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师禅讲记第四讲牧牛

发表时间:2021-08-11

浏览量:1312

祖师禅第四讲

牧牛

我们大家共修行脚已经四天了。今天我们再学一会祖师禅,中午再共修一次行脚,明天后天休息两天。我们也可以出去玩玩,因为这两天正好赶上春季,外边也比较暖和,越来越暖和,我们去九溪玩一玩。九溪有人还没去过,反正我们玩也不是特别放逸那种,就是稍微放松一下,比行脚放松一点,因为行脚的时候我们是很专注的。

学禅宗不是说每天都要紧绷着,要懂得在生活中放松。放松是最好的修行。我们练习一物不为,练习专注,练习行脚,本来是为了对治以前散乱放逸的习气,并不是为了约束身体,而是为了放松身心,不是把自己崩得紧紧的。做功课时所遵循的理不要错。

这段时间集中练习行脚,说白了就是专注地走路,带着觉知行禅,只是针对大家平时散乱放逸向外追逐六尘的习气,我们有的放矢。所以这是一种对治的训练,并不是学法的最终目的。学法最终是要得自在,要在任何境界中都不迷失本性,不堕入幻境。虽然自在,而不染着,不迷失,没有烦恼,没有起落,心是定的,这是我们学法的最终结果。

但是在达到这样的心境之前,还是需要有一个保护的过程,也就是牧牛的过程。

今天咱们就专门讲一讲怎么牧牛。在祖师的公案里有一段是专门开示牧牛的,就是石巩慧藏禅师。我们翻到目录的第二十二页,这段开示是写石巩慧藏如何做功夫的。

我们看正文二百六十四页,这个公案,寥寥几句,很短,但是全部的修行,禅宗的用功方法,禅宗的修行,无功之功,无修之修,都体现在这几句话里边了。

古人开示学人有很多手段,有时是含蓄地讲,有时用比喻讲,有时直接讲。不用多讲,一句话就说透了,理事全都包括了。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所有修行的关键,比如有僧问临济:什么是祖师西来意?临济祖师说:若有意,自救不得。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整个三藏十二部的精华,包括所有修行的重点,离心意识。至于如何离心意识,那就是我们平时用功之处了。

为什么说叫禅宗,禅宗就是超心意识,虽用六根做事,但是超越于心意识,法性施为。众生心灭,则真法生。当你超越于心意识的时候,这个时候不是你在用意识做事了,你是一种无心的状态,不是有意无心,而是自然地放松,默契于无心。是本性在选择你做事,你是随顺如来觉性,是用直觉在做事,用智慧在做事,是转识成智。可是凡夫已经习惯了意识分别,用自己的观念主宰行为,所谓圣人任物不任己,凡夫任己不任物。凡夫习惯了用意识去处理一切问题,习惯了以有思惟心操控事情的因缘,认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能把事做好,并迷失在所做的事之中,不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在起作用。把意识,把思维和念头,把种种的观念和对境当成了真的,以有我心,在无明中颠倒妄想,不管做成做不成事,不知道都是空花一场,所以特别执着做事,很在意成败,计较得失。因为有这种种心,烦恼诸苦自然而生。

学习禅宗其实就是超越于虚妄的能所,虽然不脱离世间法,也是在用六根做事,但完全不一样,没有得失心,不会以有所得心去做事。只是借事修行,历事练心,不会迷到六尘六识境界中。所以有时候一句精妙的开示就非常重要。你比如说赵州禅师,有一个公案,二龙争珠。有一个僧人问赵州禅师:二龙争珠,谁者胜?赵州回答了一句:老僧只管看。这句话也包含了所有的修行,所有的理论。凡夫的习惯就是参与,就是入戏,分出胜负,找出一个答案来,总是要参与进去,参与进去就是轮回。二龙争珠谁者胜?轮回在哪里发生?在意识观念里,在胜负中,在我执里,在妄觉里,在想象中,在头脑里。你参与进去了,就进入轮回。就相当于你成了瓶子里的小鹅,小鹅掉瓶子里边长大了,怎么出来?出不来,你永远困在里面,因为这是妄念,你进入了妄念,出不来。为什么头脑无解?头脑是一个深渊,头脑寻求答案,又不停地编织问题,诱惑它继续寻觅答案,永无止息。你非在里边找解找答案,那就只能是轮回,那就是住着黏着。

这小鹅怎么出来?你出来,小鹅就出来了。没有小鹅啊,你从小鹅的妄想,你从瓶子里出来,小鹅的命题就解决了。

二龙争珠到底谁胜?这是给你设的考验,一个陷阱。看你掉不掉进去。公案的用意就是这样的,给你设一个机关,设一个语境,讲一个故事,看你的意识进不进去。就算你知道这一点,你没有修行功夫,你对解脱的理和见地不透彻,在生活里没有转身的能力,你还是会随时掉进各种语境和情境中去。所谓一念迷即众生,一念生即五蕴起,一念生即轮回,就是这个意思。

现实生活中随处都有这样的陷阱,还用设吗?夫妻在那儿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,婆婆插手管,一管就更乱了。路边俩人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,有的人就自以为是,过去劝架,最后自己被打。智慧的人直接就过去了,就算看到别人打起来,也不会去管,就在那看着,是不是?这是智慧。明白这一点,你的参学大事就完毕了。

如果你最关心的人发生了什么事,你都可以不摄入,不参与,说明你的觉悟很高,你有修行。你如果不通达,你能做到吗?你做不到。所以说不参与,不摄入,只管看,是很难的。即理即事,即事即理。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抽身出来,说明你有智慧,有修行。

学佛,都是要拿来用的。你说我学完了用不了,用不了等于白学。用的时候很难,很痛苦,为什么?因为它需要转变我们的习惯。我们可能因为一时业障现前或者一些问题,一下子就掉进某个念头里出不来,生了大烦恼,怎么也过不去了。我们经常会这样。每个人都有过状态不太好的时候,这时候如果你不会修行,你掉进妄念出不来,受苦的是你自己。没智慧的人,就会去关心别人,甚至还帮着做事,都没用,只是添乱。一个人烦恼或痛苦时,别乱发慈悲,动不动就去劝,别去安慰。要学会冷眼旁观,学会用智慧去对待,冷静一点,冷一点,不要去关心,不要去关注,让他自己去经历,自己去克服,这才是真正的关爱,才是慈悲,才是佛陀之爱。

我们把自己交给自己,把别人还给别人,把事情交给当事人,交给因缘,你别乱插手。不管别人,这只是一方面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,不要让别人管你。如果你遇到困难了,别人想帮你,你应该断然拒绝,这是一种觉悟。谁想帮助你,主动的帮助你,你要让他立刻打消这个念头,让他觉得他根本没法帮你,这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觉悟,应有的态度。

什么是成人?什么是大人?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帮助的人。你有再好的心,我甚至明明知道你可以帮我,我不需要,我要自己走过去,要把握住这个经历坎坷和逆境的机会。我一定要亲身去尝试它,我不想让别人帮着我。所以相对于不管,还有一个叫不求救。儒家有一句话,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万事求自己,不求别人。莫向外求。迷糊颠倒的人,愚痴的人,总是去找别人帮助,不懂得自救。而有智慧的人,遇到一切问题都是反观自己,向自己去找答案,自己去经历。

孟子有一句话,叫深造自得。什么叫深造自得?什么事情你深入了自心,一定会找到答案。深入自己,到一定程度,就自然明白了。一切问题都是从自己这里出来的,任何问题的答案也一定在你自己这里。就是奔里边找,而不是奔外找。深造,造就是到的意思,奔自己的内部去探寻,看自己内心的动机和投射,一切问题都是自己投射出去的。问题一定在投影源这里,而不在相上。深入一步,深到极点,就是佛陀所说的心性。这跟佛法是一样的,其实就是深入观察自心,用智慧去观照。深入到一定程度,就看到了实相。心经说: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观自在菩萨,不是观音菩萨,是一切行人自己。就是向自己内心看,向自己的内在投射看,看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投射的妄念,什么都没有,就解脱了。

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正想学法,想解脱,先要静下来,静下来你就会看到真相。世间很多真理都被人们说尽了,一切圣贤都讲过,只是因为你的注意力,你的关注点漂浮在世间的五欲六尘,在粗的事物上。你静不下来,看不到这些真理,也不知道如何去实践。

我们看慧藏牧牛这段开示。

石巩慧藏禅师,一日在厨作务次,祖问曰:“作甚么?”曰:“牧牛。”祖曰:“作么生牧?”。曰:“一回入草去,蓦鼻拽将回。”祖曰:“子真牧牛。”

这两天我们行脚,行脚的过程不在走多远,不在怎么走,在走路时怎么用心。行脚的过程当中,就是实修的过程。会走路,就会吃饭,就会说话,就会坐着,就会修行。我们一边行脚,一边牧牛,看看自己是不是认真走路,还是到处乱看,不守本心。本来我发朋友圈,告诉过大家如何做功夫。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认真去练,也不去行脚,一直问我怎么牧牛。我没办法告诉你再详细了。你要去行。修行,先从行脚开始,先从走路开始。

我在朋友圈发大家行脚和牧牛的图片时,配有文字,说我们在牧牛。大家看得到我们,但看不到“牛”。有的人不知道这里的“牧牛”是何义?就问我:师父,什么是牧牛?为什么看不到牛?我们身边没牛,我们是在做心体上离念的功夫,把这种离念的功夫叫“牧牛”。

你别觉得这是个笑话,是真有人这么问。好多人真的不知道什么叫牧牛,就算他听过,也没这样去做过。

石巩慧藏禅师有一天在厨房干活,干完活的时候,就找一个地方坐着。正好马祖看到他了。马祖是石巩慧会藏的师父。马祖问他:你在干什么?慧藏曰:牧牛。慧藏正在牧牛,其实他正在不露声色地修行,密做功夫。外人以为他就是在那里歇着,他自己知道正在用功修行。可是从外表看不出来。这和前面我们学的公案,就是药山禅师和石头禅师在一起的时候,药山坐在一块石头上一物不为一样。一物不为,要比牧牛要更圆熟,更透脱一些。

牧牛是做初期的功夫,但是也非常非常重要。牧牛到一定程度,内在的心念调伏过来了,不再吃庄稼了,就变成了大白牛,比喻我们的心性经过调伏,经过善护念,不再去染六尘。会自然呈现一种自在无染的状态,内心就变成一头大白牛,妄心不起的时候,这时候就是一物不为了。但是要想达到一物不为,就必须先要牧牛。一物不为是牧牛的一个结果,也是牧牛的高级状态。

牧牛还有很多说法,我前面也写过一篇文章,是《怎样修无念行》,也是关于牧牛的文章。《金刚经》里边写的善护念也是牧牛,六祖大师说的常应诸根用,而不生用想,也是牧牛。六根常有见闻觉知,而不染万境,真性常自在,也是牧牛。维摩诘所说的于三界不现身意,也是牧牛。尤其我们在人多的地方,西湖边上风景秀丽,好多游客来来往往,现在年轻人也多,靓男美女到处都是,我们习惯了看人,看事,看美景,眼根恣意捕捉它能看到的一切,看到什么,心识立刻过去了。眼识去捕捉色尘,哪有漂亮的风景,或者有人在那叽叽喳喳的,好像说什么事,眼就立刻飘过去,这个就是牛在吃庄稼,这叫一回入草去。看到自己的念头着在了外尘上,就拉回当下。这就叫牧牛。

我往旁边一住一看,住一秒钟,那就吃草了。这时候你自己首先要看到,要觉察到。看到的刹那,把心念收回来,把眼睛收回来,这是把鼻孔拽回来,拽到路上来,不要让它吃草。就是不要让念头住在尘境上。

看脚下的路,看前面的路,这时候你没有贪着,这个时候不需要拽,牛在那正正常常的走路,这时如果还拽,最后把牛拽疯了。有的人不懂得如何正确的牧牛,每天也在练习离念,但是他练的离念不合道,不通法性,只要念一起,他就离。这不是牧牛。

禅宗的牧牛,只是起妄念的时候才要牧牛。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正常接触六尘所起的念,包括回忆,想事,正常的思惟,这些念是不需要离的。所以牧牛不是瞎牧的,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拽这个鼻孔,把它拽到正路上来。在它想吃庄稼的时候,在它打妄念的时候,在它贪着色尘,声尘,味尘,法尘的时候,要牧牛,不然就会生烦恼。

在做一切事时都能牧牛,不是说非得行脚时候,非得打坐的时候,你躺着的时候,刷碗的时候,扫地的时候,都可以牧牛。如果你刷碗的时候打妄想了,拉回到刷碗的动作上来,这叫牧牛。你做事的时候能专注在当下,一走神就拉回来,这就是牧牛。什么时候都可以牧牛,所以牧牛是二六时中都可以进行的。

其实牧牛应该是你学习佛经和祖师开示之后,学明白了自己就会的,就应该练习的。不会练,是说明经论没学明白。圆觉经中最经典的一段开示,就是牧牛的理论依据。古人为什么要牧牛,都是按照这段开示进行实修的。

圆觉经云:居一切时,不起妄念。于诸妄心,亦不息灭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于无了知,不辨真实。

就是这一段,是古人牧牛的经典依据。依这段开示做实修的功夫,长时间地做功夫,佛说是人,于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,成就一切种智。

看祖师开示看多了,自然就懂得牧牛了,也懂得怎么在生活中练习。但是也知道有时候有些念头是拉不回来的,那是因为内心还有执着,有挂碍,还有求。而另外有些念头是没有必要拉的,是因为它不障碍本性,它是本性自然而然的用。吃草的时候,烦恼的时候,颠倒的时候,这个时候肯定是住在了妄念之中,这样的念要拉回来。

妄念和妄想境是有区别的。妄念是会消耗你的,让你难过的。妄想境就像做梦一样,你无法察觉,你一察觉,它自己也就停了。所以你不得不住妄想境。只是起妄念和执着的时候,这个时候需要拉回来。所以马祖就问他,你在干什么?慧藏就说:我在牧牛。

关于牧牛的说法,在其他地方出现的不多。在慧藏这里出现了牧牛这个概念。在长庆大安禅师的法语开示里也有。祖师们都是过来人,慧藏一提如何牧牛,会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。但是如果一个学净土的人,你跟他讲牧牛,他就晕了。什么什么啊?比如说一个念佛的人,拿着珠子,看你坐在这儿,问你:你干嘛呢?你说:我在牧牛。他会诧异。如果是他坐在那里念佛,你问他:干嘛了?他说:我在念佛。你问他怎么念,他给你讲不出那么多道理来。有的人也能讲,他讲靠念佛来除妄念,以念压念,一切念都不让起。这就是不明法性而修行的弊端,错用功夫。

他是念佛的,你是学禅宗的。你懂得牧牛,也会正确牧牛。他只是念佛。他问你干嘛呢?我在牧牛。牛在哪了?他问你。他不知道牧牛是什么意思,所以说祖师的智慧,祖师的境界就是不一样。

很多的祖师开示全都是用比喻。智者以譬喻得解。有一个公案,赵州禅师的公案,就是有个兔子看见赵州禅师,吓得噌就跑了。有个僧人就问赵州:大修行人应该是很有慈悲心的,为什么动物看到您就跑呢?按理说,如果您是大修行人,它看到您应该伏在您面前,怎么看见您这位大善知识立刻就跑了呢?这是我们常人的思惟,认为动物在有修行的人面前就乖乖的。赵州就说了一句话:老生好杀。

赵州禅师是个出家人,他不会真的好杀生,但他却说老僧好杀。这里的好杀,你可以有自己种种的理解,但赵州可能就是为了破你对常理的执着,所以这样讲。你们不要真认为赵州爱杀生,然后心理想,祖师都是特立独行的,什么都敢做,杀盗淫妄。错了,祖师这样讲,你不能当真。除非在极其特别的情况下,为度众生示现种种恶行。他说自己好杀,至于说杀什么,你自己去领悟。

佛在《楞伽经》经里边也说过,造五无间业,方得解脱。如果是真造五无间业,那是不可能得解脱的。但经典里所说的造五无间业,是比喻。五无间业是什么?杀父,杀母,杀阿罗汉,破和合僧,出佛身血,这是通常所说的五无间业。做这五件事,一定要是要堕无间地狱的。但是佛又说:杀无明父,杀贪爱母,方得解脱。不是让你杀亲爹,杀亲妈,是杀贪爱和无明。同样,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,也有它的比喻意。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,有很多都是秘密语,是比喻,是开发你自性的智慧,让你不着文字,引导你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,改变你的执念,让你觉悟,不给你直接说破。

那这里的牧牛,肯定不是指在庄稼地里放牛。厨房里那点地儿也放不了牛。祖曰,做么生牧?你怎么牧牛?慧藏就说:一回入草地,便把鼻孔转来。他的意思是,念头一跑,一住在烦恼里面,我就把它拉回来。但是慧藏没这样讲,慧藏是用牧牛这个事儿来形容修行的理,形容自己如何做功夫。不明说,明白人之间讲的是默契,就像我们听相声,听别人讲笑话一样,中国的相声很幽默,那个笑点不给你明说出来,让你自己去体会,去回味。你琢磨出它的味道,比他直接讲出来有意思。一旦你体会到那个点上了,你就会笑。牧牛也是一样,你会牧牛的话,慧藏这样一说,你就懂了。所以马祖听他这样一讲,就知道他会修行了。马祖称赞他:子真牧牛。你这个牧牛是真正的牧牛。

大家今天学了慧藏牧牛这个公案,是为了学慧藏禅师的修行,怎么用功,而不是学这个故事。重点不在慧藏那里,在我们这里。学法不是说我学了一个公案,记住了一个故事,可以到处跟别人讲,那你不会学法。这个东西是要变成你自己的。

什么时候要牧牛?这个非常重要。你着在颠倒的幻象上,离开实相,离开本性,离开真实的妄念一起,一觉就了,这就是牧牛。住在一个事情上面出不来了,赶紧奔回拉。又住在一个幻境上边了,又在那纠结了,这时候拉回来。你所有的不舒服,所有的不安,难过,全都是因为住在了妄想里面,动念了,住在了过去心,或者未来心,或者现在心,离开了当下的见闻觉知,这时需要牧牛。

但是牧牛好牧吗?真不好牧。刚开始学习牧牛的时候,执着多,念头也多,放不下的东西有很多,这牛非常难牧。十牧图里讲,这时的牛非常的狂躁,很难驾驭,就像我们习气重的时候,根本收不住心。

修行上的牧牛比我们放牛难多了,因为那个牛好拽,念头里边的牛太不好拽了,它是妄念纷飞。不想这个,就想那个,待着好好的,突然一个妄念来了,几年前的事儿都翻出来了,又开始难过。刚才还好好的,儿子突然来个电话,给你讲一件不高兴的事,你的心跟着立刻沉下去了,这时什么牧牛不牧牛的,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妈妈突然来个电话,你接了一个电话,听说了一些事,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。你牧的三天牛都好好的,一句话,一个妄念一起,就掉沟里去了。这时再怎么拉都拉不回来了。为什么这个牛这么难牧?因为内心没放下,这个牛就不好牧。

所以说我们要想做牧牛的功夫,其实还有一个大的前提,要乐远离行。好多事要放下,才能牧牛,也就是说你得一心一意的来做牧牛这个工作,才能把牛牧好了。如果说你一边放着牛,一边还担心孩子上学的事,牛就没法牧了。光吃草了。所以牧牛是需要前提的。牛怎么好牧?真正的放牛郎,没有挂碍,心里边干干净净的,这个牛放的就自在,就轻松。全心全意放在牧牛上面,这个牛就不会乱吃草。你专门放牛,就会把它看的好好的。

很多在家人,牛就不好牧,俗事太多。比如有的同修,今天来参加行脚,来共修,可是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,交给了朋友,又不太放心。你又特别想参加实修,一边行脚,一边挂碍孩子。这个行脚就不专心。朋友一来电话,你的心就散了。因为这个朋友不着调,除非你把孩子的事放下,相信他不会出事。

所以牧牛一定要全心全意,学法要全身心的投入,如果你不全身心投入,你还惦记着这个那个,儿子还得开家长会,还想着老公的事,你根本没办法实修。

牧牛本来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做,你在工作场合,在家庭中,因为障碍多,使不上劲儿,所以跑道场来。然后你又放不下,这修行就难了。

师父,我上班时候怎么牧牛?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。

上班,工作也一样能牧牛。工作就认认真真工作,整理文稿就认真地整理文稿,就别想昨晚和男朋友吵架的事了。沏茶倒水就认真地沏茶倒水,不要打妄想。不要在这工作上加太多的期望和所得心,别有太多的杂念。杂用心,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,也很难在工作中修行。期望太多的结果,就没办法安心。

上班的时候,用心单纯、专一,就能牧牛。开车就开车,专注的开车。开错道了,或者违规了,就是牛吃草了。做饭,就认真地做饭,也一样牧牛。淘米,别把米倒下水道去,别把饭煮稀了或煮稠了,恰到好处,说明你非常专注的在做饭。你饭菜做得香,精致,那跟抄经一样。抄经也是在牧牛,认认真真的抄,一笔一画,一字一字的抄,清清楚楚地觉知当下的每个动作,安住当下,不打妄想。做报表就做报表,什么都不想。点钱就安心的点钱,把账做好,别出差错。

你的工作做好了,就能把牛牧好了。我过去在银行上班,就是点钱的,我点了十六年钱。我点钱的时候,很认真。没办法不认真,错了要赔的。一百张百元钱,必须得全神贯注的点,先手点一遍,还要识别假币,再用机器过一遍,有时会过两遍。识别假币不是拿机器识别,都是拿手点,拿眼看,时间长了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如果你点钱的时候不专心,一下子漏过去一张假币,要自己赔。这钱一摸,摸到它,就知道是假币,这是专注的功夫。我们在银行干时间长了都有专注的功夫,只要你认真工作,都有这个功夫。

你天天看那张百元钱,特别细微的差别都能看出来。所以说,如果你不认真,不警觉,看得出来吗?最后假币从你这儿出去了,让客户找回来了,就得赔钱,而且还得被批评。再说了,还有一个良心上的问题,假币从你这出去,让客户生烦恼,你于心何忍。你自己赔,还让人家白白的烦恼了半天。点钱这个工作不能出错,得识别假币,不点错了张数,帐不能记错了。你给人家算错了钱,人家会向你的上级有关部门投诉。银行出纳,不需要费心思,但需要认真、专注。这一行,如果做好了,特别练心。这就是在工作是修行,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场所。

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世间的工作太忙,没法牧牛,那是你不会做,最主要不知道用什么心态去做。用的心态不一样,直接关系到牧牛的质量。你所得心太多,得失心太重,是很难专注的。掌握好牧牛的方法,知道它背后实相的道理,对世事看得淡一些,不要想太多,都能把工作做好,再加入觉知和牧牛,那样工作就不再没有意义。

可能有些工作需要你杂用心,你不可能一天十二个小时都是在散乱,在杂用心,就尽量抓住机会练习牧牛。

牧牛的原理你理解的透彻,没有不能练习牧牛的工作,就算你在那儿拍电影,你在那跟人家群枪舌战,你讲课,只要你专心的做,全都是在修行。只不过,我们经常会不认可、不接受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,我们习惯了做这个事情却渴望做另外一个事情,或觉得还有一个事情更好,总是不能满足现状。

如果你所求太多,再怎么明白理,实际上还是做不到,那是因为你不能满足于当下。总求一个好,就有一个不好,所以会打妄想。那样的话,你的修行只是形式化。你也只能通过一些形式,通过有为的修行来慢慢转化自己的习气和观念,最后达到彻底觉悟。

这几天我们行脚,关心的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,看看你的心放没放在脚下,还是想东想西?好好把牧牛的工作做好。我们在路上歇脚的时候,闲坐的时候,也是尽量处在一物不为的状态。因为共修的时候,大家是有警觉的,对自己有要求,不能散乱。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,没人督促你,没人提醒你,可能就忘了。你坐那儿,坐着坐着就开始打妄想,就开始琢磨这琢磨那,或者找一些事干去了。

这一天不是说需要八个小时六个小时都在牧牛,必竟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家人,在尘世中修行,这一天有那么一两个小时在做功夫,就了不得了。有一段时间,你的功夫就会突飞猛进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,通过这几天行脚,你平时走路的时候,会不会已经有一点习惯安住当下了?你开始自然地收摄六根了?是不是走着走着,就自自然地离念,回到当下。当然有些时候,你还是会看这看那,但是会比以前收敛多了。这个势头,这个劲儿已经出来了,对吧?这就是实修的结果,是串习的力量。

这一天你下两盘围棋,中午一睡觉,脑子里全是黑白子。要是下象棋,全都是车马炮。有些事,你干多了,它就成为一种惯性的力量,这就叫功夫。但是你看,如果你熏的是世间法,熏的是染着,是玩乐,你再修行,就很难。如果你每天熏的是智慧,熏的是定力,熏的是觉知,你就慢慢地变成大修行人了。凡夫和圣人之间就是一种习惯的差别,圣人是用智慧来处理问题,用实相来看破幻境,凡夫是用颠倒心,烦恼心、生死心来看待问题,成为习惯,轮回就是一种心行的习惯。

修行就是通过强化训练来转变心意识的习气种子,别无二法,不是说禅宗不需要修行,悟了就完了,那是不明白。

只是禅宗的用功与其他法门的用功是反着的,它是离念的功夫,是无为的功夫,是无作的功夫,是无事的功夫,是休息的功夫。你找不到一个修的痕迹,念一转就完了。但是在这一转之前,需要做很多的前行。最后,在心念的转化上,在心体不染万法上做功夫,你看不出来他在做功夫。你甚至看到一个人在那打盹,在那懒懒地躺着,他有可能是在做功夫。他就算打盹睡着了,也比你在那儿打坐强,如果你打坐时同时打了很多妄想。所以禅宗的修行是无为的,它是无修而修,而且不拘泥于形式,没有一个特定的形式。

禅宗牧牛,做功夫,是一切时,一切处都可以做,但是你学其他法门就很难同时做。你一边点钱,一边还念着佛,那会把钱数错。你炒着菜了,还诵着咒,盐忘了放了。把盐当成糖放里了。只有牧牛,只有学禅宗,单纯专注的做某件事,就是修行,而且是最妙的修行。所以唯有禅宗牧牛,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。

另外,专注和牧牛,虽然有相通的地方,但还是有区别的。比如练体操,或者是画画,非常专注,但是过于专注,导致对周围没有觉知。还有行禅和坐禅时,过于专注,会导致入定,而对周围发生的事失去全面的关照,这样,就会从智慧的常定陷入到狭隘的禅定。所以,只是专注地做事,修行还是比较片面和狭隘。比如打太极,如果加上觉知,那太极打的就会更妙。牧牛就是通过出离妄念,让自己活在当下,再加上六根自然的觉知,整个人就处在自然的解脱状态中。

禅宗的殊胜就在这里,他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,不拘泥形式,不局限于身体的形态,只是做一个心念上不染不住的功夫而已。只要不打妄想,不起妄念,不入烦恼,就可以一直歇着。一进入头脑意识和分别,生了烦恼,这个时候需要拉一下,修行就完了。一开始可能难一点,功夫做到位了,就会越来越简单,越来越轻松,到最后就是一物不为,六根接触六尘又不染万境。偶尔起些念头,零零星星的,根本不用管它。

修行到最后,并不是像有些不明法理的人说的,完全在禅定中,没有任何念头。那不是禅宗所说的究竟解脱。而是念头随便起,但是没有一个念是烦恼念,是妄想念,是执念。随念起念,而不能被念惑,不被念头带走,就像牛在路上走,它看看这儿,看看那儿,不犯苗稼。你不用管它。犯苗稼在这里比喻打妄想,起烦恼。没有烦恼,随便它怎么走。你不管它,它也不吃草,这头牛就纯熟了,成就了,不需要再牧牛了。也不是没念,随便起念,但不受念的影响。

有人错解了禅宗的牧牛,认为一个人修行功夫到了,一个念都没有,清清静静的,不是那样的,而是一切念照常起,但它没有了力量,你不会被它带走。

关于牧牛,我们今天讲了很多,最后还是要落在实践上。抓住任何时机,在工作中也好,在家庭中也好,在一切现实琐事中也好,在道场中与大众相处的过程中,都是我们牧牛的好时机,都是修行的好场所。道场无处不在,看你会不会利用,会不会在一切处修行。