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第八讲下
发表时间:2023-03-30
浏览量:5154
印宗延至上席,征诘奥义。
印宗当时听到了六祖的话,把六祖请到上席为大家开示。“延”是请的意思。“征诘奥义”,向六祖询问佛法深妙的义理。
见慧能言简理当,不由文字。
六祖大师说法简单直接,不拘泥于文字,不落在名相上,非常好懂。
宗云:行者定非常人。久闻黄梅衣法南来,莫是行者否?
印宗一听,觉得讲得太好了,说到:您肯定不是一般人。我很久就听到黄梅五祖的衣钵已经传给别人了,不知道是不是您?
慧能曰:不敢!
这个“不敢”是谦词,其实就是传给我慧能的意思。
宗于是作礼,告请传来衣钵,出示大众。
印宗于是赶紧给六祖顶礼,请求六祖把衣钵拿出来给大众看看。
宗复问曰:黄梅付嘱,如何指授?
印宗又问:“黄梅付嘱,如何指授?”这个问题是一针见血,五祖把衣钵传给你了,他是怎么教授修行的?
慧能曰:指授即无,惟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
六祖回答的更是干脆直接,一点不拖泥带水。开悟的人就是直奔主题,直接讲修行最重要的地方。
六祖说:谈不上有什么指授,只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
为什么六祖这里要强调“不论禅定解脱”呢?自古以来,就有很多人把修禅定看作是修行最重要的事,直到现在,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学法必须要修禅定,要有禅定才能解脱。六祖针对当时这种普遍的认知,直接指出大家错误的思想观念。
唯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一定要记住这句话。为什么要记住?因为现今时代好多修行人都是修禅定的,都是去修身体的,都是去修境界的,在肉身上做功夫。他想通过修出来一种功夫和境界来达到解脱,而不知道解脱只跟心性的开悟有关,跟功夫和境界没关系。
六祖的开示里还有一点很重要,就是“指授即无”。禅宗这一法脉,它的核心是什么?无有实法与人。金刚经里讲到“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“指授即无”,就是没有什么指示和传授的。如果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,我教给你,那是指授。你也有,我也有,所以给你指示任何东西都是多余。说得再好,再给你讲什么都是多余的。六祖的弟子志彻开悟时,也是悟到“非师相授与,我亦无所得。”意思是一样的。
如果你还想从我这儿学到什么,都是妄想,我这里一物也无。师父,我想多跟您学一些东西,学到最后都是零,什么都没有。你如果能学到这个零,那就学到关键的地方了。
可是其它法门不是修禅定,就是研究文字,执着文字,要么就去证得一些境界,把证得一些境界当成了证悟、当成了证量。
现在许多人会用证量这个词,就是要亲身体证一些东西,这个亲证与禅宗的亲证是两码事。禅宗的亲证是转所依为大涅槃,什么都没变,就是心性变了,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念变了,识心转化成智慧了,并不是证得什么境界为大涅槃。认为有境界出现,身体有了变化,证得种种三昧才是证量的人,首先经典就读的少,祖师的东西他更看不懂。
《华严经》里讲到: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。而有的人总想去证得一些境界,他想用身心去体证空的境界、三昧的境界,或者他自认为的光明的境界、佛的境界、神通的境界,他认为这些能力显发出来才是证悟、才是证量。还有,要修出宿命通来,发出一些神通来,才是真正的证量。这些见解都是错误的,都是不识本心,没有见性。
为什么说学习禅宗需要一定的根。?根基不够的人,你就是把华严经、楞伽经拿过来给他看,他也会说:“这是上上根人学的,我是凡夫,还是得从戒定慧、从禅定开始修,不修禅定那是不可能的,那绝对成不了佛的,经典里都写的要修禅定。”
宗曰:何不论禅定解脱?
印宗问: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?从印宗的问题来看,他也感到吃惊,大家都认为要修禅定,为什么您却说不论禅定解脱?
我们看,遇到明眼的善知识是不是很重要?他的一句开示,就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。如果你没有听到这样的开示,一直认为要修禅定才能解脱,那你整个修行的方向和目标就错了。
能曰:为是二法,不是佛法。
六祖说:因为禅定是二法,不是佛法。二法的意思是生灭法,有为法,无常法。不是佛法的意思是,不是真实恒常的法。修了还会没,成了还会坏,不是常定。
禅定并不是自心恒常的境界,它是虚妄的幻境,是妄想境界。为什么说学法一定要见性,一定要见到真如实相?你见到真性才不被二法所骗,才不被生灭法所骗。
如果你见性了,别人一给你讲一个东西,你就知道他是落到了生灭相里,还是在实相里。因为禅定是二法,是生灭法,所以修禅定是没有意义的。有禅定就有昏沉,就有散乱。而佛性没有昏沉散乱,也没有禅定,没有静,也没有动。只要是有相待的、对立的法,它就会转化,它就不是常的。不是常的,修它就没有意义。
一般意义上的禅定是入定,有入定就会有出定,不管你的定功多强,你三大阿僧祇劫都在定中,也不是最终的,也会出定。为什么会出定?因为入定的主体本身就是虚妄无常的。对于自心的问题,他并没有了悟和解决,他会有疑惑。虽然人是定在那儿了,但心没有真正觉悟。心的问题解决不了,自己被困在那了,他会发现自己并不自在。
修出来的禅定是牢笼,是监狱,是地狱,并不能让人真正获得自在。大自在的定需是常定,而常定需要见性,需要一切时中,不修亦定。
修禅定的人刚入定的时候觉得非常舒服,那是针对你散乱的心来讲的。因为你平时太散乱了,忽然入定了,入定一天、七天,你觉得太舒服了。当你入定七大劫的时候,就生了极大的恐怖,你就想出来了,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自在。
有太多修禅定的人,搞不懂这些道理,一听人家讲修定他就去修定,根本不去了解为什么去修定,修定有什么意义。往往有些人,过去生中修过禅定,所以一修就能入初禅、二禅,就能修出定来。你再怎么跟他讲,他说:“你外行,不懂,你哪天入定了就不这样讲了。”我们没那么深的业障。
佛法是不二之法。
这里的“佛法”是指真实之法,就是指佛性,实相之法,能让我们解脱的法。清净法,智慧法,无生法,不二之法。
宗又问: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?慧能曰:法师讲涅槃经,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。
六祖大师的记忆非常好,其实他没读过《涅槃经》,但为什么印宗一问他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,六祖大师就能立刻引用《涅槃经》里的话呢?六祖大师在来法性寺之前,他曾住在刘志略家,刘志略有个姑姑是比丘尼,叫无尽藏比丘尼,曾经问过六祖大师《涅槃经》里一些不懂的地方,也为六祖大师读过《涅槃经》,所以六祖大师是有印象的,虽然只听过一遍,六祖大师就记住了。
六祖大师说:“法师讲《涅槃经》,应该知道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。”
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:犯四重禁,作五逆罪,及一阐提等,当断善根佛性否?
这几句是《涅槃经》里面的经文,基本上一字都不差。《涅槃经》里高贵德王菩萨问佛:“一个修行人犯四重禁,作五逆罪,及一阐提等,断不断善根佛性?”
佛言:善根有二:一者常,二者无常,佛性非常非无常,是故不断,名为不二;一者善,二者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。蕴之与界,凡夫见二,智者了达其性无二,无二之性即是佛性。
高贵德王菩萨的问题是,犯重罪的人和一阐提,他们的善根和佛性是否会断灭。六祖下面的回答总结出来就是:善根是二法,是会变化和断灭的,所以不能执着。佛性是不二之法,是不会断灭的。只有见佛性,才会获得常乐之法。
六祖用《涅槃经》里的一段话来为印宗讲解什么是佛性不二之法。我们平时学法的时候就会经常落到二法、概念上,比如说“犯四重禁,作五逆罪,及一阐提等”,我们一看这样的描述,就会堕入这些法相里,就说这个人没有善根,不能成佛,忘了佛性是没有成佛与不成佛的。
其实高贵德王菩萨的这句问话,就落到了一个断不断善根的二法里面了,断善根,不断善根,都不是最根本的,因为根本是,佛性不会断。断了善根,也可以再培养善根。但佛性是不会断的。认识到佛性是不断的,我们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,就不会迷到善根上去。只要见到佛性,不会再迷了,就觉悟了。
就跟前面两个人争论风动幡动一样,那并不是修行人关注的重点,修行人要做是,离开这二法的争论,直用佛性,该包饺子去包饺子,该给人做饭给人做饭去,直接抽身出离。
我们学法过程中经常会落到这些二法的问题里。这个人见性还是没见性?这个善知识开悟没开悟?迷到相上去了,而忘失了最重要的事。你是谁?你在干嘛?没见性的人,就会一直迷在二法里,分别自心境界。
六祖讲,《涅槃经》里说:善根有二,一者常,二者无常。善根是生灭法,所以它是二法,它有常有无常可以分。而佛性是没有常与无常的。
什么是常的善根,什么是无常的善根?佛陀恒修善法,祖师们会一直随缘修善,这是善法的常,常的善根。无常的善法是什么?众生的善根没有足够多的积累,处在不定的状态,修的话,善根会越积越深。如果不修,就会造业、轮回。这就是善根的无常性,也是无常的善法。
有的人善根深厚,他时常熏修善法,能够生生世世带着善根,这是常。一阐提的善根就无常,他几乎没有善根,一点点善根都没有,他经历无量阿僧祇劫都很难成佛,他的善根就是无常的。虽然他的善根是无常的,但是他有佛性。
如果你迷在善根的常与无常上,你就无法见到佛性。见不到佛性,你就无法觉悟,不能大自在。因为你会执着二法。而佛性非常非无常,是不二之法。佛性不因成佛而增加,不因成众生而减少。只有见到佛性,才能远离对二法的执迷。
所以修行不要迷在善法的常与无常上,善法再常,也是无常的。只要还在二法上,常法也是无常的。对于佛性来讲,善根再深,也是虚幻相。观音菩萨虽然有善根,但实相中没有观世音。善星比丘是一阐提,没有善根,但是实相中没有善星比丘。只有见佛性,才能看到这些问题的实质。
这段开示你听明白了,就能开悟,理上就通透了。听不明白,就多听,反复地闻思修。
善根有常有无常,有断与不断。可是佛性非常非无常,是故不断。佛性是恒常的,是不会断的,这个才是我们学法要领悟的核心。这才是重点和中心,名为不二。
善根还有两种:一者善,二者不善。怎么善根还有善还有不善?当然了!无量劫修行的善根是善的善根,一阐提、造五逆罪、凡夫修的善根,就是不善的善根,但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。
“蕴之与界,凡夫见二”。什么叫“蕴之与界”?“蕴”是五蕴,“界”是十八界。五蕴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;十八界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五蕴十八界全都是二法。“凡夫见二”凡夫着在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六根、六尘、六识上,他认为这些东西是实有的,这就是见二。
以前我就不太理解“二法”的“二”,我以为二就是两个东西,其实错了。一切生灭的、有相的、有为的都叫二。能够相对的法就是二法。有色就有无色,有根就有尘,这都是二法。它是相对成立的。
蕴之与界,凡夫见二,智者了达其性无二。智者不去分别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他直接见性。离一切相,妄念不生,即名诸佛。离于二法,不执一切相,就是不二之性。无二之性,即是佛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