,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自己如何赋予经历的意义,也就是放弃原因论,拥抱目的论。现在可以改变过去和未来。
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还不太一样。自我肯定有一层意思是,明明做不到,但是不断暗示自己,我能行这种感觉。但是自我接纳不一样,它的意思是可以诚实地接受这个“做不到的自己”。好的自己,不好的自己,都可以接受。然后朝着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走就行了。就比如说,一个学生考了六十分,他觉得这次只是运气不好,我要是认真起来能考一百分,这就是自我肯定。大家会发现,这个学生其实没有接受自己考六十分的自己。但是如果这个学生诚实地接受了考六十分的自己,然后努力思考怎么接近一百分,像这样不纠结已经过去的六十分,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下一次考试,不管是好的自己还是不好的自己都可以接受。这就是自我接纳。
再来看他者信赖,阿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是信用,而是信赖。什么区别呢?信用是有条件的,银行给你贷款你得有良好的纪录,有抵压物才可以。但是信赖不同,没有任何信用纪录、抵压物,无条件地相信就是信赖。阿认为,就算被欺骗被利用,也要继续无条件信赖他人。这种方式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没心眼的傻子,更像是一个圣人的做法。阿认为,如果不这样做的话,就会进入反面。信赖的反面是什么?是怀疑。如果人际关系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,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。对方也会马上感觉到你不信赖他,就很难建立深厚的关系。
但是怎么克服对背叛的恐惧呢?其实就是课题分离和自我接纳。我信不信任你,是我的课题。你背不背叛我,是你的课题。只要能接纳真实的自己,看清自己能控制的和自己无法控制的,就能理解背叛是对方的课题。
有位作家说过一段话,体现的就是类似的观点:我不后悔对任何一个人好,哪怕是看错人,哪怕是被辜负,哪怕是撞南墙。因为我对你好,不代表你有多好,只是因为我很好。
如果同时做到了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的话,你身边的人就被看作是无条件信赖的伙伴了。当然,也可以剪断不想要的关系。这是自己的课题。
然后获得共同体感觉的第三个关键点是他者贡献,有了伙伴之后,对伙伴产生的影响,做出的贡献,就是他者贡献。但是阿说,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。非要做出牺牲的贡献阿是不提倡的。他认为,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自我去帮助他人。而是为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对共同体有益,也就是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。
他者贡献是为了能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。就比如说上班,赚钱是其中一个重大因素,不过,像很多富豪,他们早就赚到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,但是,他们仍然忙碌的工作。他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?如果只是为了赚钱,对他们来说,只是数字的变大了一点。而阿认为,对他们来说,就是为了他者贡献,获得共同体里的归属感,是为了体会自我的价值,也就是获得共同体感觉。
表面上,他者贡献是在贡献他人,但是最终不还是为了自己吗?感觉还是一种伪善。阿说不是的。比如说,在一个家庭单位的共同体里面,吃完饭之后,餐桌上都是餐具,孩子和老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,只有老婆一个人在收拾。按照常理来想的话,妻子就会产生为什么没有人来帮我之类的怨言?但是阿认为,这个时候就算是听不到家人的感谢,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孩子和老公为我做了什么,而是我为他们做了什么。因为这个共同体里面都被你看作是无条件信赖的伙伴,他们开心你就开心。你也能在做贡献的同时,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。所以,这种共同体感觉不是一种伪善。如果把伙伴看作是敌人,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贡献才是伪善。
所以自我接纳、他者信赖、他者贡献整体来看就是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,做到自我接纳,就不会再惧怕他人的背叛,做到他者信赖,然后正因为对他人无条件地信赖,把他人看做伙伴,就能做到他者贡献。然后又因为对他人的贡献,就会感觉到自我的价值,并接受真实的自己。然后又进一步做到自我接纳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这就是幸福的方法。
阿认为,幸福即贡献感。人只要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,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,这种对别人有用的感觉,不管是看得到的,还是看不到的都可以,只要感觉到就可以。这种感觉是一种主观感觉,用一句废话讲,就是感觉到幸福了,就幸福了。
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幸福呢?是爬上山顶那一刻的喜悦吗?假如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为了爬上山顶的登山活动,那么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路上,直到爬上山顶的那一刻,真正的人生才开始。那之前爬山的过程就变成“临时的人生”,要是万一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登上山顶,整个人生都变成了“临时的人生”。这种人生态度就不会产生自我接纳,更不会得到幸福。
阿认为,不要把人生看成一条条线,而是看成一个个点,每一个点都是平等和完整的。人生就是连续的瞬间组合起来的。比如说,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一场舞蹈的话,舞蹈本身就是目的。这就不存在“在路上”的临时人生。
再比如说旅行,如果到了目的地才算旅行,那我们就想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,然后最快的速度返回。但是实际上,真正的旅行从出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。去目的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,如果因为一些状况最终没有到达目的地,那它也是一场旅行。
有人会问,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人生不需要目标吗?以登山为例,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的话,那其实坐缆车、坐电梯、坐直升飞机都可以更快地登上山顶,逗留几分钟再下来。但是,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上山顶,而是登山本身,那么,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,就不重要了。
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看人生的话,人生就像是一条故事线,大家都按照故事生活,也就是过去和环境决定了现在的我。如果用阿的观点,人生就是连续的瞬间和每一个当下,不需要一个既定的故事,而需要的是聚焦此时此刻。而且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改变。
所以说,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过去和未来,而是现在。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,你的人生永远处于完结和完美的状态,不管是多少岁终结的人生都是幸福的人生,没有遗憾。
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阿认为,不存在普世的人生意义,能够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的只有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