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第十二讲下
发表时间:2023-04-01
浏览量:3201
故知万法尽在自心,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?
其实怎么去悟自心,去见自性?就是别去外找,别执着外相,别执着外境。什么事情都回到自己这里来,烦恼了呢,自己解决;自己有执着了,自己要看到;自己忽然间明白了一些东西,自己知道就行,也不用到处去宣扬。你领会的、突然明白的到底起没起作用,是不是真的,你要去验证。只是一次明白没用,你要多次明白,“哦!确实是这样的。”那你就会了,你就觉悟了。所以都向自心去看。何不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?自己念念都清楚,会用了,用而无滞,就能顿见真如本性。知道自己不向外去找了。
《菩萨戒经》云:我本元自性清净。
这是《梵网经》里边的一句话。“我本元自性清净”,就是我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。真实的我是不生不灭,没有染污的。《涅槃经》里讲的常乐我净,这个佛性之我是清净的,是不染的,是没有烦恼的,没有妄念的,是没有法可得的,无大无小、无长无短、无方无圆,无高矮、无善恶、无是非、无好丑、无男女、无形无相,大则无边无际,小则于一微尘中都能够显现,所以是不可思议的。
“我本元自性清净”,这是一个根本。一旦你不清净了,一旦你觉得不舒服了,你被妄想妄念欺骗了,赶紧回到当下来。转个身,转个念,立刻就能回到本元清净中来。走开也好,低头也好,反问对方也好,都是妙法。过去有僧问祖师:“什么是不变之性?”祖师一低头做思维状态,良久,其实是给他答案呢,看上去像是思惟,实际上,已经在告诉他答案。但往往学人于此错过,不会祖师意。你不知道祖师的心在想什么,他为什么作“良久”的状态。回一句“二八月乱穿衣”也好,答一句今日有事不说法也好,都是妙法。祖师的末后一句,只是个了因,是电灯的开关。你觉得这一句话好像很容易,在你按这个开关之前你要做无量的工作,而且还要做对了。要做牧牛的工作、保任的工作,要做息虑忘缘的工作,要减少世缘,要减少造作,要转识心的运转。把这些工作都做好了,才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从一切境中抽出身来,才能头这一低,脸这一扭,才能三三得五,七七五十二。
若识自心见性,皆成佛道。《净名经》云:即时豁然,还得本心。
明白了自己,不再向外去找,也不去执着自心的境界,佛道就成了。维摩诘经云:当时一下子就心开意解了,认识到了自己的本心。
善知识,我于忍和尚处,一闻言下便悟,顿见真如本性。
六祖说:我于五祖弘忍大师那里,一听就言下顿悟真如本性。这是机缘成熟,自己的善根成熟了。五祖弘忍大师给六祖一讲,他就顿见真如本性。六祖前期也有所悟,然后五祖再给他开示,他就悟得更清楚了,顿见真如本性。
是以将此教法流行,令学道者顿悟菩提,各自观心,自见本性。
所以我将此顿教法门流行,令学道之人顿悟菩提自性。怎么顿悟菩提呢?各自观察自心,莫向外求,是否无端起心动念。但能不住烦恼尘劳,妄心不起,回到当下,即见本性。
《楞伽经》里讲到一切如来有二种法:言说法如实法。如实法就是指宗门这一法,实相法。它是自行圣智境界。就是只关心自己的起心动念,莫向外看。听起来好像就是一种自私的感觉,其实不是。它不是自私,它跟世间人那种只想自己完全不一样。这里的只关心自己,是关心自己的起心动念,关心自己是否又迷到外缘中去,关心自己怎么解脱,关心真实的东西。世人的那个关心自己,是关注了一个虚妄的东西、虚假的东西,它是一种痴迷、执迷,它会带来苦。佛法里的自证圣智所行境界、自悉檀,是看自己的内在是否改变,是关注于真实,不去关注外境和假象,不去关注人我是非,不去关注烦恼。这个自己和那个自己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世间人也说做自己,要独立,要活出自己来,其实他们都活不出自己来。他越活越偏执,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己,都落在我执里了,还觉得自己特立独行,还觉得自己活得很好,所以不学佛法能真正活出自己无有是处。要想真正活出自己,活出那个真实的、真正的、不灭的自己,得先觉悟什么是自己。
“是以将此教法流行,令学道者顿悟菩提”,其实六祖大师讲这部《坛经》就是引导大家回归自性,不要向外去执迷。整部《坛经》时时处处提撕回到自己这里来,一切佛法,本自有之,但能直用,直了成佛。时时开示学人:向内看,各自观心,只看自己!看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,看自己的行住坐卧是否与道相应,看自己是不是分别是非人我,看看自己每天是不是经常烦恼,看自己的恐惧、忧虑从何而来。修行最难的就是关注自己,大家都爱去观察评价别人,忘了自己的修行。这个关心自己不是为自己谋利益,谋世间的财色名食睡,而是关注好自己的安宁,保护好自己的心,善护念,不要跑到别人的境界中去。不让自己枉受烦恼。
若自不悟,须觅大善知识,解最上乘法者,直示正路。
自己若不能够觉悟自心,那就要找大善知识,能解最上乘法的人,为自己开示正修行路。这个大善知识有一个条件,就是解最上乘法,要明心见性。只有见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,不见性不名善知识。“直示正路”就是告诉你正确的修行和解脱之路、有效的修行和解脱之路。
是善知识有大因缘,所谓化导,令得见性。
“是善知识有大因缘”善知识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,都是佛菩萨再来人,有愿力,对众生有大慈大悲,能够不舍本愿,不舍众生的人。他有大智慧,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人。不是随便就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大善知识,他是很难得的,世间希有,希有复希有。要自己准备好,具足善根因缘才能遇到。这样的人大多看上去很平凡,很平常,根本就认不出来。但是如果遇到了,就要好好珍惜。这样的善知识可以指引我们修行,令我们得见本性。
怎么“见性”我已经讲过了,就是出离妄念,不住妄想尘劳,回到当下。金刚经云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做到这一点,即是见性。后边就是养这个功夫。牧牛的方法一定要学会了,然后自己慢慢练,不管在哪儿,都要多练习牧牛。别再去求别的法、见别的性了,那都不是见性。千万不要认“能听的、能看的”、“前念后念之间的那个”是自性。那都是识心妄计,认贼为子。首先对见性的理要明白!别认贼为子,认贼作父,别错认定盘星,本来不是性的,你当成性了,只要你有所认,那都是识,不是性。“菩提无是处”。你认为的、认定的那个都不是佛性。佛性是行出来的,是自证出来的,是默契出来的,只能靠做,不是靠说。做而不生做想,而没有住著,没有痕迹。
我们的心始终处在一种过去的状态,过去、过去、过去……其实就是不住,古佛过去久矣。所以经云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真的能一念无所住,就一念相应,一念作佛。
一切善法,因善知识能发起故。
我们来到道场参学,进行实修。本来很多方法、很多事情都不懂的,不知道要怎么去做。善知识提醒你、告诉你、指导你、训练你,慢慢就会入道。所以“一切善法,因善知识能发起故。”这个“善法”不是世间的善法,是指为见性成佛这个了因作辅助的助道法。所谓的三十七道品,八正道,六波罗蜜,种种的因,各种佛法的缘因。这些因具足了,才能实现见性的果,这个才是真正的善法,而不是善恶之法。
三世诸佛、十二部经,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
时常提醒自己,不要向外去求去见诸佛、去学经典,多向自心领会,把你的天性活出来、行出来。三世诸佛,所有的经典,在你本性中都具足。一切都是现成的、活泼泼的,自在无碍,通透豁达,只要我们自己不起住着心,一切都不用求,不用修造,本来就有。一旦抓住了这个根本,生活的观念就立刻改变了。看这个世界、看事物的角度立刻就不一样了,心量也变大了,境界也不一样了,这才是你本性的智慧,是活的智慧。你把它活出来,就不用像我这样还捧着本经,还跟大家讲。张口就能给人讲属于你自己的《坛经》。诸佛经典包括所有的法,都是人性中本自具有的。
不能自悟,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。
如果自己不能自性,就须要去参善知识。参善知识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善根和因缘,你和这个善知识有缘你才能够找到他。你没这个缘或者自己的准备不足,很难找到这样的善知识。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看你求法的心发出来没有,你有没有迫切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。你没有这样的愿力,你没有一个迫切求解脱、求法的心理,也很难具足这个缘,这个缘会迟迟不来。等你自己真正想解脱了,想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,不想再受苦了,不想稀里糊涂地、迷迷糊糊地过这一辈子,这个心一发起来,这个缘就开始聚,开始给你安排。忽然有一天,你就会遇到这样的大善知识。其实都是你自心演化出来的,你自心的愿力增强了,这个因缘就近了。
若自悟者,不假外求。
如果能自悟本心,那就不需要向外找善知识或寻求佛法。悟得本性,不假外求。所谓迷时师度,悟后自度。世间也有无师自悟的人,虽然不多,但是也有。能自悟的,就不需外求。
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,无有是处。
如果认为必须要靠善知识才能得解脱,那就完全错了。执着于必须求善知识才能开悟,一直依赖善知识,不懂得自悟自修自度,那样永远无法解脱。阿难曾经想依赖佛陀惠他三昧,帮他开悟见性,但是一直到佛陀涅槃,阿难也没有开悟。
众生迷的时候求师度化,这没问题。但是如果执着善知识,一直依赖仰仗善知识帮助,不懂得反求诸己,认为只有跟着师父才能够成就,那是不可能的。这样反而成不了道。善知识就像桥梁,就像渡船一样,只是修行的工具和助缘,像拐杖一样,过河的时候需要这个船,到了彼岸,这个船得扔掉。小时候学骑自行车,需要有人给你扶着,骑会了就不需要他扶着了。如果他一直扶着你,你就走不快,你就不自在,你就不能够做自己的佛。你只能数别人财宝,只能依附于虚妄的外境,不能真正解脱。
何以故?自心内有知识自悟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真正的善知识,都有智慧,有活的佛法,需要自悟。悟得自己的本心,那才是真正的善知识。
我们从早到晚,一动、一静、一语、一默,任何的状态都是你内在的善知识在指引你,它非常简单纯净,不过度,不贪着,不痴迷,安静,无为。去悟这个清净心。这个内在的善知识才是真正的善知识,它分毫不错。只要你一烦恼,一受苦,你就离开了自心的善知识。自心的善知识一定是引导我们平和、安静、喜悦的,而不会给我们带来狂乱和痛苦。外在的善知识,有时候跟你讲半天,你还没听明白,还误解。一旦你能看到内心的指引,一切就变得非常简单。
我们看古人求法的时候,到祖师这里待了三年一句佛法都没给你讲。为什么?祖师是让你去悟自己本有的智慧,不要听他讲那些没用的语言文字。时节因缘一到,有的人就豁然明白,原来师父没给我说法,是让我用自己的佛法。所以说,如果总是依赖外善知识,不能向自己这里悟,那永远也成不了佛。佛是自己做的,不是别人教的。所有的大善知识其实就是提醒你这一点:别从我这里找,你那里都有!就是不停地提醒你:你那里都有,我这什么都没有。
六祖对慧明上座说:“与汝说者,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,密在汝边”。
大珠慧海来见马祖。马祖曰:来此拟须何事?曰:来求佛法。祖曰:我这里一物也无,求甚么佛法?自家宝藏不顾,抛家散走作么!曰:阿哪个是慧海宝藏?祖曰:即今问我者,是汝宝藏。一切具足,更无欠少,使用自在,何假外求?师于言下自识本心,不由知觉。
所以,我们每个人自心内都有善知识,需自悟,自见本心。但心不外驰,默契即得也。你自己的真如本性是真正的善知识,但这不是知解出来的,而是要行出来的。它不是一个知解的东西,它不是一种观念,它是需要你去练、去行出来,多练觉知,多安住当下。以前做事慌慌张张,现在慢下来,慢慢地去做,先减慢速度,再专注、认真。走路快的,放慢脚步,干活快的,要放慢速度,语速快的,放慢语速。
若起邪迷,妄念颠倒,外善知识虽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
如果内心起邪见愚迷,妄念颠倒,就算有善知识教导,也无法救你。
如果学人自己太执着了,十个佛或历代祖师全都站在你面前,也救不了你。无法说动你,因为邪见太深。人一旦起了执心、起了邪迷,鬼迷心窍,谁也劝不动。所以善知识也得放下,还得回到自己这来。你得清楚:自性自度。善知识度不了人!他只能提醒你一句,给你指个方向。最关键的还得你自己去行,这条路得自己去走,所以还是回到自性自度自悟上来。
若起正真般若观照,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。
若有了真正的般若智慧,有了转身的功夫,妄念一起,就能转过来。一念之间,转烦恼为菩提,转地狱为天堂。所以,功夫到了,所有的妄念不复为碍,你平时的修行到位了,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是智慧在起作用,烦恼再也骗不了你了,这个叫正真般若观照。
“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。”只有真正实修的人才会有这个体会,不实修的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。如果不做牧牛的功夫,嘴上讲再好,都没用!等烦恼来的时候,你过不去的时候,你煎熬的时候,你恐惧的时候,你揪心的时候,你就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修行。练好了,再遇到同样的事情,它就影响不到你,那是真自在。
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
“识自性”,不是头脑中认识到什么是自性了,而是在事上会修了,会解脱了,达到不住了,亲证解脱,这才叫识自性。能如是行得,一刹那间,即至佛地。知解出来的自性没用,老是奔念头里去跑,总是奔意识里跑,不懂得会用这个自性。会了才叫识自性。比如说游泳,你在那翻书,请来十个教练给你讲,讲了仨月了,没下过水,还是不会游泳。不练习,下水就呛着了。练一上午,比你听一百个教练给你讲一个星期都有用。
所以“识自性”,是把自性行出来,正用时没打妄想,不头上安头。理上也知道什么是本性,但不执着于一个定理和定法。把本性用出来,活出来。这才是“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”
我们一听“一悟即至佛地”,大家都开心了,觉得禅宗好简单,成佛好容易。那是你的妄想。真正识自性,是需要多长的功夫,还不能做错功夫。没有真正地把自性用出来,只是一个概念上认识,那没有用,你不得受用佛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