坛经实修

发表时间:2022-06-02

浏览量:2056

坛经实修

    禅宗修行,须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。既要有高高的见地,也要有深深的行持。所言行持者,是指深厚的善根和敦厚的德行也。能普行恭敬,谦卑忍辱,心行平等,不见他非,具大慈悲,是名德行。观《六祖法宝坛经》,可见六祖一生言行,其智慧,无不从敦厚出,其摄受力,无不从恭敬来。

所言实修者,有二种。一者坐禅、读诵、听经闻法。二者,践行佛祖之言教,将众善解脱之法行于生活,于一切境中得出离烦恼,心得自在,是名实修。

今读《坛经》,见祖师处处劝学人将佛法用于平时。所教导者,殷切真实,谦卑礼让,诸善并举,向脚根下一一稳立,并无玄奇。劝学人莫执口说,当务心行。一念心行,自身等佛。以重实修故,于一切境中能得解脱。

沩山云:从上诸圣,只说浊边过患,若无如许多恶觉、情见、想习之事,譬如秋水澄渟,清净无为,澹泊无碍,唤他作道人,亦名无事人。如今初心虽从缘得,一念顿悟自理,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,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,即是修也。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。

此是祖师关于实修的道理,直接呈现,更无少许可隐瞒,亦无别法可修可证。

今特将《坛经》中关于此实修心行的部分摘出,供大家反复阅读,警戒自己真实用功,持为心要法门。

 

《坛经》实修心要

大师告众曰:善知识,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复两日,有一童子于碓坊过,唱诵其偈。慧能一闻,便知此偈未见本性。虽未蒙教授,早识大意,遂问童子曰:诵者何偈?童子曰:尔这獦獠不知?大师言:世人生死事大,欲得传付衣法,令门人作偈来看。若悟大意,即付衣法为第六祖。神秀上座,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,大师令人皆诵:依此偈修,免堕恶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慧能曰:上人,我此踏碓八个余月,未曾行到堂前。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。童子引至偈前礼拜。慧能曰:慧能不识字,请上人为读。

时有江州别驾,姓张名日用,便高声读。慧能闻已,遂言:亦有一偈,望别驾为书。别驾言:汝亦作偈?其事希有!慧能向别驾言:欲学无上菩提,不得轻于初学。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意智。若轻人,即有无量无边罪。

次日,祖潜至碓坊,见能腰石舂米,语曰:求道之人,为法忘躯,当如是乎!

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慧能言下大悟。

慧明作礼云:望行者为我说法。慧能云:汝既为法而来,可屏息诸缘,勿生一念,吾为汝说。明良久。慧能云: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慧明言下大悟。

时与猎人随宜说法。猎人常令守网,每见生命,尽放之。每至饭时,以菜寄煮肉锅。或问,则对曰:但吃肉边菜。

教是先圣所传,不是慧能自智。

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,犹如说食不饱。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无有益。

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、如化、如露、如电;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

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如虚空,名之为大,故曰摩诃。

善知识,迷人口说,智者心行。

又有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自称为大。此一辈人,不可与语,为邪见故。

口莫终日说空,心中不修此行。恰似凡人自称国王,终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

一念愚,即般若绝;一念智,即般若生。世人愚迷,不见般若。口说般若,心中常愚。

解义离生灭,著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

善知识,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;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
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

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,不离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、无忆、无著,不起诳妄,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观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

善知识,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金刚般若经,即得见性。

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。自用智慧常观照故,不假文字。

小根之人,亦复如是,元有般若之智,与大智人更无差别,因何闻法不自开悟?缘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。犹如大云覆盖于日,不得风吹,日光不现。

般若之智亦无大小,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,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;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

善知识,内外不住,去来自由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,能修此行,与般若经本无差别。

善知识,不悟,即佛是众生;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

自心内有知识自悟。若起邪迷,妄念颠倒,外善知识虽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若起正真般若观照,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。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

何名无念?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著一切处。

但净本心,使六识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、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

若不同见同行,在别法中,不得传付。损彼前人,究竟无益。恐愚人不解,谤此法门,百劫千生,断佛种性。

世人若修道,一切尽不妨。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
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

实无功德,勿疑先圣之言!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。造寺度僧、布施设斋,名为求福,不可将福便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

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

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;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;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

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。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;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。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

善知识,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

善知识,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与功德别。

今劝善知识,先除十恶即行十万,后除八邪乃过八千。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

东方人,但心净即无罪;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愆。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愿东愿西;悟人在处一般。所以佛言:随所住处恒安乐。

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

今劝善知识,先除十恶即行十万,后除八邪乃过八千。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

但行十善,何须更愿往生?不断十恶之心,何佛即来迎请?

慈悲即是观音,喜舍名为势至,能净即释迦,平直即弥陀。人我是须弥,贪欲是海水,烦恼是波浪,毒害是恶龙,虚妄是鬼神,尘劳是鱼鳖,贪瞋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。

善知识,常行十善,天堂便至;除人我,须弥倒;去贪欲,海水竭;烦恼无,波浪灭;毒害除,鱼龙绝。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,外照六门清净,能破六欲诸天。自性内照,三毒即除,地狱等罪一时销灭,内外明彻不异西方。不作此修,如何到彼?

在家能行,如东方人心善;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恶。但心清净,即是自性西方。

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?

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

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

若能钻木出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

苦口的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。

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

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
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

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。

自悟修行,不在于诤;若诤先后,即同迷人,不断胜负,却增我法,不离四相。

善知识,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行住坐卧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

莫心行谄曲,口但说直,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!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执著。

善知识,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;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

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;无念者,于念而无念;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

于世间善恶好丑,乃至冤之与亲,言语触刺欺争之时,并将为空,不思酬害。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。若前念、今念、后念,念念相续不断,名为系缚。于诸法上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。此是以无住为本。

善知识,外离一切相,名为无相。能离于相,即法体清净。此是以无相为体。

善知识,于诸境上心不染,曰无念。于自念上,常离诸境,不于境上生心。

只缘口说见性,迷人于境上有念,念上便起邪见,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。自性本无一法可得。若有所得,妄说祸福,即是尘劳邪见。

善知识,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经云: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
由妄念故,盖覆真如。但无妄想,性自清净。起心著净,却生净妄。妄无处所,著者是妄。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工夫。作此见者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。

善知识,若修不动者,但见一切人时,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。

善知识,迷人身虽不动,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,与道违背。

外于一切善恶境界,心念不起,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

善知识,何名禅定?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;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本性自净自定,只为见境思境即乱。若见诸境心不乱者,是真定也。

善知识,于念念中,自见本性清净,自修自行,自成佛道。

诸善知识,此事须从自性中起,于一切时,念念自净其心,自修自行,见自己法身,见自心佛,自度自戒,始得不假到此。

即自心中无非、无恶、无嫉妒、无贪瞋、无劫害,名戒香。

定香。即睹诸善恶境相,自心不乱,名定香。

自心无碍,常以智慧观照自性,不造诸恶。虽修众善,心不执著,敬上念下,矜恤孤贫,名慧香。

即自心无所攀缘,不思善、不思恶,自在无碍,名解脱香。

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,不可沉空守寂,即须广学多闻,识自本心,达诸佛理,和光接物,无我无人,直至菩提,真性不易,名解脱知见香。

善知识,此香各自内熏,莫向外觅。

弟子等,从前念、今念及后念,念念不被愚迷染。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,悉皆忏悔,愿一时销灭,永不复起。

弟子等,从前念、今念及后念,念念不被憍诳染。从前所有恶业,憍诳等罪,悉皆忏悔,愿一时销灭,永不复起。

弟子等,从前念、今念及后念,念念不被嫉妒染。从前所有恶业,嫉妒等罪,悉皆忏悔,愿一时销灭,永不复起。

云何名忏?云何名悔?忏者,忏其前愆,从前所有恶业,愚迷、憍诳、嫉妒等罪,悉皆尽忏,永不复起,是名为忏。悔者,悔其后过,从今以后,所有恶业,愚迷、憍诳、嫉妒等罪,今已觉悟,悉皆永断,更不复作,是名为悔。故称忏悔。

凡夫愚迷,只知忏其前愆,不知悔其后过。以不悔故,前愆不灭,后过又生。前愆既不灭,后过复又生,何名忏悔?

善知识,心中众生,所谓邪迷心、诳妄心、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恶毒心,如是等心,尽是众生。各须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

何名自性自度?即自心中邪见、烦恼、愚痴众生,将正见度。既有正见,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,各各自度。邪来正度,迷来悟度,愚来智度,恶来善度。如是度者,名为真度。

又烦恼无边誓愿断,将自性般若智,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。

又法门无尽誓愿学,须自见性,常行正法,是名真学。

又无上佛道誓愿成,既常能下心,行于真正,离迷离觉,常生般若,除真除妄,即见佛性,即言下佛道成。常念修行,是愿力法。

自心归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离财色,名两足尊。

自心归依正,念念无邪见,以无邪见故,即无人我、贡高、贪爱执著,名离欲尊。

自心归依净,一切尘劳爱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名众中尊。

善知识,各自观察,莫错用心。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,不言归依他佛。自佛不归,无所依处。今既自悟,各须归依自心三宝,内调心性,外敬他人,是自归依也。

自归依者,除却自性中不善心、嫉妒心、谄曲心、吾我心、诳妄心、轻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见心、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,常自见己过,不说他人好恶,是自归依。

常须下心,普行恭敬,即是见性通达,更无滞碍,是自归依。

莫思向前,已过不可得,常思于后,念念圆明,自见本性。善恶虽殊,本性无二;无二之性,名为实性。于实性中,不染善恶,此名圆满报身佛。

自性起一念恶,灭万劫善因;自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恶尽,直至无上菩提。念念自见,不失本念,名为报身。

思量恶事,化为地狱;思量善事,化为天堂;毒害化为龙蛇;慈悲化为菩萨;智慧化为上界;愚痴化为下方。自性变化甚多,迷人不能省觉,念念起恶,常行恶道。回一念善,智慧即生,此名自性化身佛。

但向心中除罪缘,名自性中真忏悔;

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类。

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。

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
礼本折慢幢,头奚不至地?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

达闻偈,悔谢曰:而今而后,当谦恭一切。

世人外迷著相,内迷著空。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,即是内外不迷。

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,贪爱尘境,外缘内扰,甘受驱驰,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,种种苦口,劝令寝息,莫向外求,与佛无二,故云开佛知见。

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恶,贪瞋嫉妒,谄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开众生知见。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观照自心,止恶行善,是自开佛之知见。

口诵心行,即是转经;口诵心不行,即是被经转。

见闻转诵是小乘,悟法解义是中乘,依法修行是大乘,万法尽通,万法俱备,一切不染,离诸法相,一无所得,名最上乘。

乘是行义,不在口争,汝须自修,莫问吾也。一切时中,自性自如。

汝今当知,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,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,好生恶死,念念迁流,不知梦幻虚假,枉受轮回,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,终日驰求。佛愍此故,乃示涅槃真乐,刹那无有生相,刹那无有灭相,更无生灭可灭,是则寂灭现前。当现前时,亦无现前之量,乃谓常乐。此乐无有受者,亦无不受者,岂有一体五用之名?

心地无非自性戒,心地无痴自性慧, 心地无乱自性定,不增不减自金刚,身去身来本三昧。

自性无非、无痴、无乱,念念般若观照,常离法相,自由自在,纵横尽得,有何可立?

若著相于外,而作法求真,或广立道场,说有无之过患。如是之人,累劫不得见性。

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。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。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

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不生憎爱,亦无取舍,不念利益成坏等事,安闲恬静,虚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。

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,不动道场,真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

问曰:正法眼藏,传付何人?师曰:有道者得,无心者通。

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;自性邪险,佛是众生。汝等心若险曲,即佛在众生中;一念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

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;自若无佛心,何处求真佛?汝等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。外无一物而能建立,皆是本心生万种法。

真如自性是真佛,邪见三毒是魔王;

邪迷之时魔在舍,正见之时佛在堂。

性中邪见三毒生,即是魔王来住舍;

正见自除三毒心,魔变成佛真无假。

性中各自离五欲,见性刹那即是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