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第四讲上
发表时间:2023-03-30
浏览量:1553
六祖坛经第四讲上
昨天我们学到五祖讲到“见性之人,言下须见。若如此者,轮刀上阵,亦得见之。”
人保持正念最难的时候,就是在讲话的时候,就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。一个人还好,还容易保持觉知、保持正念,处众的时候,讲话的时候就难了。
自己平时生活中,要知道随时停顿,随时转身,随时用根来生活,别用识。你一念用根生活,就是言下见性,就是你从妄想里头出来。为什么说禅宗是顿悟法门?原因就在这了。一念迷即生死、即众生,一念觉即佛、即是开悟。
见性说难非常难,说简单比翻手还简单。你刚要翻手的刹那就可以悟道,只要你翻手的这个当下没有打妄想,只是翻手而已,这一刹那就是悟道、就是见性,但是这个悟,它是不会住的。你就算用再快的时间,用万分之一秒去思惟这个翻手的动作,已经不是了。古佛过去久矣。
昨天有人说:“师父,您让我们练习觉知,但不住于觉知?那觉知不是本来不住的嘛?”你看他这一问,就住到了对觉知的概念里了。我说让大家在走路时保持对地面的觉知,你能把握住这个觉知,思惟这个觉知,甚至问这个觉吗?不能。它每一刹那都在过去,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,都不可停留,唯独我们的头脑,我们的心意识会住着,才有这一切问题。都已经过去了,你还在思惟这个不住,你思惟不住已经就是住了。我们的头脑特别会骗人,它只要有一点点机会,就会骗我们去落入意识的分别。
这个道理、这个结果大家都认同,但是怎么实现经常从意识思惟里抽身出来呢?这个就是我们平时牧牛要做的功夫了。平时你牧牛的功夫做得越多,自然觉性就提高了,你的智慧就现前,你会用根、用智来生活,而不是用识。用根生活,就是言下见性。一进入识,言下就没了。
当你突然之间听到声音了,你知道这个声音的意义是把你从意识里拉出来,而不是分别这个声音:哎呀!它怎么这么讨厌呢?或者观这个声音从哪儿来的,是不是空。有的人认为观空是反闻闻自性,这不是反闻闻自性,这是分别自心,不是宗门的悟道,而只是前方便。观声音性空,还有思惟种种义理,这不是悟。悟是刹那间的领会,从性空的认知里停下来,从知解里出来的刹那,是悟道。悟是从思惟里跳出来。比如说早晨我们打坐,正特别静的时候,忽然有人咳嗽一声,我们听到这咳嗽声,我们的习气和无明升起的第一念是讨厌,这个没关系。然后你紧跟着马上就察觉到,哦!这个声音是纯粹的,它提醒我不要分别、不要住在讨厌里。或者提醒我,刚才我还贪一个静,这个声音出来让我别贪那个静,一念不住!这就是悟道。可是有的人也能做到这一点,但他不知道这就是悟道。他回过头来在很多事上还是会住,还是不明白出来就好了。
同样是一个声音,你会不会听这个声音?这就是言下见性。你听到声音的刹那没有升起一个住著心、分别心、讨厌的心,而是把你从妄念里拉回来。当你知道声音的意义是这个的时候,就是言下见性。这个你如果会了,轮刀上阵,干嘛都是一样的,只要你回到手上、回到脚上那个刹那,都是见性。包括你住在妄想里,仍然是见性。有人不明白了。不是不能住在妄想里吗?你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妄想,妄想妄想,是你不停地分别它而产生的困惑、紧张与烦恼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就不是妄想了。而是真如自性起念。
如果你并没有执着你的妄想,并没有生烦恼,也不用刻意地去回到觉知上,因为那个住妄想境也是一种觉知,已经就是本性起用。只要你活着,只要你还在用你的六根,那都是解脱。就是通过你的状态是否紧张难过,是否在困绑自己,你可以反观自己是否在道上。
如果说见性之人,言下须见,若如此者,轮刀上阵,亦得见之,那我们平时训练觉知就非常非常重要,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你的认识。因为认识是知解,训练出来的觉性,那才是功夫。
这次禅七共修群里发了一个关于觉知训练的文章合集,里边很多篇如何训练觉知的文章。看的时候,大家别急,别一次都看完,一次看完你会累,而且记不住重点。一天看两篇,然后按照文章上要求的去训练。关于实修的操作、步骤、重点环节,你要去练,然后再反复多看这些文章,把它们记在心里。因为它是实修的核心。所有实修都在这个关于怎么训练觉知的文章合集里。在《实修集》这本书里也有这部分内容。
觉知的训练有一个前提,要想让它效果好,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,就是我昨天讲过的,事情要少,所依的娱乐要少,要懂得独处。心理挂碍的少,想的事情少,你就能够回到觉知上来。心里事儿多,或者你总想跟别人在一起,你就容易被境转了,练习起来就非常难。
每次讲法前,我都会讲一些关于实修的东西。我不想一上来就把大家带入经文义理的知解中,所以争取多讲一些怎么实修的经验,给大家提供参考。我们看正文。
众得处分,退而递相谓曰:我等众人,不须澄心用意作偈,将呈和尚,有何所益?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,必是他得。我辈谩作偈颂,枉用心力。诸人闻语,总皆息心,咸言:我等已后依止秀师,何烦作偈?
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,散会之后,就互相讲,我们不用认真去做这个偈子,也不用呈给和尚看,没什么用。咱们这些人也没有什么本领,也没有什么智慧。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,他能讲很多经论,衣钵一定是他得。
我们看,当时五祖会下学法的人都是一种什么心态。这些学法弟子,连偈子都不愿意写,都知道神秀有才华、有学识,又是教授师,就让神秀写了,自己连偈子都不愿意写。没有一个有自己主见的,认为神秀是自己的老师,就算写了,也不如他写的好。
神秀思惟:诸人不呈偈者,为我与他为教授师。我须作偈,将呈和尚。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?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觅祖即恶,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?若不呈偈,终不得法。大难!大难!
神秀想到,大家不写偈子,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。大家可以不写偈子,但是我得写,然后呈给五祖。如果我不写偈子给和尚看,和尚如何得知我心中的见解是深是浅。我写偈子给和尚看,如果是为了求法就是正道。如果想得祖师衣钵,就是邪道,跟凡夫想夺祖位有什么区别。可是,如果我不写偈子,又得不了法。真是太难太难。
五祖说:你们各自去写偈子,如果合圣意的话,就把衣钵给你。本来写偈颂考弟子,是一件很单纯的事。现在五祖说,如果合圣义,会把衣钵传给他。如果写偈子的人心里不清净,这个祖位和衣钵就变成了一种诱惑和障碍。神秀很想写偈子让五祖看,但是他不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为了衣钵而写这个偈子。所以,他心里想,如果我写这个偈子是为了求法,即善;为了得衣钵,即恶。可是如果写偈子,就会有求祖位的嫌疑,好像我为了这衣钵才写偈子似的;但是不写偈子,我又没办法知道自己悟到什么程度了,也没办法得到和尚给我的评价,我到底得没得法也不知道。一想到这些,就很纠结,所以才有后边的“大难!大难!”
我们仔细看看神秀这段话,其实是容易看出神秀的心理活动。他是有所求的,不管是不是求衣钵,他都不是坦坦荡荡自自然然地想写偈子,而是有一大堆想法。总之,他有很大的顾虑和纠结,都是跟自我有关。在惜名节也好,想得到祖师的认可也好,都是私心杂念。而这些,恰恰是一个修行者要去除的东西,也是一个修行者最忌讳的东西。但是他却对此不知不觉。自己在一个妄想上住了很久,纠结了很久,都不觉察,也不知道这是障道因缘。从这点上看,我们就知道神秀的修行还不行。事实上,这些都是他自己心中有所求导致的。
五祖堂前,有步廊三间,拟请供奉卢珍,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,流传供养。神秀作偈成已,数度欲呈。行至堂前,心中恍惚,遍身汗流,拟呈不得。前后经四日,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。秀乃思惟:不如向廊下书著,从他和尚看见,忽若道好,即出礼拜,云是秀作;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,更修何道?是夜三更,不使人知,自执灯,书偈于南廊壁间,呈心所见。
在五祖的堂前,五祖的方丈室前边,有走廊三间。这三间走廊上的墙壁本来是五祖请卢珍供奉画画用的。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都是跟禅宗传承有关的图画。楞伽经变相图是关于《楞伽经》怎么流传到中国的。达摩祖师看到东土有大乘气象,而佛经中唯有《楞伽经》可以以心印心,所以就传楞伽经给二祖。五祖想把这个事迹画出来。也把五位祖师传法得法的事迹画出来,流传后世,接受大众的供养。
神秀写完偈子之后,好几次想去交给五祖,但是因为他心里还是有执着和挂碍,所以他走到了五祖堂前,心里恍惚,遍身流汗,想交又交不出去,害怕,想得太多。一个人心里有东西、有执着,做事就会很纠结,就不坦荡,就不果断。他想把偈子交给五祖,一直交不出去,前后用了四天,十三次想把这个偈子呈给五祖都没有做到。
从这件事上,我们也看出神秀的心思很重。这些心思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没有什么。但是对一个修行人来说,就是自我的东西太多,想的东西太多。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,一个人心思太重,顾虑太多,就会活得很累,事情也很难办成。
他想,既然我不敢把这个偈子送给五祖,那不如就写在这个廊下,在五祖堂前,五祖每天肯定要经过的。写在廊下,五祖如果看到,觉得这个偈子好,他肯定会说的,那我就赶紧出来礼拜,就说是神秀作的。如果不好,也只能怪我枉在山中修道数年,还受人礼拜,一点修行都没有。
神秀前思后想之后,当天晚上三更,人不知的情况下,自己拿着灯到了南廊壁间把偈子写了下来。
其实,神秀的这个偈子很有名,虽然不是开悟的偈子,但是因为它引出了六祖的偈子,所以他的这个偈子也变成了千古名偈。
偈曰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这个偈子大家都非常熟悉,但是这个偈子,它的境界如何,见地如何,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。如果你清楚了,也就接近开悟了。如果你知道这个偈子为什么没见性,说明你理上已经很通达了,其实这个偈子并不难懂。
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”我们先看这两句话,这两句话是表述了两个概念,一个是身的概念,一个是心的概念。神秀用菩提树来形容身,用明镜台来形容心,这个都没问题。我们看后边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他为什么要用菩提树来形容身呢?菩提树,是道的象征。在神秀的思想观念里,人是修道的工具,我如果去修行,我得有这个身才能修行。那他对心的理解是什么?就像明镜一样。菩提树象征修道的工具,也即人的肉身,而心像明镜一样,我要用这个身体去修道,要时时擦亮心镜,不让心镜被外尘染污。我要时时修心,以身修心,不要让心有一点点尘埃。
这样一看,神秀的偈子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。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理解,也是这样修行的。神秀的偈子到底哪出了问题?用这个身来修道、来修心,不让它有尘埃和污染,难道不对吗?
昨天有同修问我:“师父,我打坐的时候经常有气奔头上冲。”
我就问他:“你的头在哪?”
他指了指头的部位。
我说:“这不是你的头!你指的地方有很多东西,很模糊,有头发、有眼、有眉毛、有耳朵,但唯独没有头。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单独的实在的东西叫头。”这是我昨天说的。大家听得懂我的意思了吗?这和身是菩提树有关系吗?有关系。
他又问我:“那气呢?”
我说:“什么是你的气?你把这个气形容一下,气在哪?”他就不说话了。大家听明白了吗?身体真的存在吗?什么是身体?你的鞋和指甲和衣服属于你的身体吗?如果属于,你为什么能脱掉它们。如果不属于,你为什么不光着身子。你有真实的绝对的界限分明的身体吗?没有。你每天掉的头发、头皮屑、身上的代谢物是你的身体吗?
所以头也好,气也好,都是你意识中模糊的概念,是你的妄想,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身体。
如果你认为的这个部位是真实的头,假如你今年五十岁,五十五年前这个头在哪?四十五年前,当你五岁的时候,这个头为什么没有现在这么大?五十五前,你根本没有这个头!它是从你意识中幻化出来的,因缘假合出来。如果你第一念就知道并没有一个头、没有一个气,你还会执着这个头和气吗?你就让这个想法过去了,这个想法过去了,头上有气这个现象就消失了。你就不会住了。你一住,头就出来了,气也出来了,然后再对治,那就无休无止了。你就迷在了一个妄想、幻境里出不来了。就算你有时候会忘掉,但是这个东西一提起来就变成一个问题。
而神秀大师说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”他立论就立错了:他认为身心是存在的。他不知道他所说的身是自己的一个妄念,心也是自己的一个妄念,本来就不真实存在。拂拭更是妄念,不让妄念惹上尘埃,更是妄念。用妄念来拂拭妄念,妄上生妄,无穷无尽,所以才有轮回。这就是他的偈子没有见性的原因,它不合实相。
如果按照他这个偈子的见解来修行,穷劫不得成道。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个身,心也不真实,用一个不存在的工具去修饰一个不存在的对象,那是不可能成功的。好比如在空中栽花一样,空里边栽不了花,你在空上做功夫、拂拭,是徒劳无益的。没有这么个东西,你认为有这么东西,然后把它当成对象去做功夫,枉受辛苦,这就是见不见性、悟不悟道的关键。
如果没有见性,做功夫就会徒劳。而一旦悟道了,那修行就变得极其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