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关于见性成佛的开示
发表时间:2019-08-28
浏览量:10036
六祖坛经关于见性成佛的开示
(一)
善知识,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大师常劝僧俗,但持《金刚经》,即自见性,直了成佛。
弟子心中常生智慧,不离自性,即是福田。
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。
火急速去,不得迟滞,思量即不中用。见性之人,言下须见,若如此者,轮刀上阵,亦得见之。
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不生不灭。于一切时中,念念自见,万法无滞,一真一切真,万境自如如,如如之心,即是真实,若如是见,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。
欲学无上菩提,不可轻于初学。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意智。若轻人,即有无量无边罪。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
一切万法不离自性。
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
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若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即名丈夫,天人师,佛。
法则以心传心,皆令自悟自解。自古佛佛唯传本体,师师密付本心。
迷时师度,悟了自度,度名虽一,用处不同。
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
与汝说者,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,密在汝边。
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
宗复问曰:黄梅付嘱,如何指授?慧能曰:指授即无,唯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宗曰:何不论禅定解脱?慧能曰:为是二法,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之法。
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假大善知识,示导见性。
善知识,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。犹如说食不饱,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无有益。
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,本性是佛,离性别无佛。
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,自性真空亦复如是。
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,便即著空。若空心静坐,即著无记空。
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如虚空,名之为大,故曰摩诃。
迷人口说,智者心行。
善知识,一切般若智,皆从自性而生,不从外入,莫错用意,名为真性自用。
一真一切真,心量大事,不行不道。
口莫终日说空,心不中修此行,恰似凡人自称国王,终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
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
世人愚迷,不见般若,口说般若,心中常愚,常自言我修般若,念念说空,不识真空。
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
解义离生灭,著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于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善知识,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
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善知识,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,后念悟即佛,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
我此法门,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。
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,不离自性。
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,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。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观照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
善知识,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《金刚般若经》,即得见性。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,经中分明赞叹,莫能具说。
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慧,常观照故,不假文字。
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。
若开悟顿教,不外执修,但于自心,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,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
(二)
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、大小二乘、十二部经,皆因人置,因智慧性,方能建立。若无世人,一切万法本自不有。故知万法本自人兴,一切经书,因人说有。
善知识,不悟,佛即众生,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故知万法尽在自心,何不从自心中,顿见真如佛性?
经云:我本元自性清净。
若识自心见性,皆成佛道。
善知识,我于忍和尚处一闻,言下便悟,顿见真如本性。是以将此教法流行,令学道者,顿悟菩提,各自观心,自见本性。
若自不悟,须觅大善知识,解最上乘法者,直示正路。是善知识有大因缘,所谓化导,令得见性。一切善法,因善知识,能发起故。
三世诸佛,十二部经,在人性中本自具有,不能自悟,须求善知识,指示方见。若自悟者,不假外求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,望得解脱者,无有是处。何以故?自心内有知识自悟。
若起真正般若观照,一切那间,妄念俱灭。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
善知识,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。
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著一切处。但净本心,使六识,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
若百物不思,当令念绝,即是法缚,即名边见。
善知识,悟无念法者,万法尽通;悟无念法者,见诸佛境界;悟无念法者,至佛地位。
善知识,后代得吾法者,将此顿教法门,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,如事佛故,终身而不退者,定入圣位。
善知识,吾有一无相颂,各须诵取。在家出家,但依此修。
若不自修,惟记吾言,亦无有益。
听吾颂曰:
说通及心通,如日处虚空。唯传见性法,出世破迷宗。
法即无顿渐,迷悟有迟疾。只此见性门,愚人不可悉。
说即虽万般,合理还归一。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
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
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。净心在妄中,但正无三障。
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,即与道相当。
色类各有道,各不相妨扰。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
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欲得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
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
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欲拟化他人,自须有方便。
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现。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
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
邪正尽打却,菩提性宛然。此颂是顿教,亦名大法船。
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
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
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
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。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,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,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
善知识,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善知识,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。
(三)
迷人念佛,求生于彼,悟人自净其心。
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愿东愿西,悟人在处一般。所以佛言,随所住处恒安乐。
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
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
自心地上觉性如来,放大光明,外照六门清净,能破六欲诸天。自性内照,三毒即除,地狱等罪,一时消灭。
但心清净,即是自性西方。
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?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
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。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。
若心口俱善,内外一如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,不在于诤。若诤先后,即同迷人。不断胜负,却增我法,不离四相。
善知识,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,行住坐卧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
莫心行谄曲,口但说直,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,勿有执着。迷人著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常坐不动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作此解者,即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。
善知识,道须流通,何以却滞?心不住法,道即流通。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若言常坐不动是,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,却被维摩诘诃。
迷人渐修,悟人顿契。自识本心,自见本性,即无差别。
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;无念者,于念而无念;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于世间善恶好丑,乃至冤之与亲,言语触刺欺争之时,并将为空,不思酬害。
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。若前念、今念、后念,念念相续不断,名为系缚。于诸法上,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。
善知识,外离一切相,名为无相。能离于相,则法体清净。
于诸境上心不染,曰无念。于自念上,常离诸境,不于境上生心。
迷人于境上有念,念上便起邪见,一切尘劳妄想,从此而生。
自性本无一法可得。若有所得,妄说祸福,即是尘劳邪见。
无者无何事?念者念何物?无者无二相,无诸尘劳之心。念者念真如本性。真如即是念之体,念即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,所以能念。真如若无,眼耳色声,当时即坏。
善知识,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
善知识,若修不动者,但见一切人时,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。
师示众云:此门坐禅,元不著心,亦不著净,亦不是不动。若言著心,心元是妄,知心如幻,故无所著也。若言著净,人性本净,由妄念故,盖覆真如。但无妄想,性自清净。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功夫,作此见者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。
善知识,若修不动者,但见一切人时,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。
善知识,迷人身虽不动,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,与道违背。若著心著净,即障道也。
善知识,何名坐禅?此法门中,无障无碍,外于一切善恶境界,心念不起,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。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本性自净自定,只为见境思境即乱。若见诸境心不乱者,是真定也。
(四)
善知识,于念念中,自见本性清净,自修,自行,自成佛道。
来,诸善知识,此事须从自性中起。于一切时,念念自净其心,自修自行,见自己法身,见自心佛,自度自戒,始得不假到此。
即自心中无非无恶,无嫉妒,无贪嗔,无劫害,名戒香。
即睹诸善恶境相,自心不乱,名定香。
自心无碍,常以智慧,观照自性,不造诸恶,虽修众善,心不执著,敬上念下,矜恤孤贫,名慧香。
即自心无所攀缘,不思善,不思恶,自在无碍,名解脱香。
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,不可沉空守寂,即须广学多闻,识自本心,达诸佛理,和光接物,无我无人,直至菩提,真性不移,名解脱知见香。
善知识,此香各自内熏,莫向外觅。
善知识,心中众生,所谓邪迷心、诳妄心、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恶毒心,如是等心,尽是众生,各须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
常能下心,行于真正,离迷离觉,常生般若,除真除妄,即见佛性,即言下佛道成。
各自观察,莫错用心。
内调心性,外敬他人,是自归依也。
此三身佛,从自性生,不从外得。
何名清净法身佛?世人性本清净,万法从自性生,思量一切恶事,即生恶行;思量一切善事,即生善行。如是诸法,在自性中,如天常清,日月常明,为浮云覆盖,上明下暗,忽遇风吹云散,上下俱明,万象皆现。世人性常浮游,如彼天云。善知识,智如日,慧如月。智慧常明,于外著境,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,不得明朗。若遇善知识,闻真正法,自除迷妄,内外明彻,于自性中,万法皆现。见性之人,亦复如是,此名清净法身佛。
常须下心,普行恭敬,即是见性通达,更无滞碍,是自归依。
莫思向前,已过不可得;常思于后,念念圆明,自见本性,善恶虽殊,本性无二,无二之性,名为实性。于实性中,不染善恶,此名圆满报身佛。
自性起一念恶,灭万劫善因。自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恶尽,直至无上菩提。念念自见,不失本念,名为报身。
若不思万法,性本如空,一念思量,名为变化。思量恶事,化为地狱;思量善事,化为天堂。自性变化甚多,迷人不能觉省,念念起恶,常行恶道,回一念善,智慧即生,此名自性化身佛。
善知识,法身本具;念念自性自见,即是报身佛;从报身思量,即是化身佛。自悟自修自性功德,是真归依。
但悟自性三身,即识自性佛。
但向心中除罪缘,各自性中真忏悔。
忽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无罪。
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类。
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。
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(五)
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。
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。定慧等持,意中清净。
即心元是佛,不悟而自屈。
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
但信佛无言,莲花从口发。
世人外迷著相,内迷著空,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,即是内外不迷,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,是为开佛知见。
若闻开示便能悟入,即觉知见,本来真性而得显现。
汝今当信,佛知见者,只汝自心,更无别佛。
盖为一切众生,自蔽光明,贪爱尘境,外缘内扰,甘受驱驰。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,种种苦口,劝令寝息,莫向外求,与佛无二,故云开佛知见。
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观照自心,止恶行善,是自开佛之知见。
吾亦劝一切人,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。
法即甚达,汝心不达。
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,患在度量也。饶伊尽思共推,转加悬远。
此理若不肯信者,从他退席。
殊不知坐却白牛车,更于门外觅三车。
经文分明向汝道,唯一佛乘,无有余乘,若二若三,乃至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
三车是假,为昔时故;一乘是实,为今时故。只教汝去假归实,归实之后,实亦无名。应知所有珍财,尽属于汝,由汝受用,更不作父想,亦不作子想,亦无用想,是名持《法华经》。从劫至劫,手不释卷,从昼至夜,无不念时也。
未明出世旨,宁歇累生狂?谁知火宅内,元是法中王。
清净法身,汝之性也;圆满报身,汝之智也;千百亿化身,汝之行也。若离本性,别说三身,即名有身无智。若悟三身无有自性,即名四智菩提。
自性具三身,发明成四智。不离见闻觉,超然登佛地。吾今为汝说,谛信永无迷。莫学驰求者,终日说菩提。
起修皆妄动,守住匪真精。妙旨因师晓,终亡染污名。
情存一念悟,宁越昔时迷?自性觉源体,随照枉迁流。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
万法尽通,万法俱备,一切不染,离诸法相,一无所得,名最上乘。乘是行义,不在口争,汝须自修,莫问吾也,一切时中,自性自如。
无上大涅槃,圆明常寂照。
虚妄立假名,何为真实义?
唯有过量人,通达无取舍。
平等如梦幻,不起凡圣见。
不作涅槃解,二边三际断。
常应诸根用,而不起用想。
分别一切法,不起分别想。
我今强言说,令汝舍邪见。
汝勿随言解,许汝知少分。
师曰:吾若言有法与人,即为诳汝。但且随方解缚,假名三昧。
师曰:落何阶级?曰:圣谛尚不为,何阶级之有?
师曰:什么物?恁么来?曰:说似一物即不中。师曰:还可修证否?曰:修证即不无,污染即不得。师曰:只此不污染,诸佛之所护念。汝即如是,吾亦如是。
(六)
策云:我师所说,妙湛圆寂,体用如如,五阴本空,六尘非有,不出不入,不定不乱。禅性无住,离住禅寂。禅性无生,离生禅想。心如虚空,亦无虚空之量。
汝但心如虚空,不著空见,应用无碍,动静无心,凡圣情忘,能所俱泯,性相如如,无不定时也。
一僧问师云:黄梅意旨,甚么人得?师云:会佛法人得。僧云:和尚还得否?师云:我不会佛法。
师曰:住心观净,是病非禅;长坐拘身,于理何益?
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,一具臭骨头,何为立功课?
师曰:我若言有法与人,即为诳汝。但且随方解缚,假名三昧。
吾所说法,不离自性,离体说法,名为相说,自性常迷。
须知一切万法,皆从自性起用。是真戒定慧法。
心地无非自性戒,心地无痴自性慧,心地无乱自性定,不增不减自金刚,身去身来本三昧。
五蕴幻身,幻何究竟?回趣真如,法还不净。
若悟自性,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脱知见,无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万法。若解此意,即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脱知见。
见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,来去自由,无滞无碍,应用随作,应语随答,普见化身,不离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,游戏三昧,是名见性。
志诚再启师曰:如何是不立义?师曰:自性无作,无痴,无乱,念念般若观照,常离法相,自由自在,纵横尽得,有何可立?自性自悟,顿悟顿修,亦无渐次,所以不立一切法。诸法寂灭,有何次第?
我今不施功,佛性而现前。
非师相授与,我亦无所得。
吾之所见,常见自心过愆,不见他人是非好恶。
学道之人,一切善念恶念,应当尽除,无名可名,名于自性,无二之性,是名实性,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,言下便须自见。
薛简曰:京城禅德皆云:欲得会道,必须坐禅习定。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,未之有也。未审师所说法如何?师曰:道由心悟,岂在坐也?无生无灭,是如来清净禅;诸法空寂,是如来清净坐;究竟无证,岂况坐耶?
简曰:弟子回京,主上必问,愿师慈悲,指示心要,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。譬如一灯,燃百千灯,冥者皆明,明明无尽。师云:道无明暗。明暗是代谢之义。明明无尽,亦是有尽。相待立名,故净名经云:法无有比,无相待故。简曰:明喻智慧,暗喻烦恼,修道之人,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,无始生死,凭何出离?师曰:烦恼即是菩提,无二无别。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,此是二乘见解、羊鹿等机,上智大根,悉不如是。简曰:如何是大乘见解?师曰:明与无明,凡夫见二。智者了达,其性无二,无二之性,即是实性。实性者,处凡愚而不减,在贤圣而不增,住烦恼而不乱,居禅定而不寂。不断不常,不来不去,不在中间及其内外,不生不灭,性相如如,常住不迁,名之曰道。
汝欲若知心要,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,自然得入清净心体,湛然常寂,妙用恒沙。
若恶用即众生用,善用即佛用。用由何等?由自性有。
(七)
师言:此三十六对法,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。出入即离两边,自性动用,共人言语。外于相离相,内于空离空。若全著相,即长邪见。若全著空,即长无明。执空之人有谤经,直言不用文字。既云不用文字,人亦不合语言。只此语言,便是文字之相。又云直道不立文字,即此不立两字,亦是文字。见人所说,便即谤他言著文字。
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,或广立道场,说有无之过患,如是之人,累劫不可见性。
但听依法修行,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。若听说不修,令人反生邪念。但依法修行,无住相法施。汝等若悟,依此说,依此修,依此行,依此作,即不失本宗。
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。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。
一切无有真,不以见于真。若见于真者,是见尽非真。
若能自有真,离假即心真。自心不离假,无真何处真?
有情即解动,无情即不动。若修不动行,同无情不动。
若觅真不动,动上有不动。不动是不动,无情无佛种。
能善分别相,第一义不动。但作如是见,即是真如用。
报诸学道人,努力须用意。莫于大乘门,却执生死智。
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;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
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,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
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不生憎爱,亦无取舍,不念利益成坏等事,安闲恬静,虚融淡泊,此名一相三昧。
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,不动道场,直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,如地有种,含藏长养,成熟其实。
其法无二,其心亦然。其道清净,亦无诸相。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,此心本净,无可取舍,各自努力,随缘好去。
若识众生,即是佛性。若不识众生,万劫觅佛难逢。
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,见自心佛性。欲求见佛,但识众生。只为众生迷佛,非是佛迷众生。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;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;自性邪险,佛是众生。汝等心若险曲,即佛在众生中,一念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
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自若无佛心,何处求真佛?汝等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,外无一物而能建立,皆是本心生万法。故经云: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
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,名自性真佛偈。后代之人,识此偈意,自见本心,自成佛道。
偈曰:真如自性是真佛,邪见三毒是魔王。邪迷之时魔在舍,正见之时佛在堂。性中邪见三毒生,即是魔王来住舍。正见自除三毒心,魔变成佛真无假。法身报身及化身,三身本来是一身。若向性中能自见,即是成佛菩提因。本从化身生净性,净性常在化身中。性使化身行正道,当来圆满真无穷。
淫性本是净性因,除淫即是净性身。性中各自离五欲,见性刹那即是真。今生若遇顿教门,忽悟自性见世尊。若欲修行觅作佛,不知何处拟求真。若能心中自见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。不见自性外觅佛,起心总是大痴人。顿教法门今已留,救度世人须自修。报汝当来学道者,不作此见大悠悠。
但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无动无静,无生无灭,无去无来,无是无非,无住无往。
兀兀不修善,腾腾不造恶,寂寂断见闻,荡荡心无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