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第九讲下
发表时间:2023-03-30
浏览量:1722
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、如化、如露、如电;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
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,汉语的意思是乘大智慧到彼岸。智慧是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佛法就成了幻化不实,如露如电的虚妄之法。口念心行,则表里一如。世人本性是真佛,离此本性外,并没有真实的佛。
以前一说心行般若,觉得比较抽象,不知道怎样去心行般若。以为打坐就是心行般若了,念经就心行般若了,可是你打坐的时候心真的歇下来了吗?念经的时候安心了吗?让大家看书,看着书还想着别的吗?安不下心来,就没有心行般若。心行般若是得通过练习掌握的活在当下的能力,能够随时随地无依地活在当下。
你如果不实修佛法,那佛法就是如幻、如化、如露、如电,解脱对你来说是虚妄的,智慧也与你无缘。如果你口念心行,心口相应,你才知道本性是佛。本性是佛,它是用出来的、是行出来的,而不是知解出来的。
何名摩诃?摩诃是大。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,无有边畔,亦无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赤白,亦无上下长短,亦无瞋无喜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无有头尾。诸佛刹土,尽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
什么是摩诃?摩诃是大的意思。心量广大,如同虚空一样,没有边际,亦无大小方圆,非青黄赤白,亦无上下长短,无形无相,也没有嗔没有喜,无是无非,无对无错,无善无恶,无始无终,无头无尾。总之,自性无一切相,离一切分别。若能见性,则知诸佛刹土,皆是幻相,同于虚空。世人本性,如同虚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也是如此。
这一段话是描绘自性般若之智的,非常生动。我们的佛性就像虚空一样,没有边畔,没有方圆大小,也没有颜色,也没有长短,也没有喜怒,也没有情绪,也没有觉与不觉,也没有知与不知,无是无非,也没有念与无念,也没有实与不实,也没有悟与不悟,没有分别,也没有不分别。
关于自性,描绘再多,也是文字。不如摘菜去。不经意间眨一下眼,打个哈欠,离开一切形容,一念不生,就相应了。一下子就心如虚空了,正是虚空时,并无虚空的概念。所以虚空也是个名字和妄想。
我们认识佛性一开始都是先从概念和名相上去理解:哦,它是无形无相的,它无喜又无嗔,非是二法。我们从知解上认识佛性的意义是什么呢?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有相身,而是无相的法身。不要去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然后告诉自己,一切万法,虚妄不实,本不自有,因心而有。知道实相无相,在迷于幻境的时候才能提醒自己,不着于善恶是非,离一切相,即得相应。
《涅槃经》里也有一段开示,是金刚身品,开示了佛性之义。《维摩诘经》里有一品是阿閦佛品,都是开示佛性的经典章节。
般若性就是不二性,不二性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般若性。佛性是智慧性,是智慧身,是法身。了解了不二性,我们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落到二法、生灭相里。从中出离,即得见性。
有时候我们看到“无法可得”,还是会去想一个空,会执着一个“无法可得”。比如说你正端杯子的时候,你正喝水的时候,你正回头看的时候,它已经过去了、不住了,这个才是无法可得,没有任何法可住。但是如果你一边端杯子喝水,一边思惟,这端杯子的是谁,不就是空吗?不就是无所得吗?你又落入分别里了。所以说,直用直行是很难的。把它行出来,那才是无法可得。它是自证自行境界,它不是思惟意识的境界。
有佛处急走过,无佛处莫停留。它不是思惟出来的,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落入到一个无法可得的观念上,去想象无法可得。
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,便即著空。第一莫著空。
六祖大师怕学人落到空的概念里,落到一个心如虚空、自性如虚空的概念里,及时地提醒大众:不要听我讲到空,就著到空相里。修行首先不要着个空的认知。
怎么才能够不著空?从思惟里跳出,回到六根的直用直行上来。哪怕你去想另外一件事情,打个妄想,都比你在这琢磨空、思惟空更相应。为什么说古人经常喊他徒弟的名字?就是不让他著空。
阿难问大迦叶:“世尊除了传给你金襕袈裟之外,别传个什么?”大迦叶有智慧,他就喊:“阿难!”阿难说:“干嘛?”大迦叶说:“倒却门前刹竿著!”
在楞严经里,阿难一直问佛真心是什么。佛一直引导它,你所思所想的都不是真心。要想知道真心,唯有妄心一歇。
迦叶没有直接回答阿难的问题,而是喊了一句“阿难!”阿难应诺。迦叶说:“你把那个水给我端过来!”这个回答跟“倒却门前刹竿著!”是一个意思。
如果阿难问大迦叶:“世尊传给你什么了?”迦叶说:“佛什么也没传给我。”这有用吗?没用。
如果迦叶为阿难讲解什么,他就没办法真正领悟,后人也不会因为这句话而开悟,它就不能形成一个公案。公案的妙处就在这里。
“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,便即著空”,六祖说:不要听我讲什么,你就着什么。祖师说法,不过去人执着而已。听法者若不会听,不仅执着没去,又增加了一个法执。比如六祖说“本来无一物”有些人就着在了“无一物”上。不知六祖为何要讲无一物。
洞山禅师说:“学者恒沙无一悟,过在寻他舌头路”。许多人都爱犯的毛病就是寻文逐句,跟着别人的话跑。
若空心静坐,即著无记空。
人们对空的理解有意识上的,还有坐禅所出现的境界上的空。既不能执着空的概念,也不能执着境界上的空。境界上的空,其实也是意识中的空。
思惟空那是一种偏邪,去证空、去修空、去入定,把这个身修空了,更是邪见。着空有两种,一个是思想意识上的空,一个是境界上对空的感受。
现在很多人都是修禅定的,他们都是打算把身体修空了,自己亲证五蕴皆空。他们认为证悟,就是身体上的感受。那不是真正的五蕴皆空。五蕴皆空,是指实相上就没有五蕴,不论你是否感受到五蕴皆空,五蕴都是空的。我以前就认为一定要证到身无我,把身证空了,那才是证悟。就像有些人打太极一样,打着打着手臂空掉了,感觉不到手臂了。确实是这样的,有时候坐禅坐得上半身没了,或者下半身空掉了,或者整个身体像空气一样消失了,或者脑袋没了,或者脑袋转了一圈,或者身体拉长了。这都是静坐时候出现的境界。或者是呼吸没了。有的时候坐着坐着身体离开了本位,开始在空中走,随意地飘动,就像一团空气一样开始飘,这都是妄想里的空,不是真正的空,是识心里的空。
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,自己人在这儿了,因为睡着了、打个盹儿,忽然不知道自己人在哪儿了。这是哪儿?想半天,好几秒钟后才想起来自己是在哪儿。这都不是空。真正的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哪,真正的空就是我们该干嘛干嘛。
大家对于实相的认知一定要清晰,什么是涅槃,什么是解脱,什么是见性,要清清楚楚,一点都模糊不得。见地错了,修行就不可能成就。就算你做不到,也要清楚地了解实相之理。
“若空心静坐,即著无记空。”如果一味地执着空心静坐,就会着到无记空里,失去了佛法的妙用。他通过静心,身心都安静了,以为那就是证悟空性了。他以为身心特别舒服,身也没了,只剩下灵灵觉知,就是见性了。其实那是他的妄想,是无记空。真正的空,真正的见性,做一切事时都是空,都能见性。
善知识,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像。
善知识,自性就象虚空一样,能含万法。一切万物都在虚空里建立。房子、大地、星球没有一个不在虚空里边。万法也是由空而有,从空建立。所以悟得本性空,就见性了。
日月星宿、山河大地、泉源溪涧、草木丛林、恶人善人、恶法善法、天堂地狱、一切大海、须弥诸山,总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
世间的日月星宿,山河大地,泉源溪涧,草木丛林,善人恶人,善法恶法,地狱天堂,一切大海、须弥诸山,总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也是如此,能生一切法。
我们的行住坐卧,我们的言语、动作、思惟,包括一切的一切,都是从自性空中幻化出来的,是从性空而建立的,说建立也是方便说。因为本来无生,因人而说自性能生万法。
善知识,自性能含万法是大,万法在诸人性中。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如虚空,名之为大,故曰摩诃。
我们的自性,就像虚空一样,能含万法,一切法都从自性中建立,从自性而有。所以称自性为大。“摩诃”就是大的意思。你见人之善与恶,见事好与丑,见种种的相,不要取著,也不要染污,心如虚空,自在无碍。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幻的。
打个比方,我们在斋堂做饭,整理出来好的食材要做饭,桶里会扔一些菜叶、菜皮或者是废弃的东西,正常人肯定要用好的食材,不会到桶里去捡那个东西去吃。见性的人就知道哪个是根本,哪个是枝叶,哪个是有价值的、是恒常不灭的,哪个是生灭虚幻的。他不会去捡垃圾。凡夫俗子迷在世俗的乐趣中,着在生灭法里,他就捡那个菜皮和泔水去吃了,真正好的东西他不去选。
你执着是与非、善与恶就是捡垃圾,你取相分别就是捡垃圾,你动念生心就是捡垃圾,你于法有住,就是染著了、贪爱了,那就是捡垃圾去了。你忘了自性是大,能生一切法,一切万法都从自性而有。你的真实身份是自性,而不是其中的一个相。
心如虚空,能含万法,但是一法不拥有、一法不取,这样才名之为大。自性具大智慧,乘此大智慧,我们可以解脱生死轮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