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宗公案百则
发表时间:2020-05-27
浏览量:11464
禅宗故事百篇
锄草斩蛇
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。
智常禅师正在锄草,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,禅师举起锄头便砍。学僧很 不以为然的说道: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,到了这里,却只看见一个 粗鲁的俗人。
智常禅师道:像你这么说话,是你粗,还是我粗?
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:什么是粗?
智常禅师放下锄头。
学僧又问:什么是细?
禅师举起锄头,作斩蛇的姿势。
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,道:你说的粗细,叫人无法了解!
智常禅师就反问道: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,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 斩蛇?
学僧毫不客气的道:当下!
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:你“当下”不见到自己,却来见到斩蛇做什 么?
学僧终于有省。
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,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,南泉不应杀 生;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,不能以狭义的见解,诬谤大德。南泉斩 猫或许以手作势,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。现在智常斩蛇,这可能也是作 势欲斩,学僧见风即雨,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,意谓些慈悲没有。
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,岂容你说粗说细,所以教诫学僧不 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,禅要割断常情常识,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, 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?
真假妄语
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:禅师!您平常用功,是用何心修 道?
大珠:老僧无心可用,无道可修。
道光:既然无心可用,无道可修,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? 大珠:老僧我上无片瓦,下无立锥之地,那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? 道光: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,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?
大珠:请你不要冤枉我,我连话都不会说,如何论道?我连一个人也没 有看到,你怎可说我度众呢?
道光:禅师,您这可打妄语了。
大珠:老僧连舌头都没,有如何妄语?
道光:难道器世间,有情世间,你和我的存在,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, 都是假的吗?
大珠:都是真的!
道光:既是真的,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?
大珠:假的,要否定;真的也要否定!
道光终于言下大悟。
说到真理,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,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。 如般若心经云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这就是从肯 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;般若心经又云: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 法。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。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明句文身, 不是妄语,因为否定一切,才是肯定一切。
那就是禅
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,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,因此每天都惧怕 死的阴影。一次在出诊的路上,碰到一位云水僧,王田于是就请示道:什 么叫禅?
云水僧回答道: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,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,一旦会 了禅之后,就不用怕死了。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,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 师。
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,说明来意,并请求开示。
南隐禅师道:禅不难学,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,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 人,那就是禅!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,南隐禅师 总是对他说道: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,快回家照顾你的 病患去!
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:这种开示,怎能袪除怕死的心呢?因此,当 他第四次参访时,就抱怨道: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,人一旦学了禅就不 怕死。每次我到这里,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。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; 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,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。
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:我对你太严格了,让我给你一个 公案试试吧!
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,王田苦参这无 字公案,前后二年,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,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 禅境。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,又参究一年半,终于自觉心地澄明,难 题逐渐消失。无已成了真理。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;他已脱 离了生死挂虑。
最后,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,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:从忘我到无 我,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。
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,因此,眼看他人死,我心急如火,不 是伤他人,看看轮到我。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,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 病患者,就是参禅,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,放弃爱心,怎能入禅呢?及至到 他参透了 无字的公案,从有心到无心,从有我到无我,从有生到无生, 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。
咸淡有味
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,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来,更见出他 的人生境界。有一天,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前来拜访,吃饭时,只见他吃一 道碱菜,夏先生不忍心的说:难道你不嫌这碱菜太碱吗?
弘一大师回答说:碱有碱的味道!
过一会儿,弘一大师吃好后,手里端着一杯开水,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:
没有茶叶吗?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?
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:开水虽淡,但淡也有淡的味道。
弘一大师的碱有碱的味道,淡有淡的味道。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禅 味的话啊!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,他的人生,无处不是味 道。一条毛巾用了三年,已经破了,他说还可以再用;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 来爬去,访客嫌恶,他说只有几只而已。可说真正体会了 随遇而安的生 活。
心净国土净
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,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,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, 一天,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,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,无德禅师非常 欣喜的说道: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,依经典的记载,常以香 花供佛者,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。
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:这是应该的,我每天来寺礼佛时,自觉心灵就像 洗涤过似的清凉,但回到家中,心就烦乱了,我们一个家庭主妇,如何在烦 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?
无德禅师反问道:你以鲜花献佛,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,我现在 问你,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?
信徒答道: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,莫过于每天换水,并且于换水时把花 梗剪去一截,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,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,就容 易凋谢!
无德禅师道: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,其道理也是一样,我们生活环境 像瓶里的水,我们就是花,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,变化我们的气质,并 且不断的忏悔、检讨、改进陋习、缺点,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。
信徒听后,欢喜作礼感谢说道:谢谢禅师的开示,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 禅师,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,享受晨钟暮鼓,菩提梵唱的宁静。
无德禅师道:你的呼吸便是梵唱,脉博跳动就是钟鼓,身体便是庙宇, 两耳就是菩提,无处不是宁静,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?
古德说:热闹场中作道场,宁静,只要自己息下妄缘,抛开杂念,那 里不可宁静呢!深山古寺,如果自己妄想不除,就算住在深山古寺,一样无 法修持,禅者重视当下,何必明天呢?参禅何须山水地,灭却心头火 亦凉。即此之谓也。
回向
有一个农夫,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,佛事完毕以 后,农夫问道:禅师!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?
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:当然!佛法如慈航普渡,如日光遍照,不止是你 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,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。
农夫不满意道: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,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, 把她的功德夺去。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,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 生。
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,但仍慈悲的开导道: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 他人,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,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,“回向”有回事向理、 回因向果、回小向大的内容,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,一光可以照耀大众, 就如天上太阳一个,万物皆蒙照耀,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,你应该用 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,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,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 倍,本身的这支蜡烛,并不因而减少亮光。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,则 我们微小的自身,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,而蒙受很多的功德,何乐而不 为呢?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!
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:这个教义很好,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,我有一 位邻居老赵,他对我可说是欺我、害我,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 好了。
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:既曰一切,何有除外?
农夫茫然,若有所失。
人性之自私、计较、狭隘,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。只要自己快 乐,自己所得所有,管他人的死活?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,自己一个人 怎能独享?如论世间,有事理两面。事相上有多少、有差别,但在道理上则 无多少无差别,一切平等。等于一灯照暗室,举室通明,何能只照一物,他 物不能沾光?
懂得一切的人,才能拥有一切;舍弃一个,就是舍弃一切。舍弃一切, 人生还拥有什么?
禅味
唐朝时,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,曾写了一首诗, 表达他的心境:
“世事悠悠,不如山丘,卧藤萝下,块石枕头;
不朝天子,岂羡王侯?生死无虑,更复何忧?”
这首诗意,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,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时,德 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,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?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, 大臣拿了圣旨寻找到了岩洞,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,大臣便在洞口大声 呼叫道:圣旨驾到,赶快下跪接旨!洞口的懒瓒禅师,却装聋作哑的毫不 理睬。
大臣探头一瞧,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,炉上烧的是地瓜,火愈烧愈炽, 烟火袅漫,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,熏得禅师涕泗纵横,侍卫看得忍不住叫 道:“喂!禅师,你的鼻涕流下来了,为何不擦一擦呢?”
懒瓒禅师头也不回的答道: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?
懒瓒禅师说后,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,就往嘴里送,并连声赞道:好吃! 好吃!
大臣见状,惊奇得目瞪口呆,因为懒瓒禅师,吃的是一块一块的石头。 懒瓒禅师吃时,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,并说道:请趁热吃吧!三界唯心, 万法唯识,贫富贵贱,生熟软硬,心田识海中不要把他们分在两边。
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,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,不敢回答,只好赶回 朝廷,据实报告皇上,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:国有如此禅师,真 是大家之福!
在出家人中,有人间比丘,也有独居比丘。人间比丘弘法利生,服务社 会;独居比丘深山岩穴,清净修道。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,心在山林; 有些独居比丘人在道场,心在世俗。像懒瓒禅师,遇到皇帝的宠召,视如間 王的召魂;宝物的赏赐,看作拖累负担;实在已是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了。
诚实无欺
道楷禅师,宋人,得道后,大阐禅门宗风。曾担任过净因寺、天宁寺等 大寺的住持。一日,皇上派遣使者,颁赠紫衣袈裟,以褒扬他的圣德。并赐 号定照禅师。
禅师上表坚辞不受。皇上再令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至禅师处,表达朝廷 褒奖的美意,禅师仍不领受。因此触怒皇上,敕交州官收押。州官知道禅师 仁厚忠诚,当到达寺中时,悄声问道:禅师身体虚弱,容貌憔悴,是否已 经生病?
禅师:,没有!
州官:如果说是生病,则可免除违抗圣旨的惩罚。
禅师:无病就无病,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?
州官无奈,遂将禅师眨送淄州。闻者皆流涕不已。
我们经常看到禅者性格风趣活泼,但禅者的诚实固执,于道楷禅师行谊 见之。如明代莲池大师赞之曰:
荣及而辞,人所难也:辞而致罚,受罚而不欺,不日难中之难乎?忠 良传中,何得少此?录之以风世僧。
一与二
在中国佛教史上,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,时常辩论、斗法。
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:你们佛教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,因 佛教最高的境界是“一心”,是“一乘”,是“一真法界”,“一佛一如来”, 也是“一”,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“二”,可以说,“二”胜过你们的 “一”,比方“乾坤”、“阴阳”,这都是“二”,实在说,“二”要比你们“一” 高明。
法印禅师听后,像是不解的问道:真的吗?你们的“二”真能胜过“一” 吗?
道士:只要你说“一”,我就能“二”,一定能胜过你们。
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,慢慢的说道:我现在竖起了一条腿,你能 把两条腿跷起来吗?
道士哑口无言了!
佛教史上记载我国有三武一宗的教难,大都因为道士嫉恨佛教所引起。 西洋有耶稣教的新旧之争,印度有婆罗门教和回教之争,佛教尚和平,但仍 难免有道教之不相容,连一二都成为争论主题,如法印禅师之方便机辩,亦 禅之巧妙应用也。
割耳救雉
智舜禅师,唐代人,一向在外行脚参禅。有一天,在山上林下打坐,忽 见一个猎人,打中一只野鸡,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,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 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。不一会儿,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:请将我射中 的野鸡还给我!
禅师带着耐性,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:它也是一条生命,放过它吧! 你要知道,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!
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,禅师无法,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,把自己 的耳朵割下来,送给贪婪的猎人,并且说道:这两只耳朵,够不够抵你的 野鸡,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。
猎人大惊,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。
为了救护生灵,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,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 己求安乐的德性,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。禅者,不是逃避社会,远离 人群,禅者的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,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,可见一斑矣。
一切皆禅
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,想和其辩论禅法,适逢禅师 外出,侍者沙弥出来接待,道:禅师不在,有事我可以代劳。
云水僧道:你年纪太小不行。
侍者沙弥道:年龄虽小,智慧不小喔!
云水僧一听,觉得还不错,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,向前一指。侍者摊 开双手,划了个大圆圈,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,侍者伸出五根指头。云水僧 再伸出三根手指,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。
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,顶礼三拜,掉头就走。云水僧心里想:我 用手比了个小圈圈,向前一指,是想问他,你胸量有多大?他摊开双手,划 了个大圈,说有大海那么大。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?他伸出五指说受 持五戒。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?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。一个侍 者尚且这么高明,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,想想还是走为上策。
后来,无相禅师回来,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,道:报告师父!不知 为什么,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,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,你家的饼 只这么一点大。我即摊开双手说,有这么大呢!他伸出一指说,一个一文钱 吗?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。他又伸出三指说,三文钱可以吗?我 想太没良心了,便比了眼睛,怪他不认识货,不想,他却吓得逃走了!
无相禅师听后,说道:一切皆法也,一切皆禅也!侍者,你会吗? 侍者茫然,不知为对。
佛法讲究机缘,禅,就是机缘,你懂得,无时不禅,无处不禅,无人不 禅,无事不禅。不懂,即使说得天花乱坠,也与禅无关。禅史中有赵州茶, 云门饼之说,此皆禅也,俗语云:讲者无心,听者有意,故无相禅师曰一切
皆法也,一切皆禅也。
育才之道
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,便信步到花园散步,碰巧看到园头(负责园 艺的僧众)正埋首整理花草,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,将枝叶剪去, 或将花草连根拔起,移植另一盆中,或对一些枯枝、浇水施肥,给予特别照 顾。信徒不解的问道:园头禅师,照顾花草,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? 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,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,没有植物的土地,何 必锄来锄去?有必要这么麻烦吗?
园头禅师道:照顾花草,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,人要怎么教育,花草 也是。,
信徒听后,不以为然道:花草树木,怎能和人相比呢?
园头禅师头也不抬的说道:照顾花草,第一:对于那些看似繁茂,却生 长错乱,不合规矩的花,一定要去其枝蔓,摘其杂叶,免得它们浪费养分, 将来才能发育良好;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,去其恶习,使其纳入正轨一样。 第二: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,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,接触沃壤;就 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,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,求取更高的学问一 般。第三:特别浇以枯枝,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,看来已死,内中却 蕴有无限生机;不要以为不良子弟,都是不可救药,对他灰心放弃,要知道 人性本善,只要悉心爱护,照顾得法,终能使其重生。第四:松动旷土,实 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。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,助其一臂之 力,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!
信徒听后非常欣喜的说道:园头禅师,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!
涅槃经云: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,没有不 可教的人才。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,意思是用慈悲 (爱)摄受你,但弥勒佛的背后,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,意 思是用威武(力)折服你,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,一面授予爱的摄受,一面给 予力的折服,子弟不会不成材的!
通身是眼
有一次,道吾禅师问云岩: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,请问你,哪一个眼 睛是正眼呢?
云岩:如同你晚上睡觉,枕头掉到地下去时,你没睁开眼睛,手往地下 一抓就抓起来了,重新睡觉,请问你,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?
道吾禅师听了之后,说:喔!师兄,我懂了!
你懂什么?
遍身是眼。
云岩禅师一笑,说:你只懂了八成!
道吾疑惑的问:那应该怎么说呢?
通身是眼!
遍身是眼,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;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 分别智慧上显现的。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,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的 观照一切呢?
不知道
宋朝有一将军曹翰,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,路经庐山的圆通寺,寺僧 因知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,大家就吓得四散逃逸,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法 堂不动。曹翰叫他,他也不理不睬,甚至连瞧一眼都不肯,曹翰英雄式的自 尊心受到伤害,非常生气的说道:我的军队路过此间,只想借宿贵寺,让 士兵们休息一下,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?你竟敢如此无理,难道你不 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?
禅师听后,平静的睁开双眼,回答道: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,如此无 礼,难道你不怕因果报应吗?
曹翰更是大吼道: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,难道你不怕死吗?
缘德禅师也提高了声音说道: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 吗?
曹翰非常讶异于禅师胆量,同时也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折服,问道:这么 大的一座寺庙只剩下你一个人,其他人呢?
缘德禅师道:只要一打鼓,他们就会闻声回来。
曹翰就猛力敲鼓,敲了好久,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人。曹翰不悦道:已经 打鼓了,怎么还没有人回来?
缘德禅师从容道:因为你打鼓的时候,杀气太重,请念一句“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”,然后敲一下!
因此,曹翰念佛打鼓,打鼓念佛,不久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。曹翰 此时非常有礼的合掌问道:请问禅师上下?
禅师平静的回答道:我是缘德。
曹翰惊叹不已,随即跪下来祈求道: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!禅师, 请指示我,如何才能在战争中致胜?
缘德禅师漠然的应道:不知道!
洗面革心
良宽禅师,毕生修行参禅,从未稍懈一天,当他老年时候,从家乡传来 一个消息,说他的外甥,不务正业,赌吃玩乐,快要倾家荡产,家乡父老, 希望这位禅师舅舅,能大发慈悲,救救外甥,劝他回头是岸,重新做人。
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,就不辞辛苦,走了三天的路程,回到童年的 家乡。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。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 和尚舅父相聚,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。
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,次晨离去的时候,就对他的外甥说 道:我想我真是老了,两手直是发抖,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?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他一臂之力。良宽禅师慈祥的说道:谢谢你了, 你看,人老的时候,就一天衰似一天。你要好好保重自己,趁年轻的时候, 要把人做好,要把事业基础打好。
禅师说完话后,掉头就走,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,一句不提,但就 从那天以后,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。
禅宗的教学法,有时当头棒喝,有时反诘追问,有时有无不定,有时暗 示含蓄。总之禅的教育,就是不说破,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。
天下爱护儿女的父母们,你们能懂得这种禅心么?
野狐禅
百丈怀海禅师,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。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可 见他对禅门的贡献。
一日,百丈禅师说法圆满,大众皆已退去,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,禅师 问道: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?
老者答道:我某甲不是人,实系一只野狐,过去古佛时,曾在此百丈山 修行,后因一位学僧问道:“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 ”我某甲回答说:“不 落因果!”因此一答语,我五百世堕在狐身,今请禅师代一转语,以希能脱 野狐之身!
百丈禅师听后,慈悲的说道:请问!
老者合掌问道: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?
百丈禅师答道:不昧因果!
老者于言下大悟,作礼告辞后,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 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,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。
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,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,为什么堕入 五百世狐身?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 之苦?其间一字之差,实有天壤之别。问: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? 答曰:不落因果。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,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, 错矣!差矣!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。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, 实乃至理名言,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,都要不昧因果。
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:不落不昧,两采一赛;不昧不落,千错万错!
寸丝不挂
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,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,有一天忽然兴起 一个念头,心想:法性湛然深妙,原本没有来去之相,我这样厌恶喧哗而 趋于定寂,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。
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。
雪峰初见时问道:从什么地方来?
玄机回答道:大日山。
雪峰用机锋语问道:太阳出来了没有?
玄机不甘示弱道:假如太阳出来的话,会把雪峰给融化了。
雪峰见其出语不凡,再问:你叫什么名字?
玄机。
一天能织多少?
寸丝不挂!
当玄机礼拜而退时,才走了三五步,雪峰道:你的袈裟拖在地下!
玄机听后,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。雪峰哈哈笑道:好一个寸丝不 挂!
玄机和雪峰的对话,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,玄机的话是捷辩,不是禅; 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,,那才是禅机!
不许为师
兜率从悦禅师,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,非常礼敬,有一次因食荔枝,经 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的说道:长老!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,请你 吃几个!
清素很欢喜的接过荔枝,感慨的说道:自从先师圆寂后,不得此食已久 了。
从悦问道:长老先师是何大德?
清素答道:慈明禅师,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。
从悦禅师非常惊讶的赞叹道:十三年堪忍职事之役,非得其道而何? 说后,便将手上的荔枝全部供养给清素长老。
清素即以感激的态度说道:我因福薄,先师授记,不许传人,今看你如 此虔诚,为此荔枝之缘,竟违先师之记。将你的心得告诉我!
从悦禅师具道所见。
清素开示道:世界是佛魔共有的,最后放下时,要能入佛,不能入魔。 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,清素禅师教诫道:我今为你点破,让你得大自 在,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!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。
要学佛道,先结人缘,荔枝有缘,即能悟道。佛法在恭敬中求,从 悦对前辈的恭敬,恭敬中就能得道。古人一饭之思,终生不忘,如清素禅师, 一荔之赐,竟肯道破心眼,此乃感恩有缘也。不可嗣我,当可嗣真净克文 禅师,师资相助相信,亦禅门之美谈也。
飞越生死
有一个学僧道岫,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,但始终不能契悟,眼看比他晚 入参禅学道的同参,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,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, 既不幽默,又无灵巧,始终不能入门。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!于是 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,计划远行。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。
道岫禀告道:老师!学僧辜负您的慈悲,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 年之久,对禅,仍是一点消息没有。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,今向您老辞行, 我将云游他去。
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:哦!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?难道到别处就 可以觉悟吗?
道岫诚恳的再禀告道:我每天除了吃饭、睡觉之外,都精进于道业上的 修持,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。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。 目前在我心的深处,萌发一股倦怠感,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!
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:悟,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,根本无法形容,也 无法传达给别人,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。别人是别人的境界,你修你的禅 道,这是两回事,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?
道岫道:老师!您不知道,我跟同参们一比,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 的惭愧。
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:怎么样的大?怎么样的小?
道岫答道: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,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 而已。
广圄禅师意味深长的问道: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,它已经飞越生死 了吗?
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,若有所悟。
谚云:人比人,气死人。比较、计较,这是烦恼的来源,怎能透过禅 而悟道呢?聪明、机智,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,但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。 因为小麻雀与大鹏鸟是比较上有快慢、有迟速,但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。 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、计较,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,就能有所悟了。
晒香菇
永平寺里,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,在大太阳下晒香菇,住持 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,忍不住的说:长老!您年纪这么老了,为什么还 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?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!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 代劳呀!
老禅师毫不犹豫的道:别人并不是我!
道元:话是不错!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! 老禅师:大太阳天不晒香菇,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?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,指导万方,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,终于认了输。
禅者的生活,无论什么,都不假手他人,也不等到明天,别人不是我, 现在不做,要待何时?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。
不可向你说
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,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,于是 就向前问道: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?
良久,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,于是学僧又问一次。
老翁:我已经向你说过了,你聋吗?
学僧:你回答过我什么?
老翁:向你说覆船路。
学僧:难道说你也学禅吗?
老翁:不止是禅,连佛法也全会。
学僧:那你试说看看?
老翁一句话也不说,挑起盐篮便要走。
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:难!
老翁:你为什么这样说?
学僧:盐翁!
老翁:有何指示?
学僧:你叫做什么?
老翁:不可向你说这是盐。
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,路要怎么走?既曰覆船,何有道路?道,有 难行道,易行道,有大乘道小乘道,有出世道世间道,一般学者,总要循道 前行,但禅门学者,丈夫自有冲天志,不向如来行处行。虽是覆船,又何 无路?
是邪是正
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,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,道吾禅 师指着茶杯道:是邪?是正?
仲兴走近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,一句话不说,道吾禅师道:邪则总 邪,正则总正。
仲兴摇摇头,表示意见道:我不认为如此。
道吾追问:那你的看法?
仲兴就把道吾手中杯子抢到手里,大声反问:
是邪?是正?
道吾抚掌大笑,说道:汝不愧为我的侍者。
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。
道吾禅师开示的是正?是邪?这内中的道理,所谓邪人说正法, 正法也是邪;正人说邪法,邪法也成正。有些天天说道的人,却破坏人的 信心;有些好打喜骂的人却能给人入道。名医治病,砒霜毒药皆成良药,因 此说邪则总邪,正则总正。
仲兴禅师认为宇宙有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能体会时则不执断, 亦不执常,作如此会时,则一切皆正。若将手中物执有执空则皆是邪。以此 见地反问老师,道吾禅师欣慰嘉勉,终于师资相契了。
如虫御木
有一次,为山灵祐禅师在百丈禅师身旁,百丈禅师问道:谁?
为山禅师答道:灵祐!
百丈禅师道:你拨一拨火炉中,看看还有火没有?
为山禅师在炉中拨了一拨,回答道:无火。
百丈禅师亲自站起来,走到炉边,用火钳在炉中深深一拨,拨出一点火 星,取出来给法山看,然后说道:你说无,这个不是火吗?
为山灵祐禅师说道:我知道是有,只是未能深深一拨!
百丈禅师道:这只是暂时的歧路,经典上说,要了悟佛性,当观时节因 缘,时节因缘一到,如迷忽悟,如忘忽忆,那时才知道自己本来一切具足, 不是从外而获得的。所以,祖师说:悟境同未悟,无心如有心。凡圣虚妄, 本来心法,原自备足。你现在已经如此,好好保护并把握它吧!
第二天,为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(劳动服务),百丈禅师问为山 道:火种带来了吗?
为山禅师答道:带来了。
百丈禅师追问道:在什么地方?
为山禅师捡起一枝柴,吹了两下,然后交给百丈禅师。百丈禅师欢喜的 说道:如虫御木,偶而成文。
火种,代表了什么?暗示了什么?此即所谓佛性也。百丈禅师要为山 到炉中拨火,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。找到佛性本心,谈何容易?百 丈禅师不得不亲自示范,要深深一拨,自性才能现前。甚至师徒在出坡时, 都在策励生活中不要忘记自性,一句火种带来了吗?这里面多少慈悲、 多少智慧、多少生活禅也。
禅的心要
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: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?
惟宽:无上菩提者,被于身为律,说于口为法,行于心为禅;应用者三, 其致一也。如江淮河汉,在处立名,名虽不一,水性无二。律即是法,法不 离禅,身口意合一而修,身口意皆名心也。云何于中,妄起分别?
白居易:既无分别,何以修心?
惟宽:心本无损伤,云何要修?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,一切都要不 可起念!
白居易:垢,可以佛拭,不可起念;净,能无念可乎?
惟宽:如人眼睛,物不可住,金屑虽珍宝,在眼亦为病,乌云遮蔽天空, 白云同样遮蔽天空。
白居易: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?
惟宽:凡夫长无明,二乘长执着,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,是名真 修;真修者,不得动,不得忘,勤者近执着,忘即落无明,此为心要云尔! 白居易有悟,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。
世间一切,有好有坏,有大有小,例如布施,布施多,多功德,布施少, 少功德,故一切都有分别。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;口修则有不妄语、不 绮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;意修则不贪欲、不嗔恚、不邪见。身口意的修行, 当然各各有别。若于真心自性上讲,本自清净,本自具足,何假修证?何有 勤忘?故惟宽禅师以此为禅之心要耳。
安住何处
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,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 老人及一个髻龄的童子,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,因此向前恭谨的问道:
公住何处?
老人用手一指上下,回答道:上是天,下是地。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 都可为家。
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,追问道:
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?
老人高声呼叫道:苍天!苍天!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是成住坏空的。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,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 生不灭的。
丹霞大大的赞美道:非其父不生其子。
老人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。
住,吾人要住何处?慈航法师说:只要自觉心安,东西南北都好所以 上是天,下是地,处处无家,处处为家。
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,住在功名权力里,而声色货利功名权 力都在变异不停,那里能平安无事的安住?
人若能肯定自己,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,心能安住,则天崩 地裂又奈我何!
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靠,像是非常危险, 其实非常安全,就因菩萨住在般若空性之中,了无挂挂,菩萨才能生活得自 由自在。
天生暴躁
盘圭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,也常在结束之前,让信徒发问问题,并 当场解说,因此不远千里慕道而来的信徒很多。
有一天,一位信徒请示盘圭禅师说:我天生暴躁,不知要如何改正? 盘圭:是怎么一个“天生”法?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,我帮你改掉。 信徒:不!现在没有,一碰到事情,那“天生”的性急暴躁,才会跑出
盘圭:如果现在没有,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,那么就是你 和别人争执时,自己造就出来的,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,将过错推给父 母,实在是太不公平了。
信徒经此开示,会意过来,再也不轻易的发脾气了。
天生的,世间上没有天生的东西,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,吾人 的本性上包含了善恶诸法,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任 何人只要有心,没有什么改不了的恶习。
行恶与修善
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: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?
峻极:担枷带锁者。
学僧: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?
峻极:修禅入定者。
学僧:学僧根机愚昧,禅师的开示,颠倒难明,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 晓的言辞开示吧!
峻极:所谓恶者,恶不从善。善者,善不从恶。
学僧如堕五里雾中,仍然茫然。良久,峻极禅师问学僧道:懂了吗? 学僧:,不懂。
峻极:行恶者无善念,行善者无恶心,所以说善恶如浮云,无所生 也无所灭。
学僧于言下有悟。
善恶,在世间法讲,做好事名曰善,做坏事名曰恶,善有善报,恶有恶 报,三世因果,历然俱在,在事相说,一点不虚。但在本性上讲,善恶之名 都不立,若能不思善不思恶,即名见性(见到自己本来面目)。所谓罪恶本 空由心造,心若亡时罪亦空。行善是枷锁,作恶名禅定,这不怪禅师颠倒, 在真理上讲,作福行善,一味执着人天福报,岂非为枷锁所囚?作恶为非, 虽要恶道流转,但本性仍是如此。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,发此高论,乃要吾 人莫为善恶所迷。应该知道,为善上生时,就一味执著有为法,以为是究竟 解脱,这就错了;作恶下堕时,就心灰意冷,以为人生无望,这也是错的。 实则善恶是法,法非善恶也。
禅的妙用
仙崖禅师外出弘法,路上,遇到一对夫妇吵架。
妻子:你算什么丈夫,一点都不像男人!
丈夫:你骂,你如再骂,我就打你!
妻子:我就骂你,你不像男人!
这时,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:你们来看啊,看斗牛,要 买门票;看斗蟋蟀、斗鸡都要买门票;现在斗人,不要门票,你们来看啊!
夫妻仍然继续吵架。
丈夫: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,我就杀人!
妻子:你杀!你杀!我就说你不像男人!
仙崖:精彩极了,现在要杀人了,快来看啊!
路人:和尚!大声乱叫什么?夫妻吵架,关你何事?
仙崖:怎不关我事?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?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, 念经时,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?
路人:真岂有此理,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!
仙崖:希望不死也可以,那我就要说法了。
这时,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,双方不约而同的围上来听听仙崖禅 师和人争吵什么。
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教道:再厚的寒冰,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;再 冷的饭菜,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;夫妻,有缘生活在一起,要做太阳,温暖 别人;做柴火,成熟别人。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!
仙崖禅师就这样活用禅了。
不复再画
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,可是他每次作画前,必坚持购买者先 行付款,否则决不动笔,这种作风,给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批评。
有一天,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,月船禅师问:你能付多少 酬劳?
你要多少就付多少!那女子回答道: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。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,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,月船禅师以上好的 毛为她作画,画成之后,拿了酬劳正想离开。那女士就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:
这位画家只知要钱,他的画虽画得很好,但心地肮脏;金钱污染了它的善 美。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,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 子。
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,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。月船禅师 问道:你出多少钱?
女士答道:哦,随便你要多少。
月船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,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画了一幅画,画 毕立即离开。
很多人怀疑,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?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, 心里是何想法?
原来,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,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,因 此他建了一座仓库,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。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 座,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,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志愿。
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,立即抛弃画笔,退隐山林,从此不复再画。 他只说了这样的话:画虎画皮难画骨,画人画面难画心。钱,是丑陋的; 心,是清净的。
有禅心的人,不计人间毁誉,像月船禅师,以自己的艺术素养,求取净 财救人救世,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,应该称为禅画了。因为他不是贪财, 他是舍财,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?
那里没有佛
一次,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,忽然咳嗽了一声,就将一口痰吐在
佛像身上,管理的纠察师看到以后就责骂他道:岂有此理!怎么可以把痰 吐在佛身上呢?
这位吐痰的禅师又再咳嗽了一下,对纠察师说:请您告诉我,虚空之中 那里没有佛?我现在还要再吐痰,请问那里没有佛?
这位吐痰者,他已经悟到佛性遍满虚空,法身充塞宇宙的道理,您 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,自以为对佛尊敬了,其实,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 佛,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,充满法界的,所以这位禅师说:请您告诉我, 那里没有佛?
这么一问,您能回答得出吗?回答不出,就是尚未悟道。即使悟道, 这样反诘一问,他的灵智,他的禅机,也就由此更加展开了。
炷香增福
唐朝的裴休宰相,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,他的儿子裴文德,年纪轻轻 的就中了状元,皇帝封他为翰林,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, 少年仕进。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,并且要他先从行单(苦工)上的 水头和火头做起。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,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,弄得 身心疲累,而又烦恼重重,心里就不停的嘀咕,不时的怨恨父亲把他送到这 种深山古寺里来做牛做马,但因父命难违,强自隐忍,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 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,终于忍耐不住,满怀怨恨的发牢骚道:
翰林担水汗淋腰,和尚吃了怎能消?
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听到,微微一笑,也念了两句诗回答道:
老僧一炷香,能消万劫粮。
裴文德吓了一跳,从此收束身心,苦劳作役。
伟大人物,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,禅者是从卑贱作业,苦役劳动中 身体力行,磨励意志。儒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 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。佛教更是重视苦行头陀,劳役历练。虽然如 斯,这也只是充实福德因缘,乃属世间有为法,若禅者炷香,心能横遍十方, 性能竖穷三际,心性能与无为法相应,当然老僧一炷香,能消万劫粮了。
诸佛不欺
黄璧禅师出家后,认为“必须放弃恩情,达到无为时,方才是真实的报 恩”,因此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,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,探望亲人,但他 内心深处,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。五十岁时,有一次在参访的旅途中,不自 觉的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。
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,可是毫无音讯,每天从早到晚哀伤的哭泣着, 把眼睛都哭得失明。为了想念儿子,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,不但亲自招 待过往的云水僧,并且亲自迎到家中,为他们洗脚,以示礼敬;另外还有一 个原因,那就是因为黄璧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,她眼睛虽瞎了,但希望凭万 分之一的洗脚机遇,或可认出谁是他的爱子。
这一天,黄璧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,他一边让母亲洗脚,一边向母 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,希望母亲能因此得到信仰、安心。黄璧禅师只将右 脚给母亲洗,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。
黄璧禅师接连二次返家,虽然觉得难舍难离,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, 继续参访。邻居们忍不住将这个事实,告诉他的母亲说,那个向你讲释迦出 家故事的人,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。母亲听后几近疯狂似的说:难怪声 音好像我儿。说后就追上去,一直追到大河边,不巧,这时黄璧禅师已经 上船,而且船也开动了,母亲情急的跳到河里,非常不幸的淹死了。
黄璧禅师站在对岸看到母亲失足,落水溺死的情形,不禁悲从中来,恸 哭着说道:一子出家,九族升天;若不升天,诸佛妄言。
黄璧禅师说后,即刻乘船返回,火葬母亲,说一偈曰:“我母多年迷自心, 如今华开菩提林,当来三会若相值,归命大悲观世音。”
在黄璧禅师说偈的时候,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。
黄璧希运禅师,福建人,在江西出家,受法于百丈怀海禅师,但也在安 徽南泉禅师处得到印证。黄璧禅师不是一个不孝顺的人,所谓孝顺有三:(一) 为小孝,甘脂奉养;(二)为中孝,光宗耀祖;(三)为大孝,度其灵识超升。 禅师度母乃大孝中之大孝也。
你从那里来
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,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:你从那里来?
我从岭南来。惠能回答。
岭南是猿獴的地方,猿獴没有佛性啊!
惠能就回答说:人有南北,佛性也有南北吗?
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,惠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别的器重,并且传授衣 钵。
以后,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,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。以下举 四个例子,来说明这一点。
一、 神会大师亲近六祖,六祖问他:你从那里来?
神会回答说:我不从那里来。
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。
二、 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,六祖一样的问他:你从那里
我从安和尚那里来。六祖又问:
什么东西把你带来?
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,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 多年,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。
三、 青原行思禅师,初到曹溪之时,六祖也这样问他:
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?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:圣谛亦不为。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,还要做什么?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。
四、 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,初来参学时,六祖问他说:你从那 里来?
慧忠回答说:我从近处来。
由于过去五祖问他:你从那里来?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,所以六 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那里来?来启发对方、考验对方,要对 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,深入去探究真象。提起疑情是禅宗接 机时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,从一个接连一个的问答之中,禅者终于返照 自性,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。
草木成佛
日本真观禅师,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,后来改习禅学七年,为了寻师 访道,以期明心见性,找到自己本来面目,又负笈中国各名山丛林,参话头, 习禅定,又经历十二年之久。
二十多年后,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我消息,因此束装返国,在东都、 奈良等地弘扬禅法。各地学者,蜂拥而来参禅求道,大家都争相以一些困难 的问题,要他解答。
那些问题包括:
一、 什么是吾人自己的本来面目?
二、 达摩祖师西来大意是什么?
三、人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,赵州时而说有时而说无,究竟是有是 无?
问题虽多,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,不予回答。有人也知道真观禅师不 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,大家对公案禅搬来说去,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一天,有一位五十余岁的天台学者道文法师,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, 慕名而来,非常诚恳的问道: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,有一个问题始终 不能了解。
真观禅师非常爽朗答道: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,圆融无碍,应该问
题很多,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,不知是什么问题?
道文法师问道:法华经说: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,这意义就是认为树 木花草皆能成佛,请问: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?
真观禅师不答反问:三十年来,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,对你有何益 处?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?你要作如是想才对!
道文法师先是讶异,然后道:我没有这样想过,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 佛?
真观禅师道: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,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 决了。
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?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,因为大地山河,花草树木, 一切宇宙万物,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,只要我们成佛,当然一切草木都跟 着成佛,不探讨根本,只寻枝末,怎能进入禅道?
禅,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,不要去攀缘其他。
宜默不宜喧
灵树院有一年夏安居的时候,五代时的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 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。诸位法师在宫内接受宫女们礼敬问法,莺莺燕 燕,热闹非凡。尤其刘王虔诚重法,故禅修讲座,无日无之。寺中耆宿也都 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。但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坐禅,致使宫 女们不敢亲近请示。
有一位值殿的官员,经常看到这种情形,就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,云门 禅师总是一默,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,反而更加尊敬,就在碧玉殿前贴一 首诗道:大智修行始是禅,禅门宜默不宜喧,万般巧说争如实,输却禅门 总不言。
禅门高僧,一向如闲云野鹤,或居山林,或住水边,三衣一具,随缘任 运,即使法缘殊胜,王宫侯第,亦不为利诱,不为权动。如云门禅师者,一 默一声雷,虽不言语,实则有如雷轰顶之开示,吾人如在沉默时体会出千 言万语,就可以说已透到一点禅的消息了。
人的声气
有一学僧请示盘圭禅师道: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一气短心急,曾受师父 指责,我也知错要改,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,始终没有办法纠正,请问禅师, 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呢?
盘圭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:你心急的习气,如果能拿出来,我帮你改正。
22
学僧道:现在不会心急,有时会忽然跑出来。
盘圭微微一笑道:那么,你的心急,时有时无,不是习性,更不是天性; 是你触境而生的,本来没有,因境而生。若说父母生给你的,你是太不孝了; 父母生给你的,只有佛心,其他没有。
盘圭禅师一生接待学人,不说佛法,不说禅法,只是要求你自己应具有 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。
后来,盘圭禅师圆寂后,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:我 虽是瞎子,看不到对方的面孔,但却能从对方说话的音声判断他的性格。通 常,我不但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,听出他的嫉妒声气, 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,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, 仿佛他可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。但是,在我所有的体会中, 盘圭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。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,我 只听到快慰的声气;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,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。那种声 气,完全从他的佛心中流露出来的,那佛心,就是他父母生的。
学僧听后,一面否认盲者的话,一面赞美盘圭禅师道:我们老师的佛心, 不是父母生的,那是他本有的。
把一切好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,这会失去自己的本性,把一切坏的都归 之于父母生的,这也会被说为不孝。好和坏,是习性,不是本性,既非与生 俱来,也非父母所生。假设有人问:佛陀是谁生的?答以佛陀是摩耶 夫人生的,此话错也,悉达多太子是摩耶夫人生的,而佛陀则是从般若生 也,所谓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,即此义也。
大千为床
有一次,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,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,叫禅师如赵州 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。
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,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一一不 接而接。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,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,说 道: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,我叫你不要来接我,你却不免俗套跑了 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。
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,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:
“赵州当日少谦光,不出山门迎赵王;
怎似金山无量相,大千世界一禅床。”
意思是说: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,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,而不是境界高, 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,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?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, 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,事实上,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?你 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,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大广床啊!
不留平常心
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:禅师!我常常打坐,时时念经、早起早 睡、心无杂念,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,为什么就是无法开 悟?
禅师拿了一个葫芦、一把粗盐,交给学僧说道:你去将葫芦装满水,再 把盐倒进去,使它立刻溶化,你就会开悟了!
学僧依样葫芦,遵示照办,过不多久,跑回来说道:葫芦口太小,我把 盐块装进去,它不化;伸进筷子,又搅不动,我还是无法开悟。
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,只摇几下,盐块就溶化了,禅师慈祥的说 道:一天到晚用功,不留一些平常心,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,摇不动,搅 不得,如何化盐,又如何开悟?
学僧: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?
禅师:修行如弹琴,弦太紧会断,弦太松弹不出声音,中道平常心才是 悟道之本。
学僧终于领悟。
世间事,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,读死书而不活用,不能获益。留一 点空间,给自己转身;余一些时间,给自己思考,不急不缓,不紧不松,那 就是入道之门了。
一袭纳衣
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,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, 由于一直未能明心,深怕信施难消,故想出山寻师访道,以明生死大事。护 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,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。
母女二人回家后,马上着手剪裁缝制,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。做毕, 再包了四锭马蹄银,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。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,准 备明日动身下山,是夜仍坐禅养息,忽至半夜,有一青衣童子,手执一旗, 后随数人鼓吹而来,扛一朵很大的莲花,到禅师面前。童子说:请禅师上莲 华台!
禅师心中暗想:我修禅定功夫,未修净土法门,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, 此境亦不可得,恐是魔境。无果禅师就不理他,童子又再三的劝请,说勿错 过,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,插在莲花台上。不久,童子和诸乐人, 便鼓吹而去。
第二天一早,禅师正要动身时,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,问无果禅
师道: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?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,马夫用刀破开, 见此引磬,知是禅师之物,故特送回,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 呢?
无果禅师听后,汗流浹背,乃作偈曰一一袭衲衣一张皮,四锭元宝四 个蹄;若非老僧定力深,几与汝家作马儿。
说后,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,一别而去!
佛教的因果业缘,实在是难以思议的真理,即使悟道,若无修证,生死 轮回,仍难免除,观夫无果禅师,可不慎哉?
没时间老
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,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,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 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,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,最后大 智问道:老师!这二十年来,您老一个人还好?
佛光禅师道:很好!很好!讲学、说法、著作、写经,每天在法海里泛 游,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,每天,我忙得好快乐。
大智关心似的说道:老师!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!
夜深了,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:你休息吧!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。 清晨在睡梦中,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, 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的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,讲说佛法,一回禅 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,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,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。
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,大智争取这一空档,抢 着问佛光禅师道:老师!分别这二十年来,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, 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?
佛光禅师道: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!
没有时间老,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。
世人,有的还很年轻,但心力衰退,他就觉得老了,有的年寿已高,但 心力旺盛,仍感到精神饱满,老当益壮。
没有时间老,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,等于孔子说:其为人也, 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禅者人生观,也是如此。
曾有一位老翁,白发苍苍,有人问他高寿,他答四岁,大家惊讶,他说: 过去七十年,都为自己,自私自利的生活,毫无意义,这四年来才懂得为 社会大众服务,觉得非常有意义,所以才说活了四岁。
没有时间老,很好,不能的话,做个四岁的老翁,也很有意义。
下!放下!
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,跋山涉水,好不辛苦,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, 一不小心,掉到深谷里去。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,双手在空中攀抓,冈收子 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,总算保住了生命,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,上下不得, 正在进退维谷,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,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,站立在悬崖上, 慈祥的看着自己,此人如见救星般,赶快求佛陀说:“佛陀!求求您慈悲, 救我吧! ”
我救你可以,但是你要听我的话,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。佛陀慈祥的 说着。
佛陀!到了这种地步,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?随你说什么?我全都听 你的。
好吧!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!
此人一听,心想,把手一放,势必掉到万丈深坑,跌得粉身碎骨,那里 还保得住生命?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,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,只好离去。
我们想明心见性,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,把手放下来。在悬岸的地方, 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,否则拼命执着,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?
把门关好
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,想偷东西,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 东西好偷,不得已,正准备离去时,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:喂! 你这个朋友,既然要走,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!
小偷先是一愣,随即就说:原来你是这么懒惰,连门都要别人关,难怪 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。
无相禅师说:你这位朋友太过份了,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,赚 钱买东西给你偷吗?
小偷觉得,遇到这种和尚,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禅师不是没有东西,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。世间上的人 只是知道聚敛,人为财死,心为物累,你有钱了,连小偷都不放过你,不如 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慧宝藏,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?
敬钟如佛
钟,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,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,警醒大众,长 夜已过,勿再放逸沉睡。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,提醒大众觉昏衢,疏昏 昧!故丛林的一天作息,是始于钟声,止于钟声。
有一天,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,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,禅师特 别专注的竖起心耳聆听,待钟声一停,忍不住的召唤侍者,询问道:早晨 司钟的人是谁?
侍者回答道: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。
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,问道: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 心情在司钟呢?
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,他回答道:没有什么特别心情!只为 打钟而打钟而已。
奕尚禅师道:不见得吧?你在打钟时,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?因为我今 天听到的钟声,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,那是正心诚意的人,才会发出这种 声音。,
沙弥想了又想,然后说道:报告禅师!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,只是我尚 未出家参学时,家师时常告诫我,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,必须要 虔诚、斋戒,敬钟如佛,用如如入定的禅心,和用礼拜之心来司钟。
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,再三的提醒道:往后处理事务时,不可以忘记, 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。
这位沙弥从童年起,养成恭谨的习惯,不但司钟,做任何事,动任何念, 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,保持司钟的禅心,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 由禅师。
奕尚禅师不但识人,而从钟声里能听出一个人的品德,这也由于自己是 有禅心的人。谚云:有志没志,就看烧火扫地,从小一看,到老一半。 森田沙弥虽小,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,难怪长大之后,成为一位 禅匠!可见凡事带几分禅心,何事不成?
大小不二
唐朝江州刺史李渤,问智常禅师道:
佛经上所说的“须弥藏芥子,芥子纳须弥”未免失之玄奇了,小小的 芥子,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?过份不懂常识,是在骗人吧?
智常禅师闻言而笑,问道:人家说你“读书破万卷”,可有这回事?
当然!当然!我岂止读书万卷?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。
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?
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:都在这里了!
智常禅师道:奇怪,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,怎么可能装得 下万卷书?莫非你也骗人吗?
李渤听后,脑中轰然一声,当下恍然大悟。
一切诸法,有时从事上去说,有时从理上去解,要知宇宙世间,事上有 理,理中有事;须弥藏芥子是事,芥子纳须弥是理,若能明白理事无碍,此 即圆融诸法了。
从心流出
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,遇雪不能前进。岩头整天不是 闲散,便是睡觉。雪峰总是坐禅,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。岩头责备他不 该每天只管坐禅。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:我这里还不够稳定,怎敢自欺 欺人呢?
岩头很是惊奇,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。
雪峰道:实在说,参禅以来,我一直心有未安啊!
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,就慈悲的指导道:
果真如此,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。对的我为你印证;不对的我替你 破除!
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。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,便喝道: 你没有听说过吗?从门入者不是家珍。
雪峰便说:我以后该怎么办呢?
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: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,一切言行,必须都要 从自己胸中流出,要能顶天立地而行。
雪峰闻言,当即彻悟。
世间的知识,甚至科学,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,而佛法,则是从 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。雪峰久久不悟,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,在心中还有所 执取,无法止息妄念,从门入者,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,才是本性。 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,要从大体上立根!
要眼珠
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,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,一见面就说道: 老师!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?
云岩禅师回答道:你说说看!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:我想要你的眼珠。
云岩禅师很平静的道:要眼珠?那你自己的眼珠呢?
洞山道:我没有眼珠!
云岩禅师淡淡一笑,说:要是你有眼珠,如何安置?
洞山无言以对。
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的说道:我想你要的眼珠,应该不是我的眼珠, 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?
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: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。
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,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: 你给我出去!
洞山禅师并不讶异,仍非常诚恳的说道:出去可以,只是我没有眼珠, 看不清前途的道路。
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,说道:这不早就给你了吗?还说什么看 不到!
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。
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,这是很怪异的事,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,起初 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,为什么向别人要呢?最后知道洞山要的 不是肉眼,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,洞山才有所契悟。
肉眼,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,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、生 灭的、现象的,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,这种观察是普遍的,里外 一如的,难怪洞山虽有肉眼,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,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 目,即成佛作祖的目标,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,洞山就有省悟了。
诗偈论道
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,做了一首七言绝句,诗云:
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;
夜来八万四千偈,他日如何举似人?
这首诗的前面两句,气势博大,确是惊人。
一天,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。他俩夜里闲谈,证悟就举出东坡的 东林诗偈,并赞叹地说:
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!
庵元不以为然,批评说: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,那里说到了目的地 呢?
证悟: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,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,如 何有这个消息?
庵元:是门外汉而已。
证悟:和尚慈悲,可为指破?
庵元:且从这里用心参破,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?
证悟听了茫然一片。整夜深思,无法入睡。不知不觉中,天已亮了,忽 闻钟声,恍然一悟,去其疑云,说道:
东坡居士太饶舌,声色关中欲透身;
溪若是声山是色,无山无水好愁人?
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,庵元说:向你说是门外汉嘛!
禅,不是用语言能说的,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,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; 禅,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。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,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 扉,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。
无道心
文道是个云水僧,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,故爬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 禅师居住的洞窟前,说道:
末学文道,素仰禅师的高风,专程来亲近、随侍,请和尚慈悲开示! 因时已晚,慧薰禅师就说:日暮了,就此一宿吧!
第二天,文道醒来时,慧薰禅师早已起身,并已将粥煮好了,用餐时, 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,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 头,盛粥给文道。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,慧薰禅师说:你无道心, 非真正为法而来,你以净秽和僧爱的妄情处事接物,如何能得道呢?
善恶、是非、得失、净秽,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,真正的道,不 思善、不思恶、不在净、不在秽,文道的憎爱之念,拒受之情,当然要被诃 为无道心了。
八风吹不动
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,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,他和 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,经常谈禅论道。一日,自觉修持有得,撰诗一首, 派遣书僮过江,送给佛印禅师印证,诗云:
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
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
(注: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 等八种境界,能影响人之情绪,故形容为风。)
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,拿笔批了两个字,就叫书僮带回去。苏东坡 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,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,一看,只 见上面写著「放屁两个字,不禁无名火起,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。
船快到金山寺时,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,苏东坡一见禅师就 气呼呼的说:禅师!我们是至交道友,我的诗,我的修行,你不赞赏也就 罢了,怎可骂人呢?
禅师若无其事的说:骂你什么呀?
苏东坡把诗上批的“放屁”两字拿给禅师看。
禅师呵呵大笑说:哦!你不是说“八风吹不动”吗?怎么“一屁就打过 江” 了呢?
苏东坡惭愧不已。
修行,不是口上说的,行到才是功夫。
鸟窠与白居易
有一天,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,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, 于是说:禅师住在树上,太危险了!禅师回答说:太守!你的处境才非 常危险!
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: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,有什么危险呢?
禅师说:薪火相交,纵性不停,怎能说不危险呢?意思是说官场浮沉, 勾心斗角,危险就在眼前。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,转个话题又问道:如何 是佛法大意?
禅师回答道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!白居易听了,以为禅师会开示自 己深奥的道理,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,感到很失望地说:这是三岁孩儿也 知道的道理呀!
禅师说:三岁孩儿虽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
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,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?如果 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,并且积极地行善,人间那里还有邪恶?社会那里不 充满爱心和乐呢?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,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 慢态度。
禅门问答
洞山禅师在会见初首座的时候,首座说道:也大奇,也大奇,佛道世界 深不可知。
洞山禅师因此问道:关于佛道世界可不可测知,我们暂且不谈,现在只 请问你这个说佛道世界的人,究竟是什么世界的人呢?
初首座沉默不答,洞山禅师追问道:你为什么不赶快回答呢?你说,你 是那个世界的人呢?
初首座道:你不可以那么急躁!
洞山禅师道:你连我的主题都不回答,怎能叫我不急躁呢?
初首座仍然不答,洞山禅师继续追问道:不论是佛,也不论是道,都只 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,那你为什么不引用经典来说呢?
初首座一听,兴致勃勃的问道:经典中怎么说的?
洞山禅师回答道:经典中四依止有依义不依语的话,意思是只要把握住 意义,就不需要在语言上分别了。
初首座不以为然的说道:你仍然根据经典在心中制造疾病哪!
洞山禅师:你争论佛道世界不可测知的病,这种消极无能,不肯直下承 当的病竟又如何呢?
初首座现在又再沉默,这不是不答,这已经不能回答,第二天有人说, 初首座突然死亡,因此当时禅门人物都称洞山是问死初首座的良价禅师。
初首座的突然死亡,与洞山良价禅师的追问是不是真有关系,这很难下 一定论。不过,禅门的问答,确实如石火雷光。快得不容你分别,只要一 眨眼,母鸡变成鸭,佛道世界,不容论深浅的,故所谓深浅之外,里外之 外,还有这个分别也无?
畸形
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:
我的妻子悭贪吝啬,对于好事,一财不舍,你能慈悲到我家去,向我 太太开示,行些善事好吗?
默仙非常慈悲的答允。
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,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,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 来供养,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:
夫人,你看我的手,天天都是这样,你觉得如何?
夫人: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,这是有毛病,畸形呀!
这样子是畸形!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,问道:假如天 天这样子呢?
夫人:这样子也是畸形!
默仙禅师立刻道:
夫人!不错,这都是畸形,钱只知道贪取,不知道布施,是畸形。钱 只知道花用,不知道储蓄,也是畸形。钱要流通,要能进能出,要量入为出。 这个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,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,用财 之道,了然于心了!
世间上有人过份贪财,有人过份施舍,均非佛教中道之义。悭贪之人应 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,不播种,怎有收成?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 恼情形下为之,否则即为不净之施。默仙禅师以掌为喻,实有至理在焉。
像牛粪
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,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,于是 问禅师道:禅师!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?
,好庄严,像一尊佛!
苏东坡听非常高兴。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:学士!你看我坐的姿 势怎么样?
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,马上回答说:像一堆牛粪!
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!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,竟无以为答,苏东坡心 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,于是逢人便说:我今天赢了!
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,妹妹就问道:哥哥!你究竟是怎么赢了
禅师的?苏东坡眉飞色舞,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。苏小妹天资超人, 才华出众,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,正色说:哥哥!你输了!禅师 的心中如佛,所以他看你如佛,而你心中像牛粪,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! 苏东坡哑然,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。
禅,不是知识,是悟性;禅,不是巧辩,是灵慧。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 锋锐利,有时沉默不语,不通过语言文字,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。
最具魅力
有一位女施主,家境非常富裕,不论其财富、地位、能力、权力,及漂 亮的外表,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,但她却郁郁寡欢,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, 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,如何才能具有魅力,以赢得别人的欢喜。
无德禅师告诉她道: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,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 悲胸怀,讲些禅话,听些禅音,做些禅事,用些禅心,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 的人。
女施主听后,问道:禅话怎么讲呢?
无德禅师道:禅话,就是说欢喜的话,说真实的话,说谦虚的话,说利 人的话。
女施主又问道:禅音怎么听呢?
无德禅师道: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,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 悲的音声,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,哭声闹声,粗声丑声,你都能不 介意,那就是禅音了。
女施主再问道:禅事怎么做呢?
无德禅师:禅事就是布施的事,慈善的事,服务的事,合乎佛法的事。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:禅心是什么用呢?
无德禅师道: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,圣凡一致的心,包容一切的心, 普利一切的心。
女施主听后,一改从前的骄气,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,不再自恃 自我的美丽,对人总谦恭有礼,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,不久就被夸为最具 魅力的施主了!
禅,不是理论,禅是生活,生活里有禅,就会法力无边,在人人尊,在 处处贵,有禅,人生前途无往不利!
说究竟法
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:
古时,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,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 一位朋友,辞别时,因为天色已暗,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,让他照路回 家。
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:
我不需要灯笼,无论明暗,对我都是一样。
朋友解释道: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,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, 别人也许会撞着你。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。
话说得有理,这位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,但走不多远,却被来人撞个 正着,盲者骂来人道:
看你走到那里去了?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?
路人除致歉意外,说道:
老兄!你的蜡烛已经熄了。
盲者道:是你的心灯灭了,岂关我的蜡烛灭呢?
见性的人,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,在他都是一样,没有分别,黑暗 的烦恼固然苦人,光明的烈日,又何不炙人?虽然如此,何妨运用慈悲方便, 提一灯笼(慧炬)照开众生的心灯?
众生无始以来,我执深重,生死死生,长夜冥冥,虽然长了二个眼睛, 却不见眼前路人,责怪盲者灯笼熄灭,自己开着眼睛,却不用心,心灯的熄 灭,才更可悲!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,到处误解佛法,毁谤三宝。即如明 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,还怪灯不亮。
珍惜现在
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,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,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, 慈镇禅师就问他说:你还这么小,为什么要出家呢?
亲鸾:我虽年仅九岁,父母却已双亡,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 亡?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?所以,为了探索这层道理,我一定要 出家。
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,说道:好!我明白了。我愿意收你为徒, 不过,今天太晚了,待明日一早,再为你剃度吧!
亲鸾听后,非常不以为然的道:师父!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,但 我终是年幼无知,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?而且,师 父!你那么高年,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。
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,拍手叫好。并满心欢喜的道:对的!你说的话 完全没错。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!
我国唐代玄奘大师,十二岁出家时,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,其 时玄奘年幼,未能录取,玄奘伤心痛哭,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?玄 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,绍隆菩提佛种,因其志愿宏伟,特准出家,今 中日两圣者,古今辉映,亦佛教之美谈也。
慧可安心
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,拜谒达摩祖师,要求开示,并 请为入室弟子,达摩面壁静坐,不理不睬,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,时值风雪 漫天,过了很久,雪深及膝。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,才开口问他:你久 立雪中,所求何事?
神光道:惟愿和尚开甘露门,广度群品。
达摩说:诸佛无上妙道,旷劫精勤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尚不能至, 汝公以轻心慢心,欲冀真乘,徒劳勤苦。神光听此诲励,即以刀断臂在达 摩座前。
达摩说:诸佛求道为法忘形,你今断臂,求又何在?
神光答道:弟子心未安,请祖师为我安心!
达摩喝道:把心拿来,我为你安!
神光愕然地说:我找不到心呀!
达摩微笑说道: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。
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,而有一个转身入处,终于豁然大悟,我们的烦恼 本空,罪业本无自性,识心寂灭,没有妄想动念处,就是正觉,就是佛道。 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,佛性当下就会开显。
隐居地方
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,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,佛光禅师对他说:你是一 位很有名的禅者,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?
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: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?
佛光禅师道: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,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 道。
无德禅师说:我骑了三十年马,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。
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,一天,有一学僧问道:离开佛教义学, 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。
无德禅师告诉他道: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。
学僧刚要礼拜,无德禅师说:你问得很好,你问得很好。
学僧道:我本想请教禅师,可是
无德禅师道:我今天不回答。
学僧问: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?
无德禅师答道: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。
学僧问: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? 无德禅师说:我不告诉你。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: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?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:这就是我的家风。
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: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?
无律禅届谢.,打半丨
"学僧更顶撞道: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?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。
学僧终于省悟。
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:当行脚的时候行脚,当隐居的时候隐 居,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!
自古以来的禅僧,有的行脚云水,有的陆沉隐居,有的躲藏盛名之累, 入山惟恐不深,有的接待十方,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。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 真正的生活行止呢?正如无德禅师说:当行脚的时候行脚,当隐藏的时候 隐藏。
自了汉
黄璧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,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,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 同参,两人谈笑,一如故人。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,正好溪水暴涨, 那个同参叫黄璧一起渡河,黄璧便说道:老兄,溪水这么深,能渡过去吗?
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,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,他边走边回过 头来说:来呀!来呀!
黄璧便叫道:嘿!你这小乘自了汉,如果我早知你如此(早知你是有神 通的小乘人)便把你的脚跟砍断。
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,叹道: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,实在说,我不如 你啊!
说着,便消失了。
佛教分大乘小乘,小乘重自度,大乘重度他,小乘圣者,纵然得道,也 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。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,永远不能成 佛。自己未度,先能度人,才是菩萨发心。黄璧斥责自了汉,难怪小乘圣 者感动,并赞叹为大乘法器了。
快乐与痛苦
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,都离不开:
快乐呀!快乐呀!人生好快乐呀!
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,在生病中不时叫说:
痛苦呀!痛苦呀!好痛苦呀!
住持大和尚听到了,就来责备他:
喂! 一个出家人有病,老是喊苦呀,苦呀,不好看呀!
昙照:健康快乐,生病痛苦,这是当然的事,为什么不能叫苦呢?
住持:记得当初你有一次,掉进水里,快要淹死时,你且面不改色,那 种无畏的样子,视死如归,你那豪情如今何在?你平时都讲快乐,快乐,为 什么到病的时候,要讲痛苦,痛苦呢?
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:
你来,你来,你到我床前来!
住持到了他床边,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:
住持大和尚,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,快乐呀!现在都是说痛苦呀, 痛苦呀!请你告诉我,究竟是讲快乐对呢?还是讲痛苦对呢?
人生有苦乐的两面,太苦了,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;太乐了,也应该 明白人生苦的真相。热烘烘的快乐,会乐极生悲;冷冰冰的痛苦,会苦的无 味;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。
一首诗
双溪布衲禅师和契嵩禅师友善,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禅接心的阶段, 一日契嵩禅师戏以诗追悼还活得好好的布衲禅师曰:
继祖当吾代,生缘行可规;
终身常在道,识病懒寻医。
貌古笔难写,情高世莫知,
慈云布何处,孤月自相宜。
布衲禅师读罢契嵩禅师的追悼诗后,非常欢喜的举笔答曰:
道契平生更有谁,闲卿于我最心知;
当初未欲成相别,恐误同参一首诗。
布衲禅师写罢,即投笔坐亡。
布衲禅师本来没有入灭的意图,但为了顾念道友诗篇的信誉,所以就入 灭了。禅师们的友谊,生死以之,实在非常难得。
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,但那都是为了报恩,或其他事故,而布衲禅师只 是为了道友的游戏笔墨,就以死来维护道友的意见。契嵩禅师诗中的意思, 就是直下承当布衲禅师的传法,也可以说是一句玩笑话,也可以说这一首诗, 或真有见地,布衲禅师为了认可,就毫不犹豫的入灭,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布 衲禅师是被契嵩禅师逼死的,其实禅师对生死的看法,早就勘破,只要传承 得人撒手就走,可说洒脱自在,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?
一坐四十年
佛窟惟则禅师,宋朝长安人,少年出家后,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 庵修行。
他用落叶盖屋顶,结成草庵,以清水滋润咽喉,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 野果以充饥腹。
一天,一个樵夫路过庵边,见到一个修道老僧,好奇的向前问道:你在 此住多久了?
佛窟禅师回答道:大概已易四十寒暑。
樵者好奇的再问道: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?
佛窟禅师点头道:丛林深山,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,还要多人何为? 樵夫再问道:你没有朋友吗?
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,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,樵夫大惊,佛窟禅师速说 莫怕,示意虎豹仍退庵后,禅师道:朋友很多,大地山河,树木花草,虫 蛇野兽,都是法侣。
樵夫非常感动,自愿皈依作为弟子。佛窟对樵者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 道:汝今虽是凡夫,但非凡夫;虽非凡夫,但不坏凡夫法。
樵者于言下契入,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,翠屏岩上白云飘空,草木迎人, 虎往鹿行,鸟飞虫鸣,成为佛窟学的禅派。
一坐四十年,用普通的常识看,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,但证悟无限时间, 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,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,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。 在禅者的心中,一瞬间和四十年,并没有什么差距。
禅者的悟道中,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,没有人我的分别,没有动 静的不同,没有生佛的观念(众生与佛)。
虽是凡夫,但非凡夫之流,因为人人有佛性,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, 那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别?虽非凡夫,但不坏凡夫法,禅者悟道,不破 坏另有建立,不坏万法,而已超越万法了。
多捡一些
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,突然刮起一阵风,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 叶,禅师就弯着腰,将树叶一片片的捡起来,放在口袋里,在旁的沙弥就说 道:禅师!不要捡了,反正明天一天早,我们都会打扫的。
鼎州禅师不以为然的道:话不能这样讲,打扫,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?
我多捡一片,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!
沙弥又再说道:禅师,落叶那么多,您前面捡,它后面又落下来,您怎 么捡得完呢?
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: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,落叶在我们心地上,我捡 我心地上的落叶,终有捡完的时候。
沙弥听后,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?
当佛陀住世的时候,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,非常愚笨,教他一首 偈颂,会念前句忘后句,念后句忘前句,不得已,佛陀问他会什么,他说会 扫地,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,他念久后,心想,外面的尘 垢脏时,要用扫把去扫,心内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?
这样,周利槃陀伽就聪明开智慧了。
鼎州禅师的捡落叶,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,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 不去管它,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,禅者,只要当下安心,就立刻拥有了 大千世界的一切。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,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国土净,故人 人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。
茶饭禅
唐朝龙潭崇信禅师,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,数年之中,打柴炊爨,挑 水作羹,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。一天乃向师父说:师父!弟 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,已经多年了。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,请师父 慈悲,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!
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:你刚才讲的话,好冤枉师父啊!你想想看, 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,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。
弟子愚笨,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?崇信讶异的问。
你端茶给我,我为你喝;你捧饭给我,我为你吃;你向我合掌,我就 向你点头。我何尝一曰解怠,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!崇信禅师听了,当 下顿然开悟。
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。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。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, 喝茶吃饭,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。
本来面目
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,饱学经论,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, 一天灵祐对他说: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,现在我问你一一父母未生我之前 的本来面目是什么?
智闲禅师一时语塞,回到住处,翻遍了书本,也找不到答案,再回来对 禅师说:和尚慈悲,请您开示我,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?
为山灵祐禅师斩钉截铁的说:我不能告诉你,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, 那仍然是我的东西,和你不相干,我告诉了你,你将来会后悔,甚至会埋怨 我的。
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,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,从此就到南阳自 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,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,有 一天在田园除草,忽然锄头碰到石头,咯答一声,顿然身心脱落,而大彻大 悟,于是沐浴焚香,对着法山遥拜着说: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,假如当初 您告诉了我,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!
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,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
乞丐与禅
挑水云水僧,是一位有名的禅师,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,可以说饱 参饱学,并在各地教过禅人。
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,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,但这些学生往往 不能忍苦耐劳,半途而废,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,他将辞去教席,并劝他 们解散,各奔前程。此后,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。
三年后,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,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 起,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。
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: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。
门徒问道: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?
挑水禅师道: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、五天的时间,我也许可 以教你。
于是,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,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。 第二天,乞丐群中死了一人,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 山边埋了,事完之后,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。
挑水倒身便睡,一直睡到天亮,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。天明之 后,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: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,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 剩一些食物在那儿。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,却是一口也吞咽不 下去。
挑水禅师不客气的说道: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,这里的天堂,你无法 享受,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!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,因为天堂净土 的人,不望有别人的打扰!
门人哭着跪下来,诉说道:老师!你珍重吧!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 习,因为你的天堂,弟子无法领会!
一个真正禅者的眼中,天堂净土在那里?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,爱人 利物里有天堂净土,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,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, 不在心外。
不要拂拭
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、易怒,并且喜欢与人打架,所以很多人都不 喜欢他。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,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,听完后 发愿痛改前非,就对禅师说:师父,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,免得 人见人厌,就算是受人唾面,也只有忍耐的拭去,默默的承受!
一休禅师说:暧!何必呢,就让唾涎自干吧,不要拂拭!
那怎么可能?为什么要这样忍受?
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,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,不值 与它打架或者骂它,虽受吐沫,但并不是什么侮辱,微笑的接笑吧! 一休 说。
如果对方不是吐沫,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,那怎么办?
一样呀!不要太在意!这只不过一拳而已。
青年听了,认为一休说的,太岂有此理,终于忍耐不住,忽然举起 拳头,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,并问:和尚,现在怎么办?禅师非常关 切的说:我的头硬得像石头,没什么感觉,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!
青年哑然,无话可说。
世间上无论什么事,说很容易,做很困难,说不发脾气,但境界一来, 自我就不能把持。禅者曰:说时似悟,对境生迷。就是这种写照。
公鸡与虫儿
有个儿童,才七岁,但常常找无德禅师,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,但无 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,出言吐语,常有一些禅味。有一天,无德 禅师对他道:老僧每天很忙,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。现在和 你再辩一次,假如你输,你就要买饼供养我;假如我输,我就买饼和你结缘。
童子听后说道: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!
无德禅师道: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,辩胜并不成问题。首先假定我老僧 是一只公鸡。
童子道:我是小虫儿。
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:是的,你是小虫儿,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 公鸡吃了!
童子不认输,争论道:不可以,师父!你要买饼给我才行,你是大公鸡, 我是小虫儿,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,因为师徒之间不可以争论的!那你不是 输了吗?
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,引来许多民众,无德禅师说:这个问题跟战争 和政治相同,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,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,这里有三百村 民,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。大家呀!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, 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?
大众不能判断,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的说道: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 才能判断。
过了三天,全寺的人才注意到,无德禅师悄悄的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。 公鸡与虫儿,这一对老少禅者,他们之间,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。
禅的里面,没有大小、长短、是非、好坏,当然禅的里面也没有输赢, 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,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个弱者小虫儿,大 公鸡伸嘴一啄,虫儿就是最可口的食物,但小虫儿可以飞走,象征着师徒不 可以争论,禅是不争论的世界,但禅也是一个规律有序的世界。
待客之道
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地拜访赵州从德禅师,这时赵州从德禅师正在床上休 息,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:大王!我现在已老迈;虽然你专程来看我,但 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,请别见怪。
赵王非但不见怪,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。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 给他,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。事后弟子们不解,就问赵州禅师道:
前天赵王来时,你不下床,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,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 外相迎呢?
赵州禅师解释道:你们有所不知,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,第 一的上等人来时,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;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,我下 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;第三等人来时,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 他。
有人用茶、泡茶、泡好茶;坐、请坐、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 势利,其实并非势利,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。世间法中,本来就是在平等 法中示有差别。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,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, 就是高人一等了。吾人做人处世,俗谛乎?真谛乎?真俗双融乎?望有心者 一参!
抢不走
一日临济禅师,跟随老师黄璧禅师一同下田工作,临济禅师走在黄璧禅 师的后面,黄璧禅师回头一看,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,因此就对他说道你 怎么把锄头忘记带来呢?
临济禅师回答道:不知给谁拿走?
黄璧禅师停下脚步道:你走过来,我有事跟你商量。
临济禅师向前,黄璧禅师就竖起锄头道:单单是“这个”,世界之上就 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。
临济禅师一听这话,就毫不客气的立刻从黄璧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, 紧紧的握在手中,说道: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“这个”,现在为什么“这 个”在我的手中呢?
黄璧禅师道:手中有的未必有,手中无的未必无,你说,今天有谁给我 们耕田呢?
临济禅师道:耕田的由他耕田,收成的由他收成,关我们何事?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,黄璧禅师一句话也没说,转身就回到僧院。
不久,为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:锄头在黄璧禅师手中,为什么 却被临济夺去?
仰山禅师答道: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,可是他的智慧却在君子以上。 为山禅师再问仰山道:耕种和收成,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? 仰山禅师不答:反问道: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? 为山禅师一句不说,转身也回到僧院。
黄璧禅师的转身,为山禅师的转身,转身的世界,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。 世人有理话多,无理更是话多,若能在真理之前并回头转身,那不是另有一 番世界吗?
虱子是什么做的
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,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,往往为了 谈学论道,互不相让。这天吃饭的时候,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,由于许多天 没有洗澡,身上爬满了虱子,苏东坡就说:那个人真脏,身上的污垢都生 出虱子来了!秦少游坚持异议说:才不是呢?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! 两人各持己见,争执不下,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做个公道,评论虱子是怎么 生成的,并且互相争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。
苏东坡求胜心切,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,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, 过后,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,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。两人都以为稳操胜 算,放心的等待评判的结果,禅师评断说: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 的,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。
禅师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,有诗云:一树春风有两般,南枝向暖北枝 寒;现前一段西来意,一片西飞一片东。
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?就是物我的合一,物我是一体的,外相的山 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,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,物与我之间已没有 分别,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,好比一棵树上,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、阳光、 水份,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,而能彼此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。
本空非有
有一天,佛印禅师登坛说法,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,座中已经坐满人众, 没有空位了。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:人都坐满了,此间已无学士坐处。
苏东坡一向好禅,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:既然此间无坐处,我就以 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。
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,于是说:学士!我有一个问题问你,如果你 回答得出来,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,如果你回答不出来,那么 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,做为纪念。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,以为准胜 无疑,便答应了。佛印禅师就说:四大本空,五蕴非有,请问学士要坐那 里呢?
苏东坡为之语塞。
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,没有一样实在,不能安坐于此, 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,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。
国师与皇帝
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,请示佛法,顺治问道:楞严 经中,有所谓七处征心,问心在那里?现在请问心在七处?不在七处?
玉琳国师回答道:觅心了不可得。
顺治皇帝:悟道的人,还有喜怒哀乐否?
玉琳国师:什么叫做喜怒哀乐?
顺治皇帝:山河大地从妄念生,妄念若息,山河大地还有也无?
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,梦中之事,是有是无?
顺治皇帝:如何用功?
玉琳国师:端拱无为。
顺治皇帝:如何是大?
玉琳国师: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
顺治皇帝:本来面目如何参?
玉琳国师:如六祖所言:不思善,不思恶,正恁么时,如何是本来面目?
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:与玉琳国师一席话,真是相见恨晚。
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,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 谁是我?生我之时我是谁?长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蒙胧又是谁?不如不来又 不去,来时欢喜去时悲。悲欢离合多劳虑,何日清闲谁得知?...就可以 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。
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,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,他说:黄金白玉非 为贵,唯有袈裟披肩难;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。.…黄袍换得 紫袈裟,只为当年一念差;我本西方一衲子,为何生在帝王家?他对玉琳 国师的恭敬,可想而知。
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,平时喜静,不爱说话,即连皇帝问佛法, 他也简明扼要,不愿多言,使人感到禅门一言,不易求也。
了无功德
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,他在位的时候,曾经广 建寺庙及佛像,修造桥梁道路,福利百姓,当时菩提达摩禅师,从天竺来中 国弘法,梁武帝礼请禅师,并且问法说:我这样不断地行善,会有什么功 德?
了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。
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,再问他为什么?禅师不答,终于因为不相应,遂 拂袖而去。
事实上,梁武帝的善行,岂是毫无功德?禅师所说的了无功德,是说明 在禅师的内心,并不存在一般事相上有无对立的观念,我们唯有通过了 有无对待的妄执,才能透视到诸法是无是有,非无非有,是可有是可 无,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,这种超越向上,是禅家必经的途径,这种境界 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。
生活的层面
天刚破晓,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,赶到大佛寺想参 加寺院的早课,谁知才一踏进大殿,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,正好与朱友峰撞 个满怀,将捧着的水果,撞翻在地,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:你 看!你这么粗气,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,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?
这个名叫李南山的人,非常不满的说道:撞翻已经撞翻,顶多说一声对 不起就够了,你干嘛那么凶?
朱友峰非常生气道:你这是什么态度?自己错了还要怪人!
接着,彼此咒骂,互相指责的声音就此起彼落。
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,就将两人带到一旁,问明原委,开示道:
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,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,这都是愚 蠢不堪的行为。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,才是智者的举 止。广圄禅师说后接着又说道: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必须协调的生 活层面太多了,如:在社会上,如何与亲族、朋友取得协调;在教养上,如 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;在经济上,如何量入为出;在家庭上,如何培养夫妻、 亲子的感情;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;在精神上,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 式,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。想想看,为了一点小事,一大早 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,值得吗?
李南山先说道:禅师!我错了,实在太冒失了!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 道: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!我实在太愚痴了!
朱友峰也由衷的说道:我也有不对的地方,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,实 在太幼稚了!
广圄禅师的一席话,终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。禅,有高调,也 有低调。
虚空眨眼
在一次法会上,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,但禅师却不看 他一眼,肃宗很生气的说:我是大唐天子,你居然不看我一眼?
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,反而问唐肃宗道:君王可曾看到虚空?
看到!
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?
肃宗无话可对。
吾人生活中,所最注意关心的皆人情上事,谁对我好,谁对我坏,每日 患得患失,不是计较金钱,就是计较感情,钱关情关之外,还有恭敬关,终 日要人赞美,要人行礼,要人看我一眼,比之虚空,虚空不要吾人眨眼,吾 人又何必要虚空眨眼?法身真理,犹若虚空,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弥纶八 极,包括两仪,随缘赴感,靡不周遍。肃宗不解,难怪南阳国师要问虚空可 曾对你眨眼?
百年一梦
金山昙颖禅师,浙江人,俗姓丘,号达观,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, 十八岁时游京师,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。有一天,太尉问他道:请问禅 师,人们常说的地狱,毕竟是有呢?抑是无呢?
昙颖禅师回答道:诸佛如来说法,向无中说有,如眼见空华,是有还无; 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,手指河水,是无中现有,实在堪笑。如人眼前见牢狱, 为何不心内见天堂?忻怖在心,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,善恶皆能成境,太 尉但了自心,自然无惑。
太尉:心如何了?
昙颖:善恶都莫思量。
太尉:不思量后,心归何所?
昙颖:心归无所,如金刚经云: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
太尉:人若死时,归于何处?
昙颖:未知生,焉知死?
太尉:生则我早已知晓。
昙颖:请道一句,生从何来?
太尉正沉思时,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: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? 太尉:会也,只知贪程,不觉蹉駝。
昙颖:百年一梦。
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,而说偈曰:
三十八岁,懵然无知。及其有知,何异无知?
滔滔汴水,隐隐惰堤。师其归矣,箭浪东驰。
生从何来?死往何去?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,甚至不少人都在探 究的问题,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。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, 又不易为人了解。生命有隔阴之迷,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,故千古 以来,生命之源,一直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, 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,佛教的缘起性空、三法印、业识、因果等的义理 能通达明白,则生从何来?死去何处?即不问可知了。
千古楷模
唐朝百丈怀海禅师,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,立下一套极有 系统的丛林规矩一百丈清规,所谓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,即是此意。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。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,因为 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,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,以农禅为生活了,甚至 有人批评他为外道。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,故又号百丈禅师, 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,必亲执劳役,勤苦工作,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,极 其认真,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,尤不肯假手他人。
渐渐的,百丈禅师年纪老了,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、下田种地,因 为农禅生活,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。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 粗重的工作,因此,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(劳动服务),但百丈禅师仍以 坚决的口吻说道:
我无德劳人,人生在世,若不亲自劳动,岂不成废人?
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,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、锄头等工具 藏起来,不让他做工。
百丈禅师无奈,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,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 不饮不食?
百丈禅师道:既然没有工作,那能吃饭?
弟子们没办法,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,让他随众生活。百丈禅师的这种 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的精神,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!
有人以为参禅,不但要摒绝尘缘,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,认为只要打坐 就可以了。其实不做工作,离开生活,那里还有禅呢?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 者的时病,不但服膺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的生活,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 非是禅的口号。
不管念佛也好,参禅也好,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,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 听百丈禅师的声音!
除却心头火
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,已厌倦战争,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, 他向宗臬道:禅师!我现在已看破红尘,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,让我做 你的弟子吧!
宗臬:你有家庭,有太重的社会习气,你还不能出家,慢慢再说吧!
将军:禅师!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,妻子、儿女、家庭都不是问题,请 您即刻为我剃度吧!
宗臬:慢慢再说吧!
将军无法,有一天,起了一个大早,就到寺里礼佛,大慧宗臬禅师一见 到他便说:
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?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:
为除心头火,起早礼师尊。
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:
起得那么早,不怕妻偷人? 将军一听,非常生气,骂道:
你这老怪物,讲话太伤人!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:
轻轻一拨扇,性火又燃烧,如此暴躁气,怎算放得下?
放下!放下!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,说时似悟,对境生迷习气也不 是说改就能改的,江山易改,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,莫因一时 之冲动,遗笑他人也。
大颠与韩愈
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,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。有一天,殿中夜放光明, 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,只有韩愈不贺,并陈“谏迎佛骨表”,斥佛为夷 狄,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,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。
当时潮州地处南荒,文化未开,大颠禅师道行超迈,深为大众所推崇。 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,有一天,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,此时, 正当禅师入定禅坐,不好上前问话,因此,苦等了很久,侍者看出韩愈的不 耐烦,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,轻声对禅师道:先以定动, 后以智拔。
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,现在你应该用智 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,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,立刻行礼告退,他说:
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!
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。时隔不久,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,再度拜 访大颠禅师问道:请问和尚春秋多少?
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:会么?
韩愈不解其意说:不会!
昼夜一百八。
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,第二天再来请教,当他走到门口时,看到一 位小沙弥,就向前问道:和尚春秋有多少?小沙弥闭语不答,却扣齿三 下,韩愈如坠五里雾中,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,请示开示,禅师也同样扣齿 三下,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:原来佛法无两般,都是一样的。
这则公案是什么意思?韩愈问春秋有多少?是立足于常识经验,对时间 想做一番的计算,事实上,时间轮转不停,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?在 无限的时间、空间中,生命不断的轮回,扣齿三下,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, 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,除了语言、文字外,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,认 识自己无限的生命,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,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。
岂曾混淆
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,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,他问老妇 人道:师姑!这座庵堂除你之外,还有其他的眷属吗?
老婆婆:有!
云水僧:怎么没有看到呢?
老婆婆:喏!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!
云水僧:无情不是有情,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?
老婆婆: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?
云水僧:俗人!
老婆婆:你也不是出家人!
云水僧:师姑!你可不能混淆佛法。
老婆婆: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!
云水僧:俗人主持庵堂,草木皆成道友,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 么?
老婆婆:法师!你不可那么说,要知道你是男人,我是女人,何曾混淆?
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,心、佛、众生是无差别的,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 体的、无差别的,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,故世间上是非善恶,情与无
50
情,甚至男女异类,世出世间诸法,就对待不已了,若以一真法界而言,如 老婆婆者何曾混淆?
古镜未磨
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,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,因为口渴,就顺道进去想 喝杯茶小憩一下,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,并且问道:禅师!辛 苦了吧?喝茶吗?
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,点一下头,其他一句话也不说。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,小心谨慎的说道: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 师!禅师!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,如果您告诉我,我就供养您!如何? 有道禅师:你问吧!
店主问道:古镜未磨时如何?
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:黑如漆。
店主再问道: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?
有道禅师回答道:照天照地。
店主不以为然,说道:对不起!恕我不供养。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。
有道禅师愣了一下,心想:我数十年参禅,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,可 见其禅道之高了!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,以求开悟。
三年后,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。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:呵!三 年不见,仍想请教那句老话,“古镜未磨时如何” ?
有道禅师顺口说道:此去汉阳不远。
店主再问道:古镜既磨后如何?
有道禅师再回答道:黄鹤楼前鹦鹉洲。
店主听后,诚恳的说道: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!随即转身呼么道:伙 计!泡茶,泡茶,泡好茶!
古镜有否磨过,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,已磨照天照地。此古镜喻我们 自性,自性本自清净,本不生减,本自朗照,何能分别未磨已磨。自性者在 圣不增,在凡不减,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,难怪吃不到茶。第 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;古镜已磨,黄鹤楼前鹦鹉洲;即能 认识自性当下即是,故有好茶吃也。
我也可以为你忙
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,问道:你自从来此学禅,好像岁月 匆匆,已有十二个秋冬,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?
克契禅僧答道:老禅师每日很忙,学僧实在不敢打扰。
时光迅速,一过又是三年。一天,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, 再问道:你参禅修道上,有什么问题吗?怎么不来问我呢?
克契禅僧回答道:老禅师很忙,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!
又过了一年,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,禅师再对克契禅僧 道:你过来,今天有空,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。
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:老禅师很忙,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 间呢?
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份谦虚,不敢直下承担,再怎样参禅,也 是不能开悟。
佛光禅师知道不采取主动不可,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, 问道:学道坐禅,要不断参究,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?
克契禅僧仍然说道:老禅师,您很忙,学僧不便打扰!
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:忙!忙!为谁在忙呢?我也可以为你忙呀! 佛光禅师一句“我也可以为你忙”的话,打入克契禅僧的心中,禅僧克 契立刻言下有所悟入。
有的人太顾念自己,不顾念别人,一点小事,再三的烦人;有的人太顾 念别人,不肯为己,最后失去好多机会。禅的本来面目,就是直下承担!当 吃饭的时候吃饭,当修道的时候修道,当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,当答的时候 要答的肯定。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!
我可以帮忙,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?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?人我, 不是要分得那么清楚!
夜游
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,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,偷偷的爬 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,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,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, 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,他不惊动别人,就顺手把凳子移开,自己站在凳子 的地方,等候学僧归来。
夜深的时候,游罢归来的学僧,不知凳子已经移走,一跨脚就踩在 仙崖禅师的头上,随即跳下地来,才看清是禅师,慌得不知如何是好!
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的安慰道:夜深露重,小心身体,不要着凉, 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。
全寺大众,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,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,但自
此以后,全寺一百多个学僧,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。
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,以鼓励代替责备,以关怀代替处罚,更容易收 到教育的效果!
如仙崖禅师者,把禅门的教育特色,发扬到了极点。禅门的教育,向以 慈悲方便为原则,就算棒喝、磨炼,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,才以大慈悲 大方便相待,天下的父母老师,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,施以什么教 育,感化、慈爱、身教,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。
高与远
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,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, 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,虎踞山头,作势欲扑,虽然修改多次,却总认为其 中动态不足,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,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。
无德禅师看后说道: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,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 知道多少?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,头必须向后退缩;虎要上扑 时,头必然自下压低。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,虎头愈贴近地面,他们也就能 冲得更快、跳得更高。
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:老师真是一语道破,我们不仅将龙头画 得太向前,虎头也太高了,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。
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:为人处事,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,退一步 的准备之后,才能冲得更远,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。
学僧不解似的道:老师!退步的人怎能向前!谦卑的人怎能更高?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:你们且听我的禅诗——
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;
身心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
诸仁者能会意么?
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。
禅者的人格,有自尊的一面,他们有时顶天立地,孤傲不群,有如龙抬 头虎相扑;但有时也非常自谦,有如龙退缩,虎低头。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, 当退则退;当高则高,当低则低。所谓进退有据,高低有时也。龙为兽中之 灵,虎为兽中之王,禅者乃人中之贤,以退为进,以谦为尚,不亦宜乎?
多少重
翰林学士苏东坡,因与照觉禅师论道,谈及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的 话后,忽有省悟,因而作未参禅前,参禅时,参禅悟道后三偈,表
53
明心得。未参禅前的境界是: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皆不同;
不识卢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到了参禅时,其心得是:
卢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;
及至归来无一事,卢山烟雨浙江潮。
及至参禅悟道以后,其心境是:
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;
夜来八万四千偈,他日如何举似人?
苏东坡自此禅悟后,对佛法自视更高,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, 机锋难触,心中甚为不服,因此微服求见,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? 才初见面,苏东坡说:
闻禅师禅悟功高,请问禅悟是什么?
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:
请问尊官贵姓?
苏东坡道:姓秤,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!
承皓禅师大喝一声,说道:
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?
苏东坡无以为对,遂礼拜而退。
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,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,他说:参 禅前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参禅时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参禅后, 看山仍是山,看水仍是水。
禅者经此三关,虽能开悟,但并非修证,悟是解,修属证,故禅者由悟 起修,由修而证。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,对你大喝一声时, 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。
心与性
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,请示道:
禅一是心的别名,而“心”是在佛不增,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, 禅宗祖师们将此“心”易名为“性”,请问禅师,心与性之差别如何?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:迷时则有差别,悟时则无差别。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:经上说:佛性是常,心是无常,为什么你 会说无差别呢?
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:你只依语而不依义,譬如寒时结水成 冰,暖时融冰成水;迷时结性成心,悟时融心成性,心性本同,依迷悟而有
所差别。
学僧终于契会于心。
在佛教里,心性的别名很多,如本来面目,,如来藏,、法身,、实 相、自性、真如、本体、真心、般若、禅等等。这无非是用 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。迷悟虽有差,本性则无异。如黄金是一,但可制 耳环、戒指、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,故金器虽异,实一黄金耳。明乎此, 心与性名虽不同,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。
自伞自度
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,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,于是就喊道:禅 师!普度一下众生吧!带我一程如何?
禅师道:我在雨里,你在檐下,而檐下无雨,你不需要我度。
信者立刻走出檐下,站在雨中,说道:现在我也在雨中,该度我了吧! 禅师:我也在雨中,你也在雨中,我不被雨淋,因为有伞;你被雨淋, 因为无伞。所以不是我度你,而是伞度我,你要被度,不必找我,请自找伞! 说完便走了!
自己有伞,就可以不被雨淋,自己有真如佛性,应该不被魔迷。雨天不 带伞想别人助我,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,想别人度我。自家宝藏不用,专想 别人的,岂能称心满意?自伞自度,自性自度,凡事求诸己,禅师不肯借伞, 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。
有我在
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,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, 两人友谊非常亲密。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时才出家,比云岩大了十一岁。有一 天云岩禅师生病,道吾禅师便问道:离却这个壳漏子,向什么处,再得相 见?
云岩禅师毫不迟疑的道:不生不灭处。
道吾禅师不以为然,提出不同的意见道: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,亦 不求相见?
道吾禅师说后,也不等云岩的回答,就提起斗笠往外走去,云岩禅 师便道:请停一下再走,我要请教你,拿这个斗笠做什么?
道吾禅师答道:有用处。
云岩禅师追问道:风雨来时,作么生?
道吾禅师答道:覆盖着。
云岩:他还受覆盖也无?
道吾:虽然如此,要且无漏。
云岩病好时,因渴煎茶,道吾禅师问道:你在作什么呢?
云岩:煎茶!
道吾:煎茶给谁吃?
云岩:有一个人要吃!
道吾:为什么他自己不煎?
云岩:还好,有我在。
云岩和道吾是同门兄弟,两人道风不同,道吾活泼热情,云岩古板冷 清,但两人在修道上互勉互励,彼此心中从无芥蒂。他们谈论生死,有道在 生灭处相见,有道在无生灭处相见。生灭与不生灭,其实在禅者心中均一如 也。道吾拿一斗笠,主要是让本性无漏也,房屋漏水,茶杯有漏,皆非好器, 人能证悟无漏(远离烦恼),即为完人,病中的云岩,论生死,非常淡然; 论煎茶,还好,有我在!如此肯定自我,不随生死,不计有无,此即禅之 解脱也!
文殊现身
文喜禅师,朝拜五台山,到达前,晚宿一茅屋,内住一老翁,文喜就问 老翁道:此间道场内容如何?
老翁回答道:龙蛇混杂,凡圣交参。
文喜问:住众多少?
老翁答:前三三、后三三。
文喜第二天起来,茅屋不见了,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,自悔有眼不 识菩萨,空自错过。
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,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(煮饭)的 工作。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,便举饭铲打着,并说道:
文殊自文殊,文喜自文喜,今日惑乱我不得了。
文殊说偈云:苦瓜连根苦,甜瓜彻蒂甜,修行三大劫,却被这僧嫌。
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,终日心外求法,故患得患失,若能自悟自性, 文殊自文殊,文喜自文喜,两者有差异,实则无差异,何必自悔自恼呢?
文殊的偈语中,不是怕人嫌他,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今天 才真正达到知音,有人认识他了。
原来,文殊文喜,是自他不二啊!
我是侍者
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,想有所报答他,助他开 悟,一天呼唤道:侍者!
侍者一听国师叫他,立刻回答他道:国师!做什么?
国师无可奈何的道:不做什么! 过了一会,国师又叫道:侍者! 侍者立刻回答道:国师!做什么?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:不做什么! 如是多次,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:佛祖!佛祖!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:国师!您叫谁呀? 国师不得已,就明白的开示道:我在叫你! 侍者不明所以道:国师!我是侍者,不是佛祖呀!
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: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,其实 是你辜负我啊!
侍者仍强辩道:国师!不管如何,我都不会辜负你,你也不会辜负 我呀!
慧忠国师道:事实上,你已经辜负我了。
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,这不去论他,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,不 敢承担佛祖的称谓,这是非常遗憾的事,禅门讲究直下承担,所谓心、 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,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,不承认自己是佛祖,沉沦 生死,无法回家良可悲也。
无门禅师说:铁枷无孔要人担,累及儿孙不等闲,欲得撑门并拄户,更 须赤脚上刀山!老国师年高心孤,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,使其觉悟, 无如侍者只是侍者,不是佛祖耳。
到了龙潭
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,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, 携带自着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,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 落,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。他并请问老婆婆,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? 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,有一位龙潭禅师,非常了得。
德山禅师到了龙潭,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:这是什么地方? 龙潭禅师回答道:龙潭!
德山禅师逼问道:既名龙潭,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,又不见潭,这是何 故?
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:你非常辛苦,你已到了龙潭! 这天夜里,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,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,龙潭禅
师说道:夜已很深,你为何还不下去!
德山道过晚安,告辞回去,走到门口,又再回来,说道:外面实在太黑, 学生初到,不知方向。
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,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,龙潭禅师就把 烛吹灭,德山到此忽然大悟,立刻跪下来,向龙潭禅师顶礼,龙潭禅师问道:
你见到了什么?
德山禅师回答道:从今以后,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,都不会再有所 怀疑了。
第二天,德山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,当火焰上升时,他道:穷诸玄辩, 若一毫致于太虚,竭世枢机,似一滴投于巨壑。
经典,再究竟的讲说,仍是分别知识;禅门无言,终究是无分别心的 证悟。夜晚,是黑暗的,点了烛火又再吹灭,这意谓着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, 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了,这个禅光,看清楚了真我,所谓语言文字,分别 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。
放下什么?
佛陀住世时,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,运用神通,两手 拿了两个花瓶,前来献佛。
佛对黑指婆罗门说:放下!
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。
佛陀又说:放下!
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。
然而,佛陀还是对他说:放下!
这时黑指婆罗门说:我已经两手空空,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,请 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?
佛陀说: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,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、 六尘和六识。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,再没有什么了,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 出来。
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。
放下!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吾人有了功名,就对功名放不下; 有了金钱,就对金钱放不下,有了爱情,就对爱情放不下;有了事业,就对 事业放不下。
吾人在肩上的重担,在心上的压力,岂止手上的花瓶?这些重担与压 力,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。必要的时候,佛陀指示的放下,不 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
不能代替
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,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
58
困,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。
道谦就安慰着说: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,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, 现在半途放弃回去,实在可惜。这样吧,从现在起,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 的事,我一定为你代劳,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。
宗圆问道:那五件事呢?
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:穿衣、吃饭、局屎、撒尿、走路。
道谦的话,宗圆终于言下大悟,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。
谚语说:黄金随着潮水流来,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!世间上没 有不劳而获的成就,万丈高楼从地起,万里路程一步始,生死烦恼,别人丝 毫不能代替分毫,一切都要靠自己啊!
我不是众生
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:狗有没有佛性?
有。惟宽禅师答。
你有没有佛性?我没有。
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?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 生。
你不是众生,是佛吗?也不是。
那你究竟是什么?我不是一个“什么”!
学僧最后问道: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?
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。
我是什么?我就是我,如果人人都能肯定自我,那就是真我,所谓真 我非众生,非不众生,那是个什么呢?
不信是真谛
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:古德云:“青青翠竹尽是法身,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”;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,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,但不知如何 才正确?
慧忠国师回答道: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,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 受,故《华严经》云:佛身充满法界,普现一切群生前,随缘赴感靡不周, 而常处此菩提座。翠竹既不出于法界,岂非法身?又《般若经》云:色无边, 故般若亦无边,黄花既不越于色,岂非般若?故经本不定法,法本无多子。
学僧听后,仍不明白,再问道:
此中消息,信者为是?不信者为是?
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,答道:
信者为俗谛,不信者为真谛。
学僧大惊道:
不信者讥为邪见,禅师怎可说为真谛?
不信者自不信,真谛自真谛。因其真谛,故凡夫斥为邪见。邪见 者,何能语真谛?慧忠国师作了总结。
学僧方悟究竟真理,不易信也。
佛陀初证悟,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,众生认为欲乐为真,佛陀则认 为欲乐为假;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,佛陀则认为是有。故世间之法,莫以 信与不信为准,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,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,邪见的归于 邪见。
不变应万变
道树禅师,建了一所寺院,与道士的庙观为邻,道士放不下观边的 这所佛寺,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,要把他们吓走。今 天呼风唤雨,明天风驰电掣,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。可是,道树 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。到了最后,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,可是 道树禅师还是不走,道士无法,只得将道观放弃,迁离他去。
后来,有人问道树禅师说:道士们法术高强,您怎能胜过他们呢? 禅师说: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,勉强说,只有一个“无”字能胜 他们。
无,怎能胜他们呢?
禅师说:他们有法术,有,是有限、有尽、有量、有边;而我无法术, 无,是无限、无尽、无量、无边;无和有的关系,是不变应万变。我“无变” 当然会胜过“有变” 了。
一与十
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,未出家前非常穷困,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, 摆一个卖饼的摊子,连一个住所也没有。道悟禅师怜他穷苦,就将寺中一间 小屋给他居住。崇信为了感恩,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。道悟禅师收下以 后,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,有一天,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: 饼是我送给你的,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,这是什么意思?
天皇道悟禅师温和的解释道:你能每天送我十个,为什么我不能每 天还你一个?
崇信不服气的抗辩道:我既能送你十个,何在乎你还我一个?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:一个你还嫌少吗?十个我都没有嫌多,一个你 还嫌少?
崇信听后,似有所悟,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,准他出家。 道悟禅师说道:一生十,十生百,乃至能生千万,诸法皆从一而生。 崇信自信的应道:一生万法,万法皆一!
道悟禅师为其剃度,后在龙潭结庵居住,世称龙潭崇信禅师。
这一段公案,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体,能所不二的禅心。天皇道悟 禅师的房子,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,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;龙潭崇信禅 师的烧饼,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,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,这表示你 的就是我的。当然,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,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, 但经常如此,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,从参究这个疑团,到直接的抗辩论争, 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,你我不二,心物不二,有无不二,原来宇宙 万有,千差万别,皆一禅心也。
凡圣两忘
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,仰山问他:你来做什么?
光涌答:来拜见禅师。
仰山又问:见到了禅师吗?
光涌答:,见到了!
仰山再问: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?
光涌说:我看禅师也不像佛!
仰山不放松再追问:既不像佛,那么像什么?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:若有所像,与驴马有何分别? 光涌大为惊叹,说道:凡圣两忘,情尽体露,二十年之中,再也无 人优胜于你,你好好保重。
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:
光涌为肉身佛也。
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,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?这是很难回答 的问题,因为假如有所像,就有所不像。如果回答说人像鬼,鬼中也有人; 如果说鬼像人,人中也有鬼。金刚经说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 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虚空像什么?虚空无相无所不相,正因为虚空无相, 才能包容万有;虚空无相,所以像一切的样子。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 像驴,不像佛,那么究竟像什么?像自己。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,才能与虚 空一个鼻孔出气,像什么?像虚空无相之相。能够凡圣两忘,体用一如,那 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。
月亮偷不去
良宽禅师除弘法外,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,生活过得 非常简单。有一天晚上,他从外面讲经回来,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 的茅芦,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,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。
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: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?想你这一趟是 白跑了,这样吧!我身上的这件衣服,你就拿去吧!
小偷抓着衣服就跑,良宽禅师赤着身子,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,无
61
限感慨的说: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!
美丽的月亮,象征着我们的自性,每一个人,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 藏,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,何用偷窃他物?禅师的惋惜,不能将美丽的月亮 送人,正是告诉天下众生,人人都有佛性至宝,何必沦为窃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