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第一讲

发表时间:2023-03-29

浏览量:2662

六祖坛经讲记

第一讲

《坛经》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,它文字简洁,义理深奥。修行的见地与方法直截了当,一目了然。在《坛经》中既有如来禅的开示,又有祖师禅的生动演绎。想必大家也都了解,我平时开示中引用最多的就是《六祖坛经》里的话。《坛经》里的几段关于祖师禅的演绎,我也经常讲给大家听。

如果说《坛经》跟教下很多经典里开示的内容一样,也就无法显现出《坛经》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影响力和它的重要作用。以前看不懂《坛经》里边的一些东西,比如六祖大师评价神会是知解宗徒,看不懂。讲到佛性是无常,看不懂。让方辩去塑佛性,也看不懂,其实这些都是祖师禅和禅宗独有的特点。正是因为《六祖坛经》里面既有如来禅,又有祖师禅的演绎和开示,所以令当时的学法者和后代的修行人都耳目一新。

六祖说法不拘文字,处处都从自性中显发出智慧来,深入浅出、生动风趣,又很贴近生活。经中记载,每一品下来,与会的道俗听众都会心开意解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甚至还有普皆开悟这样的文字记载。

据说六祖不识文字。但是,我们看《坛经》这部经典,里边记载的都是六祖从自性中演绎、流露出的文字般若智慧。甚至这部《坛经》里的很多语言,言简意赅,深刻隽永,令当时和后代的很多文豪汗颜。我们都熟悉的李白、苏东坡、杜甫,他们本身也都是学佛的居士,他们的诗歌里边,你找不出能跟《六祖坛经》里那些朴实的文字相媲美的,根本就找不到。

六祖大师的语言朴实优美,毫无斧凿刻意的痕迹,可见佛法的智慧都是人人本具的,不分男女老少、身份地位,所以不能取相分别。六祖虽然是农民出身,家境贫寒,又不识文字,但是也能够觉悟本性,也能够成佛,这给了我们一个信息: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一切众生因缘具足、有善知识指引、通过正确的修行和引导,都能够觉悟实相、出离生死。

在六祖出世之前,其实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,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论著,像《血脉论》、《悟性论》、《绝观论》等,这些经典中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直指人心的见地和理论,为后来的禅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《坛经》中,关于见性成佛的理论、见地非常明显,非常多。我想有心人在读《坛经》的时候,肯定会对关于“见性成佛”的表述有很深的印象。在《坛经》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述。我过去整理了一个《坛经》中关于见性成佛开示的摘要。有的人可能也看过,我也专门讲过一个《六祖坛经心法》,其实都是围绕着见性成佛、顿悟的见地和思想讲解的。

见性成佛,也是禅宗法门里最重要的一个特色。当然还有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直指人心,这都是后代学法人总结出来的禅宗的特点,但是这些都是围绕着见性成佛这个根本思想展开的。见性成佛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顿悟的思想、顿悟的理论和修行。

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讲,“理虽顿悟,事须渐除。”好多人就认为理上是顿悟,修行是渐修。对于宗门这一法的修行特点来说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,他没有搞清楚,禅宗的真正本质是顿悟顿修,言下成佛道。那为什么还有一个“事须渐除”呢?这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人不同的表述。会修的人、真正顿悟的人,他是顿悟顿修,一悟即至佛地,言下成佛道。

当然,能够真正契合宗门顿悟顿修的人,都是无始劫来久积善根,万万人中少有一人,是非常罕见和希有难得的。

夹山善会禅师说过一句话:“上根之人,言下明道。中下根器 ,波波浪走。”不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上上根的,都能言下顿悟顿修,顿成佛道。都是先要准备和积累,因缘会遇,才能开悟。有些人习气重,障碍多,他要通过善知识不停地灌输和锻炼,才能够明理,才能信受禅宗的法门。就因为他习气重、烦恼重,所以要在事上、在境界中、在平时生活中用很多的方法来训练、来转识、转所依,那就变成了“事须渐除”。对于根器差一点的人,就要“事须渐除”,他没办法顿悟顿修。根基好的,一闻即会,就知道保任,就知道不染,就知道牧牛。他时时都会修,时时都不离自性,与实相不相违背。

我们学《坛经》这部在禅宗史上影响力非常大的经典,其实主要就是学习顿悟顿修的思想、见地和修行方法,这是我们学习《坛经》的一个重要目的。

正是因为六祖在《坛经》中开示的“一悟即至佛地”的这种见地,与佛陀三藏十二部也就是教下所讲的“多劫成佛”的思想截然不同,所以好多学经教、学其他法门的人不能信受禅宗,也不认可禅宗见性、顿悟的见地。

其实到现在我们有些同修也都接触禅宗,也都学习禅宗一段时间了,到了关键的地方,他还是没有办法信受,他信的其实全是相似的禅宗,不是真正的禅宗。到了最重要的地方,多少人都望崖而退,他不能接受顿悟顿修、言下见性这种理论,这种功夫。其实顿悟的思想和见地并不是说达摩、慧可、弘忍这些祖师们独创的,在佛经里有很多记载,只不过有些人看不到,也悟不到。

比如像《涅槃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伽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诸法无行经》、《法华经》等等,这些经典里有些地方,都直接或含蓄表达了宗门顿悟顿修、见性成佛的理论,也就是禅宗的理论依据。之所以有禅宗这个法门,正是因为既有祖师禅的示现、演绎,又有经典里的依据,而且是大量的依据。只不过没有深入经典的人,他看不到,也看不懂。

比如说像《涅槃经》里就有关于祖师禅的演绎,还有《维摩结经》,还有很多经典里都有。《法华经》里像龙女成佛,《涅槃经》里索先陀婆等等,只不过那些执着文字的人根本看不懂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

禅宗见性成佛,教外别传的这个法门特色使禅宗在中国佛教的门派中绝妙独拔,令其他宗派不可窥其崖岸。同时禅宗从六祖这代起,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生根发芽。六祖在中国,既传承了达摩到五祖弘忍的衣钵、心法,成为第六代祖师,又开出了后世禅宗五家宗脉的大乘气象,正所谓“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”。

《坛经》在中国的影响很大,不说家喻户晓,也是尽人皆知。上至帝王,下至平民百姓、文人墨客,尤其在唐宋时代,商贾艺人各个领域的人,几乎都知道慧能大师和他留下的《法宝坛经》。到了现代社会,《坛经》已经流传到国外了,全世界都知道这部经典,六祖大师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伟人和思想巨擘。

《坛经》的思想既有佛法的精髓,又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传统思想。所以它影响了中国文化,影响了中国的文明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。这也是《坛经》在禅宗史、佛教史、文化史上的地位。

我们之所以要认真地学习这部《坛经》,当然首先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人生的烦恼、无明,然后发心利他。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,就是能够把佛法的精神,把祖师的精神,把见性成佛的这种精神、思想、见地、智慧传播下去,传承下去,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继续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
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《坛经》,一是为了学习领悟古人留给我们的探索生命的智慧,二是为了掌握修行和解脱的方法,既能解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,又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死轮回。

所以学习《坛经》,实践圣道,获得解脱的能力和智慧,利益现实生活,所谓“现法乐住”,解决人的现实问题,实现娑婆即净土的大乘菩提本愿,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其实我以前讲法真的从来没有这样认真,这么严肃,这么重视过。你看大家都有点不习惯了,坐在这里听着都呆若木鸡了,怎么讲法变得这么凝重了?

没有办法,这部经太重要太重要了!这部经几千年来,讲的人很多,但是能讲透、讲得合祖师心的,太少了,甚至都没有。

谁能讲《坛经》啊?六祖讲的《坛经》,只有真正开悟见性的人、真正明白的人,才能讲《坛经》。差不点你也讲不到位啊,所谓的“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”,“一翳在目,千花乱坠”。因为这部《坛经》非常重要,而且整部《坛经》里的开示、见地、方法都非常丰富,能够利益很多的人,对不同根基、不同习气的众生都有直接的开示。里边的手段、智慧丰富多彩。可以说,什么样的人接触了、深入了这部经,都能够受益无穷。

现在学佛的居士偏多,事情也多,我们来道场参加共修、听法都不容易,机会难得。但是大家还是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,牺牲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来这里学习、听法,这本身就是对正法的护持,所以随喜各位。

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发达、娱乐丰富、享受也多、人心浮躁,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古人的经典,传承古人的智慧,真的非常难能可贵,也很赞叹大家。最主要是捧场来了对吧。讲这么好的经典,如果下边就坐三五个人,我相信我再有本事也讲不下去。来了这么多,都是经历过沧桑的人,都是上岁数的人,就更显出这部经典的凝重,它的分量。

真的不是轻视年轻人,年轻人现在还都在玩呢。这里边也有几个年轻人,都是抑郁症的前兆,实在混不下去了,跑这里度假来了,我也勉强接受一下,万一里边蹦出一两个六祖一样的人呢。前边都是客套话,说着说着就开始不严肃了。前面这些是给五百年以后的人听的,下边是给你们听的。

其实我们学法、听经并不是一种时髦,或者只是学习一种思想观念。它不像世间我们去学一门理论,学一门技术,学一门艺术,我们去听课,有导师、老师去讲解,我们接受一种观念、接受一种思想。学佛可不单单是这个目的,改变观念,只是整个修行过程中的一小部分,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这些解脱的思想和智慧,怎么把它消化掉、领悟,变成自己的,而且能够用在生活中,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吉祥如意,还能够利益身边的人,变得有智慧、变得独立、变得豁达。别人看不破、看不透的,你一眼就能看到底,就不会被世间的幻相迷惑。有一点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意思,但是又比这个还要更进一步,最后要达到“和光同尘”。

大家坐在这里学习《坛经》,我们真正掌握了顿悟的思想之后,要立竿见影,我们从当下就开始实践《坛经》里的思想。所以为什么在讲《坛经》之前让大家先静坐几分钟?你心不静下来,是很难把甚深的佛理听懂的。

比如,六祖为慧明上座开示一段重要的解脱思想的时候,先让慧明“屏息诸缘”,你先坐一会儿。他坐了一会儿,《坛经》里写的是“良久”。等他的心整个沉下来的时候,六祖才给他开示了重要的法理,他一听就明白了。

如果我们只是学习别人的思想见解,然后迷迷糊糊地以为自己也有这种思想和见解,也不去实践,那就好比如说看别人挣钱了,咱帮着别人数钱,数着数着忘了,把这个钱当成自己的了,最后数好才发现自己一分钱都没有。这个钱怎么才能变成自己的?向人家请教这钱是怎么挣的,你干的哪个行业这么赚钱,你得跟人家学。

其实所有的学习都为如说修行做准备。《大般涅槃经》里面讲到有四法得近大涅槃。这个也是我经常讲的。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。何等为四。一者亲近善友。二者专心听法。三者系念思惟。四者如法修行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第二十五卷

第一,亲近善知识。大家来道场参加禅七,亲近善知识,能和师父近距离交流,每天都会听开示,能解决很多修行上的疑惑。

第二,听经闻法。听经闻法是修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听经是为了明理。明理才好修行。

第三,如理思惟。这次讲坛经,大家都听得很认真,都在正思惟之中。思惟非常重要,像现在我们这样,讲课前,让大家静坐五分钟。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静坐静心的状态,你很难不如理思惟,我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,而且非常地专注。这是第三,如理思惟。

第四,如说修行。这个是最难最难的。因为修行需要身心全部地付出。不是说光像前面亲近善知识、听经闻法,这些多用意识、头脑就可以完成。用头脑简单对吧?如果让你全身心地付出、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。

如果只用头脑,我们其实坐家里都能听经,我们听音频、听别人每天讲,你很难去打坐,很难去练觉知,你很难找地方去独处,你很难不去参与世间很多的俗事,因为你放不下。但是如说修行就对你有很严格的要求,需要身心投入,所以它是最难的。

我们学习《坛经》也好,来道场参加坐禅、共修、练觉知也好,其实都是为了接受这样一种学法的观念,就是按照这四个步骤来修行。把这个理念深深地植入自己的内心,最后一定要实修,而且这个理一定要明白得透彻,光学理就要用一段时间,把理熏得透透的,才能够心甘情愿地去做功夫。

如果你理熏修得不透彻,你的功夫其实很难做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学理的过程本身已经在为实修打基础了,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安静的心,你是听不懂经典的,你也看不进去经典,你不会一天花四个小时听我讲法。

有些人一看到我的文章、一听到我的开示,就如饥似渴地扎进去了,他就非常地投入,他肯花很多时间去学习,那他就对理领悟得深一些、快一些。因为他花的时间多,这个本身就需要你实修的功夫。

我们永远不要忘了,学法不是为了过过耳根、过过意根的瘾,那样,你的智慧、方法没法掌握。你必须如说修行。比如说练觉知,你要不是在道场,在家里肯定是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,一天我估计加在一起一个小时练觉知的时间都没有。

即使在道场有些人也会偷懒。我有时候提醒大家:“该练觉知了啊!”大家才走走,并不是所有人都自觉地去训练。希望大家对修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,就是要建立一种修行的观念,要理事无碍,理事兼修。不能偏理或者偏事。偏理的人就容易偏到口说般若,偏事就变得像修禅定,在身体上做功夫,修出一些境界来,这都是错误的,我们一定要理事圆融。

今天因缘会遇,我们可以再一次深入学习坛经。就像六祖大师所说,我们肯定有多生多劫的善缘,肯定是宿世的法眷属,才有机会一起学习佛法。前言部分,我就跟大家啰嗦到这。

现在,我们打开坛经的正文。

 

行由品第一

时,大师至宝林,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,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,为众开缘说法。

这段是讲《坛经》的由来。六祖为大众开示的时候在宝林这个地方。当时的韶州韦刺史和一些官僚到宝林寺去请六祖出山到城里去。六祖住在山上的宝林寺,大家请六祖下山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来为众开缘说法。

师升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余人,儒宗学士三十余人,僧尼道俗一千余人,同时作礼,愿闻法要。

这是交代了一下当时听法人的身份,当官的就有三十多人。“儒宗学士”就是专门学儒家的儒士们。“僧尼道俗”是指出家的男众女众,在家的居士,有一千多人。大家同时作礼,愿闻六祖开示法要。

大师告众曰:善知识,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六祖在为大众开示的时候,这是六祖说法的第一句,整部《坛经》的第一句。这一句也是整部《坛经》的总纲。这一句里边既包含着禅宗修行的见地,也包括禅宗修行的方法。如果把这一句弄懂了,就会修行了,也会解脱了,也就开悟了。后边整个《坛经》其实全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开示、来宣讲。

“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这句话大家有会的吗?啊,你会了。你也会了。你看他端杯喝水;你看他,正盯着我看。再看他,不停地点头;还有在疑惑的、纳闷的。这些大家都是最妙的诠释啊。我在这里提醒你,我们都会了。有不会的吗?这句话有不会的吗?全都会。也全都不会。

我再读一遍:“善知识,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大家先把这句话看明白了,然后怎么样?“但用此心”。这才是重点。你们在座的是不是又去想这句话什么意思了?祖师开示处处直指人心,处处让你言下顿悟,言下受用佛法!可是你偏偏去找。我不提醒你,你就胡思乱想。有些人又开始了,想办法表述,想去考虑这句话什么意思。

“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会了吗?这句话听明白了,会用了,咱《坛经》后面还用学吗?不用学了!

咱们禅七后边的六天就可以改成六日游了,这里也有香榧林,也有瀑布,也有小溪,还有大片大片的田野,今年正好稻田的稻子全都变黄了,还没收割,一片金黄色,非常漂亮。六祖把他整个的心法用一句话都包了了,交给我们了,这不就是以心印心、以心传心嘛。

五祖当时给六祖传法还传两小时呢,我们这就传完了。比传销还快是吧?就算你不会用,这个理你懂了吧。“但用此心”。“但用此心”

刚进来的同修,把门关上点!把门关上点!

门就是关着的。有的人心里想了。师父这在干什么呢?哪儿有人进来啊?

我只是引导你回头看一眼!看一眼!

会看吗?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看、听、闻、嗅、吵架、回头,不管你干什么,从意识的住着,从思惟和分别中跳出来,就解脱了。包括吵架,吵完就放下,吵完就忘,吵完就完。“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

直了做佛,直接做佛,你不可能不做佛,你不可能不用此心,一切时中、你一切的状态都是“但用此心”。唯独就是加了一个住著而已,加了一个烦恼而已。

涅槃经云:不断我见,惟断取著,我见者即是佛性。这个“我见”其实就是“此心”。不断,就是但用。但用此心,就是但用见闻觉知,就是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。

善知识,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

这一会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十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