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第十讲下
发表时间:2023-03-30
浏览量:3040
一真一切真,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
没有所谓的真,真不过是对于不被幻迷的形容。看破假的了,就抓住真的了。圆觉经云: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所有假象的、所有生灭的再也骗不了你,那你的生活就进入了一真世界、一真法界。所谓一真法界,不是意识里的真,就是最平常的生活。平常心是道!平常心最真!待人接物,说话做事不过分,有度、有秩序、有礼貌、恭敬,既不自寻烦恼,也不恼他人,不争不抢,不执着,不卑不亢,平平常常,简简单单,一切自然流动、运行,就是“一真一切真”。
“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”什么叫“心量大事”?回到当下就是心量大事。回到当下,才能妙用无穷。时时清空,时时起用,用而不染。“不行小道”,不行头脑之道就是不行小道,不行染着之道。进入头脑一定是狭窄的,一定是堵塞的,一定是住着的,越走越空虚,怎么也出不来。从头脑里一出来,世界就广阔了,就是心量大事。六根要经常交换使用、要同时使用,别总是只用意根。
口莫终日说空,心中不修此行。
六祖大师一直提醒我们:不要口说般若,心中不修此行。一定要把实修重视起来,随时提醒自己要实修、要练习用六根生活。就是让你回到现实生活中来,回到你的当下来,别老计划,别老想着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,也不用去安排什么。随着你的本性自然运用即可,随着因缘,随着日出日落起居生活而已。每天有规律地作息,到点吃饭,到点睡觉。不要总是迷于口说,先好好活着,再说其他。有些人虽然很能讲,但是生活一塌糊涂,过得非常糟糕。为什么?口说般若,心中不修此行。把自己给骗了。
恰似凡人自称国王,终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
嘴上讲的比谁都好,可是心中不行佛法。好比如凡夫妄称自己是国王,只是自欺欺人而已。嘴上说自己是国王,其实就是一个乞丐,图一个嘴上快乐,被人家听见了抓了起来。这样心中不修般若行的人,不是我的弟子。
善知识,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
到底什么是“般若”呢?其实用中国话讲,说白了就是大智慧,就是善巧方便,就是于一切法不住的能力。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,这一天不管是做什么事情,到了什么地方,只要你能够安住当下,心不逐物,不去执着于外境,念念都不住著,是非烦恼不染其心,心中常无一物。这就是般若行。
“念念不愚”,其实是不住著,一念住就一念愚,一念不住即一念智慧。所以只要能够念念不住著,什么事情说完了就完了,做完了就完了,别生挂碍和烦恼,那就是般若行。想起来什么,想过了就放下,一想起来不舒服了,赶紧做别的事情,转个念就过去了。般若是行出来的,而不是想出来的,不是分析出来的。
一念愚,即般若绝。
这个“愚”是指迷于幻境,心有住著,也指分别和贪著,或者说是对立。总而言之,不管是对立、贪著、执着,都是生了一念心,然后有了住着。住着是进入了意识,忘了你脚底下那个觉受了,忘了六根的觉知了,忘了自己坐在哪了,忘了有没有风了,旁边的声音全都听不见了。赶紧从头脑里出来!如果紧张了,不舒服了,赶紧转身走开。两个人吵起来了,赶紧转身,第一个不说话的就是智者,那个还不停在讲的人,他讲得再有道理,他没有道理。
一念智,即般若生。
“智”就是能够转身走开,就是不住。刚才停在某个地方,生了烦恼了,念头一转,不住烦恼,就是智慧。
世人愚迷,不见般若。口说般若,心中常愚。常自言:我修般若,念念说空,不识真空。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若作如是解,即名般若智。
世人自以为聪明,讲说、议论、口说佛法,说得头头是道,他以为那个是智慧,其实还没见到真正的般若智慧。有大智慧的人就是老老实实把自己的菜择好了,把米洗好了,把桌子擦好了,把碗放好了。洗个碗,就能看出谁有没有智慧,有的人洗碗沥沥拉拉的,弄得哪都是水,也不擦干净,“哗”就放那了,也不整齐;有的人,碗洗好了,擦干净了,盆和桌子都收拾的干干净净,东西放在那里很整齐,其他人用的时候也方便。俗话说,能把小事做好了的人就能把大事做好。在很多细节上、很多平常事上能看出我们的修行,这是就事而论,相对而说。当然有洁癖的人或者是太执着细节的人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太执着细节并不是觉知,那是迷了,那是执着。
那些已经没什么事可做的人,把自己的生活,把这些小事照顾好,变成一种乐趣,这就是般若智。而不是强迫自己一定要做什么,客人来你家,在沙发上坐了一会儿,人一走,你就立刻洗沙发罩,其实早上刚换的,那就执着了。那不是觉知,也并不是注重生活的细节,而是一种偏执和病态。这种人很多。
“口说般若,心中常愚”,是修行人常犯的问题。迷在口说上,不会用佛法,所以心中常愚。有些人没有专门进行过禅修练习,但是平时他少言寡语,又会独处,遇到事情不慌不忙,又能处理好。这都是会用自性般若之智。如果迷在口说上,那你一定就忘失了当下,忘失了活泼泼的本性。“常自言:我修般若。”他自己总是想:我是修行人,我坐禅坐得好,讲法讲得好,我有智慧。给人讲法头头是道,差一点石头点地了,但是却不识真空。为什么不识真空?老在头脑里思惟空。
遇到的缘不一样,修行的效果就不一样。现在我一讲到关键的地方,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端杯子,好像都会用了。不就是这样吗?世尊拈花,迦叶微笑,你一端杯子,我就乐了。不会修,就难死人,会修就太容易了。但是大家不能只学个形式,功夫还得在平时生活里练,谁烦恼谁修行。只会个修行的形式是自欺欺人,解决不了生死大事。所以不能得少为足,刚看点火星子就停止做功夫,那还差得很远。得让这火烧起来,让智慧之火燃起来,照亮自己的生活,念念不住,念念不愚,那才是自性般若之智。
何名波罗蜜?此是西国语,唐言到彼岸,解义离生灭,著境生灭起。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其实般若也好,波罗蜜也好,摩诃也好,智慧也好,到彼岸也好,都是讲心行,都是讲不住,都是讲真实通达。“解义”不是知解,是指领会了,掌握了。别着文字相,一看“解义”,就认为是知解。这里的“解义”是指领会的意思,是指完全理解了,完全地掌握了。你理解实相了,见性了,就能离生灭。见性和著境是相对的,著境、着相,就不能见性。离相就是见性,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。并不是有个性可见,不被假相所迷,那就是见真,就是见性。
“解义”是见性的意思,见性就离生灭,著境就是着相,即生灭起。就好像水有波浪,有波浪就是著境,水就停滞了,不流通了,所以就叫此岸。离相,就像水常流通一样,不滞不住,就叫彼岸,所以是指心无所住的功夫。
“此岸”就是着相的当下,就是住着的当下,性水就不流动了,本性就凝固了。一念住,就一念生死,一念波浪起;一念不住,一念离生灭,一念到彼岸。“波浪”也是烦恼的意思,烦恼起,生灭起,生死起,无明起。离境就是见性,见性就能离相,生灭就没了。离境就是离念,念不滞着就是见性。
真正的修行就在一念之间。见性也好,著境也好,水有波浪也好,常通流也好,都是一个比喻。就是能够做到从意识里出来,就离于生灭的波浪,离于此岸;一念住著意识心,就变成了生灭,变成了烦恼,就滞留在此岸。
善知识,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;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六祖大师继续讲:善知识,迷人口念般若经,正念之时,心中妄想不除,是非炽然。若心无妄念,念念不住,是名真性。那才是真如性。自性是行出来的,不是念出来的。悟此法者,才是真正的般若法;修此行者,才是行于般若。不修就是凡夫,一念不住,自身就是佛。
修行其实就是刹那间的事,言下的事。“口念”就是意识在转,口不停地讲,形容自性也好,知解自性也好,讲说空性也好,都叫口念。心行,就是心无所住,念念流通,自在无碍,自身等佛。
“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”为什么有妄有非啊?因为没有转识成智,只是知解般若。不停地说,意识心一直住着,人我相不断,所以有妄有非。若有了实修功夫,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我们看,祖师们在关键的时候都是抽身回寮房,转身就走了。或者是正讲得热火朝天,突然不讲了,端起杯子在那儿喝茶,半天不说话,这叫真性。
真性也好,见性也好,全都是做出来的,全都是从一念知解中出来,活到直觉上来。就算我们二六时中还做不到这一点,但要知道这是解脱的关键:从妄念中出来。这是见地的问题。你要知道这样修行才是对的,是相应的!先认同这一点,然后慢慢去练习,就不会修错了。
“悟此法者是般若法”,就是我刚才讲到的这些关键的地方,自己要真实领悟,不要忘失。怎么叫解脱?怎么叫见性?怎么叫迷?怎么叫觉?怎么叫愚?怎么叫智?你都清楚了,而且你也会练了。这就叫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。
“修此行者”,从当下就开始练、开始行,即是般若行。不修就是凡夫,修即是佛。你一念不修,一念做凡夫。你一念迷惑颠倒,一念执着,一念着相,一念分别,在这说是说非、说对说错、说这个说那个,不知道反观自己,那就是凡夫。一念一拉回来:对不起,我错了,是我不对,人家没有问题,都是我自己的问题。那就是自身等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